无人机考证培训热背后

2025年07月22日 字数:2230
  本报综合报道 无人机考证热持续升温。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无人机操作像驾驶汽车一样需要考取“驾照”。暑假期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一个职业新赛道——考取无人机执照,成为“持证飞手”。
  那么,暑期无人机考证为何火了?百万考证热潮下的残酷现实是什么?
  低空经济催生考证热
  无人机执照,是由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认证颁发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
  低空经济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催生无人机培训市场爆发式增长。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支撑。从政策层面看,无人机驾驶员持证要求的强制性规定直接推动了考证热潮。
  2024年1月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操控小中大型无人机必须取得相应执照,这为相关培训市场注入了政策红利。
  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专项政策,通过空域机制优化、起降平台建设、资金补贴等措施,为低空经济提供本地化支撑。
  今年5月,人社部公布新增的17个新职业中,就包括“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今年5月发布的《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底,全行业注册无人机共217.7万架,比上年底增长98.5%,共颁发无人机操控员执照27.33万本,其中,有效执照24.73万本。
  截至2024年底,我国无人机行业运营企业超2万家,年产值约2100亿元,同比增长39.5%。业内预计未来几年低空经济领域人才缺口将超百万。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全国无人机培训机构数量在半年内从1300多家激增至3400多家,增长速度令人咋舌。
  某培训机构招生负责人透露,“零基础一月拿证”“年薪30万招飞手”等宣传语,吸引大量应届毕业生、退伍军人及跨行业从业者涌入,形成“百万考证大军”。
  云燕通航负责人张艳芹表示,可以预见,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广。除大众熟知的飞防、航拍外,如今外墙清洗、光伏板巡检、物流配送等领域都在逐步引入无人机技术。在深圳等南方城市,无人机城市配送试点已悄然铺开:用户下单后,无人机携带物品按定位飞抵小区,垂直投送到智能“蜂巢”,用户凭系统代码即可取货。
  中国职工技术协会无人机和无人系统专委会会长包延君表示,催生无人机考证热的原因,一方面是政策驱动持证上岗成为硬性要求,考证热潮本质是低空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必然;另一方面是低空经济爆发式增长催生百万量级人才需求。
  考证热潮下的残酷现实
  考证热现象呈现爆发式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行业乱象:“包就业”承诺成空头支票,课程注水导致“有证无技”,技术迭代加速岗位需求“缩水”等问题相继出现。
  超60%培训机构打出“包就业”旗号,却在协议中暗藏条款陷阱:某学员花费1.5万元报名“就业保障班”,最终仅获3天无薪实习机会,机构以“未通过企业考核”免责。律师指出,此类协议多将“推荐岗位”偷换为“提供招聘信息”,实质履约率不足15%。
  培训机构数量半年翻番,部分驾校、中职院校跨界入场,采用“低价引流+证书挂靠”模式快速变现。某业内人士透露,“办证周期压缩至15天,理论考试可花钱‘保过’,实操考核流于形式,培训本质沦为‘卖证生意’”。为压缩成本,部分机构将40课时实操课压缩至10课时,教学聚焦应试技巧而非场景化操作。某学员反映,“考证后仅能完成基础起降,面对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等真实场景仍不敢操作,生怕摔机赔偿”。行业调研显示,超70%企业抱怨新人“只会飞不会用”,需额外投入2—3个月岗位培训。
  无人机智能化趋势下,超50%商用场景已实现自主飞行(如美团无人机配送、电网自动巡检等),传统手动操控岗位需求锐减。某物流企业招聘负责人坦言,“我们更需要能调试无人机编队、处理数据异常的技术型人才,纯飞手月薪难超5000元,且岗位缺口已从100万缩减至30万”。
  不少学员希望考取无人机执照后,能拓宽职业路径,适配物流、巡检、测绘、航拍等多领域岗位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尤其对职业转型或想进入无人机行业的人而言是重要资质。
  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当前无人机培训存在明显的“重考证、轻能力”倾向。多数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集中在考证所需的飞行技能训练上,而对行业应用场景的实操教学严重不足。这种培养模式导致大量持证人员技能结构单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为追求商业利益,刻意夸大证书价值,营造“一证在手、高薪无忧”的虚假预期,加剧了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面对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协同构建更加健康的人才培养生态。政府部门应加强培训机构监管,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违规办学行为。行业协会可以推动建立分级分类的能力认证标准,引导培训机构注重实操能力和行业应用教学。对于求职者而言,需要理性看待无人机证书的价值,将其作为专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同时注重相关行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获取。
  不过,热度之下也需冷静。
  专业从事农业飞防的业内人士孙威表示,若想在行业内深耕,比如从事商业运营、大型作业或进入正规企业,考证就非常关键。无人机技能确实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但学习者应结合职业规划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跟风。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支撑。当前的无人机考证热潮,既反映了新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也暴露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只有建立更加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解决“有人无证、有证无能”的结构性矛盾,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这需要政策制定者、教育机构、企业和从业者共同努力,构建起理论与实践并重、证书与能力对应的新型职业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