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发联名卡 消减高端权益
银行信用卡如何“破茧重生”
2025年07月22日
字数:3007
今年以来,信用卡市场调整动作不断,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停发大量联名卡,光大银行等十余家银行削减信用卡高端权益、调整积分规则。银行密集调整信用卡产品与哪些因素有关?存量时代,信用卡业务未来该聚焦哪些转型方向?
本报综合报道 今年以来,信用卡市场产品调整频繁。继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先后停发部分信用卡产品后,7月16日,中国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从已披露信息来看,此次停发及此前多家银行下架的产品中,联名卡占比较高。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银行密集停发信用卡产品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从市场环境来看,信用卡业务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展业压力加大;从监管环境看,信用卡新规出台推动了信用卡业务向精细化运营转型;从自身运营看,银行对于信用卡产品的核算更为精细,部分成本收益不匹配、效益不佳的产品可能被下架。
联名卡成调整重点
7月16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基于自身业务调整的考量,自2025年8月31日起,将停止发行部分信用卡产品,同时对信用卡产品的卡面进行调整。此次中国银行停发的信用卡产品共计24款,涵盖联名合作类、主题特色类等多个类别。
除中国银行外,调查发现,今年以来,浦发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接连公告停发部分信用卡产品,且涉及产品多为联名卡。
3月6日,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该行将从2025年5月12日(含)起停止发行部分信用卡产品。停发的信用卡产品包括浦发腾讯联名信用卡、浦发网易云音乐联名信用卡、浦发高德联名信用卡等14种。
对于用户名下持有的停发产品,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表示,用户可正常使用至卡片有效期届满;在卡片有效期届满且满足续卡条件,或在卡片有效期内申请补卡或换卡的情况下,该行将根据用户持有的停发产品,为用户自动升级对应的信用卡产品,卡号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此之前的2月7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称,为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自2025年4月1日0时起,该行将停止办理“中信银行QQ音乐联名信用卡”“中信银行腾讯拳皇命运手游联名信用卡”和“中信银行腾讯圣斗士星矢手游联名信用卡”的申请、补卡、换卡及到期续卡业务。同时,中信银行将为上述信用卡的持卡人提供换卡服务,换发卡片后原卡片权益终止,持卡人将按照新卡片标准享受权益及服务。
1月17日,邮储银行发布公告称,因合作到期,该行将从2025年3月6日零时起停止发行邮储银行华润通联名信用卡,用户已持有的卡片在有效期内仍可正常使用。同时,自2025年3月6日0时起,邮储银行将不再为华润通联名信用卡(银联版、Visa版)提供华润通会员权益,华润通联名信用卡不再累计华润通积分,将调整为累计邮储信用卡普通积分。
1月10日,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称,因业务发展需要,自2025年3月1日起,原天涯明月刀卡持卡人办理挂失补卡、到期续卡和重制卡等换卡业务时,该行将统一为其换发交通银行Y-POWER黑卡(青年金卡)。据悉,交通银行天涯明月刀联名信用卡于2017年7月上市,是一款“游戏+金融”跨界国风联名信用卡。
据了解,市面上常见的信用卡通常分为三大类:标准卡、主题卡和联名卡。其中,联名信用卡是由商业银行与营利性机构(如航空公司、商场、品牌等)合作发行的信用卡产品,持卡人通常可同时享受银行金融服务和合作方提供的“双重权益”。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表示,联名卡是发卡银行出于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之外权益的定位,与社会中某些产品或服务品牌企业合作,为联名卡用户提供特定优惠或奖励权益,诸如购物折扣、积分奖励、会员会籍等。“多年来银行发行了大量的联名卡产品,也是信用卡产品细分的一种方式,是信用卡业务中的重要产品和服务手段。”
对于停发原因,多家银行表示为“业务策略调整”“更好提升服务质量”“合作到期”“业务发展需要”等。
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看来,联名信用卡成为被停发的主要类型,核心源于合作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与综合收益失衡。这类产品的权益兑现高度依赖第三方,合作终止或预算调整易导致权益缩水,影响用户体验;同时,细分场景下的用户规模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独立运营成本与收益倒挂。此外,银行正逐步减少对外部品牌的依赖,转向构建自主可控的消费生态,通过整合全场景服务替代联名方权益,强化用户黏性与数据掌控能力。
“银行密集停发信用卡产品,是市场环境、监管要求与自身经营需求三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薛洪言表示,具体来看,市场层面,信用卡需求呈现结构性分化,推动银行精简产品线以聚焦高频场景。监管层面,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化对信用卡合作业务的规范引导,要求银行审慎管理联名方资质与权益兑现风险,并通过政策引导优化消费金融供给结构,推动低效产品退出市场。经营层面,多卡并行带来的系统维护、权益采购等运营成本高企,银行通过停发低效卡种并将存量用户迁移至标准化产品,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以提升管理效率。行业进入“存量深耕”新阶段
除部分银行停发联名卡外,7月17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将面临调整,服务商从国际知名的Priority Pass更换为本土企业无限次全球贵宾厅,且无限次使用权仅限主卡持有人。
据了解,这并非个例,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已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十余家银行相继调整积分规则、削减高端权益、提高兑换门槛,甚至部分银行直接砍掉了部分增值服务。
银行密集调整信用卡服务的背后,更凸显出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竞争的明确信号。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已降至7.21亿张,连续第十个季度下滑。
在数量减少的同时,“休眠卡”现象日益突出。据国有六大行年报数据,2024年除农业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信用卡消费额均出现下滑,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降幅甚至超过12%。这意味着,过去依靠高权益吸引用户办卡的粗放模式或已难以为继。
不仅如此,贷后风险敞口的扩大更让银行如履薄冰。银登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合计成交规模为370.4 亿元(按未偿本息统计口径),同比激增761%,其中信用卡透支占比14%。据不完全统计,仅7月以来,就有平安银行、南京银行、交通银行、恒丰银行、中原银行等多家机构密集挂牌转让信用卡不良资产。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近年来,信用卡行业步入“精耕细作”的盘整期。银行密集停发信用卡产品,表明信用卡行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用卡机构需要不断发力产品创新及运营手段,及时调整产品、业务策略,在拉新与客户留存层面持续精进。
在薛洪言看来,信用卡业务未来将聚焦三大转型方向:一是全域场景整合,突破单一信贷功能,打通支付、信贷、财富管理等服务链路,构建覆盖“食住行游购娱医”的自营消费生态;二是科技赋能升级,推动虚拟卡与实体卡融合,优化数字化服务体验,同时通过智能风控技术提升资金安全与资产质量;三是客群分层深耕,依据消费行为细分用户群体,针对高频刚需客群强化日常消费权益,为高净值客群提供跨境支付、财富管理等综合服务,满足企业用户商务场景需求,实现从“规模发卡”向“价值创造”的转变。
“当前,信用卡业务已逐步迈入‘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信用卡机构需持续深耕产品创新、升级运营手段,以‘信用卡+手机应用场景+权益’为锚,构建信用卡一体化服务体系,在消费场景前置环节提前发现消费需求,并嵌入适配的用卡服务。此外,在优化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便利的大背景下,机构也可针对这一群体的开卡、用卡痛点寻求差异化创新,探索业务突围的新路径。”苏筱芮表示。
本报综合报道 今年以来,信用卡市场产品调整频繁。继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先后停发部分信用卡产品后,7月16日,中国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从已披露信息来看,此次停发及此前多家银行下架的产品中,联名卡占比较高。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银行密集停发信用卡产品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从市场环境来看,信用卡业务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展业压力加大;从监管环境看,信用卡新规出台推动了信用卡业务向精细化运营转型;从自身运营看,银行对于信用卡产品的核算更为精细,部分成本收益不匹配、效益不佳的产品可能被下架。
联名卡成调整重点
7月16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基于自身业务调整的考量,自2025年8月31日起,将停止发行部分信用卡产品,同时对信用卡产品的卡面进行调整。此次中国银行停发的信用卡产品共计24款,涵盖联名合作类、主题特色类等多个类别。
除中国银行外,调查发现,今年以来,浦发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接连公告停发部分信用卡产品,且涉及产品多为联名卡。
3月6日,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该行将从2025年5月12日(含)起停止发行部分信用卡产品。停发的信用卡产品包括浦发腾讯联名信用卡、浦发网易云音乐联名信用卡、浦发高德联名信用卡等14种。
对于用户名下持有的停发产品,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表示,用户可正常使用至卡片有效期届满;在卡片有效期届满且满足续卡条件,或在卡片有效期内申请补卡或换卡的情况下,该行将根据用户持有的停发产品,为用户自动升级对应的信用卡产品,卡号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此之前的2月7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称,为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自2025年4月1日0时起,该行将停止办理“中信银行QQ音乐联名信用卡”“中信银行腾讯拳皇命运手游联名信用卡”和“中信银行腾讯圣斗士星矢手游联名信用卡”的申请、补卡、换卡及到期续卡业务。同时,中信银行将为上述信用卡的持卡人提供换卡服务,换发卡片后原卡片权益终止,持卡人将按照新卡片标准享受权益及服务。
1月17日,邮储银行发布公告称,因合作到期,该行将从2025年3月6日零时起停止发行邮储银行华润通联名信用卡,用户已持有的卡片在有效期内仍可正常使用。同时,自2025年3月6日0时起,邮储银行将不再为华润通联名信用卡(银联版、Visa版)提供华润通会员权益,华润通联名信用卡不再累计华润通积分,将调整为累计邮储信用卡普通积分。
1月10日,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称,因业务发展需要,自2025年3月1日起,原天涯明月刀卡持卡人办理挂失补卡、到期续卡和重制卡等换卡业务时,该行将统一为其换发交通银行Y-POWER黑卡(青年金卡)。据悉,交通银行天涯明月刀联名信用卡于2017年7月上市,是一款“游戏+金融”跨界国风联名信用卡。
据了解,市面上常见的信用卡通常分为三大类:标准卡、主题卡和联名卡。其中,联名信用卡是由商业银行与营利性机构(如航空公司、商场、品牌等)合作发行的信用卡产品,持卡人通常可同时享受银行金融服务和合作方提供的“双重权益”。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表示,联名卡是发卡银行出于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之外权益的定位,与社会中某些产品或服务品牌企业合作,为联名卡用户提供特定优惠或奖励权益,诸如购物折扣、积分奖励、会员会籍等。“多年来银行发行了大量的联名卡产品,也是信用卡产品细分的一种方式,是信用卡业务中的重要产品和服务手段。”
对于停发原因,多家银行表示为“业务策略调整”“更好提升服务质量”“合作到期”“业务发展需要”等。
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看来,联名信用卡成为被停发的主要类型,核心源于合作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与综合收益失衡。这类产品的权益兑现高度依赖第三方,合作终止或预算调整易导致权益缩水,影响用户体验;同时,细分场景下的用户规模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独立运营成本与收益倒挂。此外,银行正逐步减少对外部品牌的依赖,转向构建自主可控的消费生态,通过整合全场景服务替代联名方权益,强化用户黏性与数据掌控能力。
“银行密集停发信用卡产品,是市场环境、监管要求与自身经营需求三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薛洪言表示,具体来看,市场层面,信用卡需求呈现结构性分化,推动银行精简产品线以聚焦高频场景。监管层面,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化对信用卡合作业务的规范引导,要求银行审慎管理联名方资质与权益兑现风险,并通过政策引导优化消费金融供给结构,推动低效产品退出市场。经营层面,多卡并行带来的系统维护、权益采购等运营成本高企,银行通过停发低效卡种并将存量用户迁移至标准化产品,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以提升管理效率。行业进入“存量深耕”新阶段
除部分银行停发联名卡外,7月17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将面临调整,服务商从国际知名的Priority Pass更换为本土企业无限次全球贵宾厅,且无限次使用权仅限主卡持有人。
据了解,这并非个例,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已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十余家银行相继调整积分规则、削减高端权益、提高兑换门槛,甚至部分银行直接砍掉了部分增值服务。
银行密集调整信用卡服务的背后,更凸显出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竞争的明确信号。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已降至7.21亿张,连续第十个季度下滑。
在数量减少的同时,“休眠卡”现象日益突出。据国有六大行年报数据,2024年除农业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信用卡消费额均出现下滑,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降幅甚至超过12%。这意味着,过去依靠高权益吸引用户办卡的粗放模式或已难以为继。
不仅如此,贷后风险敞口的扩大更让银行如履薄冰。银登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合计成交规模为370.4 亿元(按未偿本息统计口径),同比激增761%,其中信用卡透支占比14%。据不完全统计,仅7月以来,就有平安银行、南京银行、交通银行、恒丰银行、中原银行等多家机构密集挂牌转让信用卡不良资产。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近年来,信用卡行业步入“精耕细作”的盘整期。银行密集停发信用卡产品,表明信用卡行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信用卡机构需要不断发力产品创新及运营手段,及时调整产品、业务策略,在拉新与客户留存层面持续精进。
在薛洪言看来,信用卡业务未来将聚焦三大转型方向:一是全域场景整合,突破单一信贷功能,打通支付、信贷、财富管理等服务链路,构建覆盖“食住行游购娱医”的自营消费生态;二是科技赋能升级,推动虚拟卡与实体卡融合,优化数字化服务体验,同时通过智能风控技术提升资金安全与资产质量;三是客群分层深耕,依据消费行为细分用户群体,针对高频刚需客群强化日常消费权益,为高净值客群提供跨境支付、财富管理等综合服务,满足企业用户商务场景需求,实现从“规模发卡”向“价值创造”的转变。
“当前,信用卡业务已逐步迈入‘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信用卡机构需持续深耕产品创新、升级运营手段,以‘信用卡+手机应用场景+权益’为锚,构建信用卡一体化服务体系,在消费场景前置环节提前发现消费需求,并嵌入适配的用卡服务。此外,在优化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便利的大背景下,机构也可针对这一群体的开卡、用卡痛点寻求差异化创新,探索业务突围的新路径。”苏筱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