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调整的背后
2025年08月22日
字数:2382
本报综合报道 超七成债基8月折戟,基金经理直言“压力大”。
8月18日,中国金融市场呈现罕见分化格局。就在上证指数冲破3740点,创下2015年8月以来近十年新高之际,债券市场却遭遇大跌。债市突如其来的猛烈调整,让投资者措手不及。
那么,超七成债基在8月折戟,背后有哪些原因?债市调整何时休?
超七成债基8月折戟
近期,风险偏好处于高位,债市对基本面利好钝化,长端国债持续调整,债券基金净值普遍承压,
其中,长债尤其是超长债调整幅度较大,30年期国债屡创新低,短端债券走势相对较为平稳,纯债型基金的表现整体不佳。
金融市场上演“股债跷跷板”行情。权益市场高歌猛进,A股总市值历史性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创业板指单日飙升2.84%,站上2600点,上证指数一度突破3740点,创近十年新高。
债市则出现大跌。各期限国债期货全线下跌,30年期国债期货创下四个月最大单日跌幅。现券市场同步承压,30年期超长特别国债收益率上行超6个基点至2.055%,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升至1.785%。
8月份债市调整幅度较大,不少债券基金抹去年内涨幅。整体来看,债券基金今年表现不佳,已有超600只债券基金年内亏损,这意味着以追求稳健收益为目的的债券基金投资者,在今年或遭遇投资亏损的尴尬境地。
那么,为何债市大跌?
债市大幅调整可能主要源于股市持续走强带来的风险偏好转向。在“反内卷”投资主线推动下,股票与商品市场的活跃显著削弱了债券的相对吸引力,或导致资金分流效应加剧。
债市对基本面利好的反应正在钝化。尽管最新经济数据显示投资、消费增速双双放缓,低于预期,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疲弱,但债市对经济下行压力反应平淡,反而对风险资产上涨更为敏感。
市场脆弱性还源于机构行为的系统性调整。债券基金出现连续三周降久期现象,券商自营和公募基金近期成为利率债的净卖出主力。
华南一位基金经理表示,从资金面看,债市资金分流压力加大。下半年以来股市持续上行,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股债跷跷板”效应突出。同时商品市场也表现不错,对债市资金造成分流压力。
但与一季度不同,当前债市调整更多由预期而非资金面变动引发。有基金经理表示,在全面“反内卷”加上万亿元级基建等总量政策下,持续的通缩预期场景可能变成温和通胀环境。届时,CPI和PPI向上穿越定期存款利率和十年国债利率。本轮股市上涨和债市下跌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跷跷板效应”只是表面现象。
另一大值得关注的因素是配置资金的缺位。一方面,中小银行债券投资出现短期降温迹象。央行数据显示,6月中资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余额增加了299.21亿元,单月增幅较前几个月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债市收益获取难度加大,机构客户浮盈有限,因此市场波动加剧时,一些负债端较为不稳定的机构主动赎回的意愿比较强烈。
从政策面看,市场数据和政策空窗背景之下,当前债市的投资热度较低。叠加央行再提“防空转”,指向总量宽松窗口或仍延后,预计短期内降准降息的概率不大。
整体而言,市场风险偏好转向对债市仍将形成一定压制,基本面和政策依然是影响股债价格走势变化的关键因素。
债市调整何时休
面对市场剧烈波动,财政部迅速行动。8月13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宣布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操作方向为“随卖”。这一机制的目标是支持国债做市,提高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根据安排,随卖券将于8月22日起与同期国债合并上市交易。国债做市支持操作通过调节现券买卖来平抑市场非理性波动,为后续流动性管理提供缓冲空间。财政部还计划于8月22日发行830亿元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至此,8月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将达2350亿元,成为年内单月发行规模第二高,仅次于5月份的2420亿元。
那么,财政部出手对债市是利好吗?
财政部此次干预对债市构成短期利好。做市支持操作直接针对市场流动性痛点,有助于缓解因交易拥堵导致的非理性波动。政策层面对市场稳定的重视,传递了维护市场稳定的信号。专业人士认为,该机制有助于防止极端行情出现,为市场注入稳定性预期。
债市短期承压态势可能延续。在股市强势与机构调仓的双重压力下,长端利率品种仍需消化下跌的压力。若股市持续走强,债市情绪修复仍需时日。财政部及时出手传递了明确的维稳信号。国债做市支持操作与特别国债发行计划加速落地,彰显了政策层面对债券市场稳定的重视。
中信建投在研报中表示,对于本次债市而言,短期内债市压力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负债端稳定的机构可逐步逢高择机梯度加仓。历史经验显示债市短期内仍有一定风险,但基本面、资金面均较为支持债市,这意味着债市即便有反复也不会再大幅破位上行。不过,即便后续债市持续修复,短期内也难以回归之前水平。
招商基金指出,债市短期看多空因素均有,预计仍会保持在区间震荡,在股债跷跷板等情绪影响下,债市或向着打消降息预期的点位调整。博时基金认为,央行稳增长诉求下降、防风险诉求上升,预计短期内难见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债市诱多因素仍需等待,短期内空头情绪或仍占上风。
展望债券后市,公募并不悲观,并在积极调整操作策略以应对变化。
深圳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债市并不具备大跌的长期大跌的基础。首先,机构客户尤其是银行客户的配置需求依然旺盛;其次,大家对基本面的核心判断未发生根本转变;三是资金面保持平稳,央行呵护态度明确。虽然今年以来,债券的整体表现不像过去几年那么亮眼,但是债市处于上有顶、下有底的区间运行。
谈及对投资者的建议,有基金经理称,从中性角度来看,在当前时点,信用债基金未来一年的费后收益有望达到2%以上。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市的短期调整可能反而提升了其长期关注价值。在融资需求偏弱和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市场整体仍呈现资产荒格局,债券资产的长期相对确定性仍然较高。
也有基金经理向债基持有人给出建议,不妨拉长持有时间,保持平和心态。若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且有闲置资金,可借市场调整之机加仓债基;若投资者风险偏好更高,则可适当配置一些含权产品,让投资组合更为均衡。
8月18日,中国金融市场呈现罕见分化格局。就在上证指数冲破3740点,创下2015年8月以来近十年新高之际,债券市场却遭遇大跌。债市突如其来的猛烈调整,让投资者措手不及。
那么,超七成债基在8月折戟,背后有哪些原因?债市调整何时休?
超七成债基8月折戟
近期,风险偏好处于高位,债市对基本面利好钝化,长端国债持续调整,债券基金净值普遍承压,
其中,长债尤其是超长债调整幅度较大,30年期国债屡创新低,短端债券走势相对较为平稳,纯债型基金的表现整体不佳。
金融市场上演“股债跷跷板”行情。权益市场高歌猛进,A股总市值历史性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创业板指单日飙升2.84%,站上2600点,上证指数一度突破3740点,创近十年新高。
债市则出现大跌。各期限国债期货全线下跌,30年期国债期货创下四个月最大单日跌幅。现券市场同步承压,30年期超长特别国债收益率上行超6个基点至2.055%,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升至1.785%。
8月份债市调整幅度较大,不少债券基金抹去年内涨幅。整体来看,债券基金今年表现不佳,已有超600只债券基金年内亏损,这意味着以追求稳健收益为目的的债券基金投资者,在今年或遭遇投资亏损的尴尬境地。
那么,为何债市大跌?
债市大幅调整可能主要源于股市持续走强带来的风险偏好转向。在“反内卷”投资主线推动下,股票与商品市场的活跃显著削弱了债券的相对吸引力,或导致资金分流效应加剧。
债市对基本面利好的反应正在钝化。尽管最新经济数据显示投资、消费增速双双放缓,低于预期,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疲弱,但债市对经济下行压力反应平淡,反而对风险资产上涨更为敏感。
市场脆弱性还源于机构行为的系统性调整。债券基金出现连续三周降久期现象,券商自营和公募基金近期成为利率债的净卖出主力。
华南一位基金经理表示,从资金面看,债市资金分流压力加大。下半年以来股市持续上行,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股债跷跷板”效应突出。同时商品市场也表现不错,对债市资金造成分流压力。
但与一季度不同,当前债市调整更多由预期而非资金面变动引发。有基金经理表示,在全面“反内卷”加上万亿元级基建等总量政策下,持续的通缩预期场景可能变成温和通胀环境。届时,CPI和PPI向上穿越定期存款利率和十年国债利率。本轮股市上涨和债市下跌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跷跷板效应”只是表面现象。
另一大值得关注的因素是配置资金的缺位。一方面,中小银行债券投资出现短期降温迹象。央行数据显示,6月中资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余额增加了299.21亿元,单月增幅较前几个月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债市收益获取难度加大,机构客户浮盈有限,因此市场波动加剧时,一些负债端较为不稳定的机构主动赎回的意愿比较强烈。
从政策面看,市场数据和政策空窗背景之下,当前债市的投资热度较低。叠加央行再提“防空转”,指向总量宽松窗口或仍延后,预计短期内降准降息的概率不大。
整体而言,市场风险偏好转向对债市仍将形成一定压制,基本面和政策依然是影响股债价格走势变化的关键因素。
债市调整何时休
面对市场剧烈波动,财政部迅速行动。8月13日,财政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宣布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操作方向为“随卖”。这一机制的目标是支持国债做市,提高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根据安排,随卖券将于8月22日起与同期国债合并上市交易。国债做市支持操作通过调节现券买卖来平抑市场非理性波动,为后续流动性管理提供缓冲空间。财政部还计划于8月22日发行830亿元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至此,8月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将达2350亿元,成为年内单月发行规模第二高,仅次于5月份的2420亿元。
那么,财政部出手对债市是利好吗?
财政部此次干预对债市构成短期利好。做市支持操作直接针对市场流动性痛点,有助于缓解因交易拥堵导致的非理性波动。政策层面对市场稳定的重视,传递了维护市场稳定的信号。专业人士认为,该机制有助于防止极端行情出现,为市场注入稳定性预期。
债市短期承压态势可能延续。在股市强势与机构调仓的双重压力下,长端利率品种仍需消化下跌的压力。若股市持续走强,债市情绪修复仍需时日。财政部及时出手传递了明确的维稳信号。国债做市支持操作与特别国债发行计划加速落地,彰显了政策层面对债券市场稳定的重视。
中信建投在研报中表示,对于本次债市而言,短期内债市压力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负债端稳定的机构可逐步逢高择机梯度加仓。历史经验显示债市短期内仍有一定风险,但基本面、资金面均较为支持债市,这意味着债市即便有反复也不会再大幅破位上行。不过,即便后续债市持续修复,短期内也难以回归之前水平。
招商基金指出,债市短期看多空因素均有,预计仍会保持在区间震荡,在股债跷跷板等情绪影响下,债市或向着打消降息预期的点位调整。博时基金认为,央行稳增长诉求下降、防风险诉求上升,预计短期内难见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债市诱多因素仍需等待,短期内空头情绪或仍占上风。
展望债券后市,公募并不悲观,并在积极调整操作策略以应对变化。
深圳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债市并不具备大跌的长期大跌的基础。首先,机构客户尤其是银行客户的配置需求依然旺盛;其次,大家对基本面的核心判断未发生根本转变;三是资金面保持平稳,央行呵护态度明确。虽然今年以来,债券的整体表现不像过去几年那么亮眼,但是债市处于上有顶、下有底的区间运行。
谈及对投资者的建议,有基金经理称,从中性角度来看,在当前时点,信用债基金未来一年的费后收益有望达到2%以上。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市的短期调整可能反而提升了其长期关注价值。在融资需求偏弱和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市场整体仍呈现资产荒格局,债券资产的长期相对确定性仍然较高。
也有基金经理向债基持有人给出建议,不妨拉长持有时间,保持平和心态。若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且有闲置资金,可借市场调整之机加仓债基;若投资者风险偏好更高,则可适当配置一些含权产品,让投资组合更为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