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红梅杏
□任 静
2025年08月22日
字数:2457
在所有田园诗中,我尤喜爱范成大的七言绝句:“梅子金黄杏子肥”。寥寥七字,信笔勾勒出一幅生动明艳的夏日田园图。朗朗吟诵间,恍惚有饱满馨香的滋味,在舌尖味蕾上荡溢。
我的家乡陕北黄土高原虽不出产梅子,但最适宜杏树漫山遍洼生长,形似乒乓球大的麦黄杏,宛如红梅朵朵开的红梅杏,遍布其间,故此那片厚重的土地上,便有了杏城、杏树镇、杏花村、杏树坡等令人旖旎遐想的美丽地名。
今年六月初,回故里与几位爱好摄影的朋友去寻访古村落,误打误撞走进了一望无垠的杏树林中。满枝头密密匝匝的红梅杏子,乍看上去,宛如点起了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又恰似红杏枝头灼灼绽放,令人联想到朱诚泳的《红杏》诗句:“艳夺晚霞红,繁开细雨中。”伸手摘下几颗,捧在掌心里,细观之,煞是艳丽夺目,一果映双色,半边嫣红半橙黄,欲与晚霞共争辉,宛如丹青妙手泼墨挥洒的佳作,美轮美奂,令人垂涎欲滴。
正在我们七嘴八舌品评红梅杏的艳色之际,杏树林女主人告诉我们,这里正是清涧县李家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眼下正值红梅杏收获时节,放眼远山近峁,犹如大自然挥毫泼墨,层林尽染,一片片红梅杏树林甚为壮观,累累红梅杏垂吊枝头,呈现一派喜人的夏日丰收景象。
在北方的夏季果品中,红梅杏是当仁不让的果中珍品,也许是开花坐果历尽了春寒料峭,一旦迎来烈日炎炎的夏日,自是尽情绽放馥郁芬芳。成熟后的红梅杏果肉饱满细腻多汁,甜酸无涩味,一口咬下去,舌尖马上氤氲一股淡淡的花蜜甜香,历时弥久,回味无穷。
红梅杏之所以拥有这种好口味好品质,完全得益于陕北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与山泉涧水的滋养。清涧县地处黄河、无定河交汇处,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时间很长,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种植杏树的优生区。红梅杏以味道香甜、色泽诱人、营养丰富著称,已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也是清涧县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张靓丽名片。据李家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端午节后成熟的麦黄杏属于老品种,在县域内杏树存活量已经很稀少了。而红梅杏是通过传统古老嫁接技术培育出来的,堪称陕西杏家族的“晚辈”。清涧红梅杏果皮鲜艳欲滴的颜值,令人喜爱至极,有人调侃其为“杏中爱马仕”!尤其红梅杏与盒马等企业签约后,一度走红,成为网红杏。常常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采摘,真切地感受原生态种植的乐趣。每年六月清涧的红梅杏丰收节,一棵棵杏树长势喜人,果农们穿梭其间,忙碌采摘,被高原丽日晒得黑红的幸福笑脸,与红梅杏相映红。
望着成堆成筐娇艳欲滴的红梅杏,那果实丰硕、汁水充盈、酸甜诱人的滋味,瞬间串成了回忆,渐渐蔓延至童年夏日偷杏的午后。
那时,我们村庄里最数国英婶家杏树多,有多少呢?教书先生说有二顷田,其实未必有些夸张,但肯定比二亩地要多,杏树林占了足足一面向阳山坡。阳坡上的瓜果梨枣一律比背阴处的早熟。我喝着稀粥,一缕缕杏子的甜香味顺风吹过来,扰得我心花缭乱,时不时朝对面阳坡上张望一眼。杏树要有好的收成,必须管护到位。那时国英婶尚年轻体壮,有一身好力气,每年的春季,她们夫妻俩几乎有大半个月都泡在杏树林里,埋头修剪、松土、施肥、打药、除草,每一个步骤都干得有条不紊。果然,春天付出的辛勤劳动,夏天就能有甘甜的收获。
国英婶家的杏子又肥又大,黄澄澄的十分诱人。许多人只有望杏眼馋的份儿。村里的小伙伴早就惦记上国英婶家的那坡杏子了。
我们一伙儿同龄的孩子经常在场院里集聚,有胆大妄为的家伙吞咽着口水,想前去饕餮一餐,可是几乎无一例外被国英婶举着棍棒喝骂着赶下杏树坡。和国英婶一起守林的还有一条黄狗,此狗貌似苍老疲态,却异常凶悍,也很忠实,看家护院毫不含糊。不除不足以平“民愤”,其中一些坏小子们曾密谋想药死黄狗,再向麦黄杏下手。那是个馊主意,当然没人胆敢去药死黄狗。又有人想到一计,先利用“糖衣炮弹”迷惑黄狗,待它放松警惕后,再牵走或缚住口鼻,使其没有用武之地。
在一个蝉鸣穿透树叶的午后,趁看林人午睡之际,我们开始行动了。有胆大的男孩子先用两个菜包子迷惑住黄狗,并乘其不备,迅速掏出绳子缚住它牵引至隐蔽处。剩下的孩子有的爬树,有的张口袋,有的举起挠钩摘取杏子……然而,摇晃的树梢很快暴露了我们的行踪,国英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到我们面前,不但收缴了作案工具,还扬言要去学校告状,可怜我们丢盔弃甲一气疾跑,最终连个杏子的滋味都没尝到。于是,心底就此和国英婶结下了梁子。
之后,我打杏树坡经过,看到硕果累累的杏子,心想国英婶总该招呼我进去品尝几颗吧,毕竟我们是本家,一笔写不出俩“任”字来。国英婶却视而不见,自顾自摘下肥嘟嘟的杏子,唤来她男人往大筐子装,要挑着去城里的集市上售卖。鲜杏上市准能卖个好价。麦黄杏和玉黄李一样娇贵,采摘时不能抱住树干往下摇,更不能举着竹竿敲打。因为杏皮薄,经不住碰撞,伤皮破损,都影响售卖。我心道:啬皮!生硬地咽下口水。后来听母亲说国英婶不容易哩,拉扯一窝孩子,就靠杏树坡换来一年四季的收入。
后来,国英婶家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一排六孔硬箍石窑替代了过去那孔漏雨钻风的土窑洞。每当盛夏杏黄时,国英婶总要挨家逐户请村里孩子去杏树坡尝鲜。只许当场吃杏,不许拿走,杏核得一个不少地放回筐子里。那些年国英婶家用杏核到城里药材公司换了不少钱。善于持家理财的国英婶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后来,村庄里的人陆续进城了,国英婶和老伴先后辞世。由于无人打理,杏树坡的杏树像失宠的孩子显得落寞万分,逐年枯萎死去,即使偶有苟活的几棵杏树,结出的杏子又青又涩,满是虫眼,无法下咽。肥嘟嘟、黄澄澄的麦黄杏,从此成了我们舌尖上永远的念想。
这些年走南闯北,无论是陕西大荔的胭脂红杏,敦煌李广杏,还是素有“冰山玉珠”美称的新疆英吉沙杏、胡安娜杏,都分别品尝过。可是人的味蕾始终是怀旧的,百味舌尖过,哪里的杏儿,似乎都不及我家乡的麦黄杏、红梅杏那般汁水香甜,滋味悠长。
在静谧的夏日时光,我透过记忆的镜头,回望密密匝匝的红梅杏树林,再次品读“梅子金黄杏子肥”,多重色彩和韵味在唇齿间不断交汇、叠加,仿佛渐渐品咂出了生命的丰盈与质感。
我的家乡陕北黄土高原虽不出产梅子,但最适宜杏树漫山遍洼生长,形似乒乓球大的麦黄杏,宛如红梅朵朵开的红梅杏,遍布其间,故此那片厚重的土地上,便有了杏城、杏树镇、杏花村、杏树坡等令人旖旎遐想的美丽地名。
今年六月初,回故里与几位爱好摄影的朋友去寻访古村落,误打误撞走进了一望无垠的杏树林中。满枝头密密匝匝的红梅杏子,乍看上去,宛如点起了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又恰似红杏枝头灼灼绽放,令人联想到朱诚泳的《红杏》诗句:“艳夺晚霞红,繁开细雨中。”伸手摘下几颗,捧在掌心里,细观之,煞是艳丽夺目,一果映双色,半边嫣红半橙黄,欲与晚霞共争辉,宛如丹青妙手泼墨挥洒的佳作,美轮美奂,令人垂涎欲滴。
正在我们七嘴八舌品评红梅杏的艳色之际,杏树林女主人告诉我们,这里正是清涧县李家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眼下正值红梅杏收获时节,放眼远山近峁,犹如大自然挥毫泼墨,层林尽染,一片片红梅杏树林甚为壮观,累累红梅杏垂吊枝头,呈现一派喜人的夏日丰收景象。
在北方的夏季果品中,红梅杏是当仁不让的果中珍品,也许是开花坐果历尽了春寒料峭,一旦迎来烈日炎炎的夏日,自是尽情绽放馥郁芬芳。成熟后的红梅杏果肉饱满细腻多汁,甜酸无涩味,一口咬下去,舌尖马上氤氲一股淡淡的花蜜甜香,历时弥久,回味无穷。
红梅杏之所以拥有这种好口味好品质,完全得益于陕北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与山泉涧水的滋养。清涧县地处黄河、无定河交汇处,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时间很长,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种植杏树的优生区。红梅杏以味道香甜、色泽诱人、营养丰富著称,已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也是清涧县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张靓丽名片。据李家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端午节后成熟的麦黄杏属于老品种,在县域内杏树存活量已经很稀少了。而红梅杏是通过传统古老嫁接技术培育出来的,堪称陕西杏家族的“晚辈”。清涧红梅杏果皮鲜艳欲滴的颜值,令人喜爱至极,有人调侃其为“杏中爱马仕”!尤其红梅杏与盒马等企业签约后,一度走红,成为网红杏。常常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采摘,真切地感受原生态种植的乐趣。每年六月清涧的红梅杏丰收节,一棵棵杏树长势喜人,果农们穿梭其间,忙碌采摘,被高原丽日晒得黑红的幸福笑脸,与红梅杏相映红。
望着成堆成筐娇艳欲滴的红梅杏,那果实丰硕、汁水充盈、酸甜诱人的滋味,瞬间串成了回忆,渐渐蔓延至童年夏日偷杏的午后。
那时,我们村庄里最数国英婶家杏树多,有多少呢?教书先生说有二顷田,其实未必有些夸张,但肯定比二亩地要多,杏树林占了足足一面向阳山坡。阳坡上的瓜果梨枣一律比背阴处的早熟。我喝着稀粥,一缕缕杏子的甜香味顺风吹过来,扰得我心花缭乱,时不时朝对面阳坡上张望一眼。杏树要有好的收成,必须管护到位。那时国英婶尚年轻体壮,有一身好力气,每年的春季,她们夫妻俩几乎有大半个月都泡在杏树林里,埋头修剪、松土、施肥、打药、除草,每一个步骤都干得有条不紊。果然,春天付出的辛勤劳动,夏天就能有甘甜的收获。
国英婶家的杏子又肥又大,黄澄澄的十分诱人。许多人只有望杏眼馋的份儿。村里的小伙伴早就惦记上国英婶家的那坡杏子了。
我们一伙儿同龄的孩子经常在场院里集聚,有胆大妄为的家伙吞咽着口水,想前去饕餮一餐,可是几乎无一例外被国英婶举着棍棒喝骂着赶下杏树坡。和国英婶一起守林的还有一条黄狗,此狗貌似苍老疲态,却异常凶悍,也很忠实,看家护院毫不含糊。不除不足以平“民愤”,其中一些坏小子们曾密谋想药死黄狗,再向麦黄杏下手。那是个馊主意,当然没人胆敢去药死黄狗。又有人想到一计,先利用“糖衣炮弹”迷惑黄狗,待它放松警惕后,再牵走或缚住口鼻,使其没有用武之地。
在一个蝉鸣穿透树叶的午后,趁看林人午睡之际,我们开始行动了。有胆大的男孩子先用两个菜包子迷惑住黄狗,并乘其不备,迅速掏出绳子缚住它牵引至隐蔽处。剩下的孩子有的爬树,有的张口袋,有的举起挠钩摘取杏子……然而,摇晃的树梢很快暴露了我们的行踪,国英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到我们面前,不但收缴了作案工具,还扬言要去学校告状,可怜我们丢盔弃甲一气疾跑,最终连个杏子的滋味都没尝到。于是,心底就此和国英婶结下了梁子。
之后,我打杏树坡经过,看到硕果累累的杏子,心想国英婶总该招呼我进去品尝几颗吧,毕竟我们是本家,一笔写不出俩“任”字来。国英婶却视而不见,自顾自摘下肥嘟嘟的杏子,唤来她男人往大筐子装,要挑着去城里的集市上售卖。鲜杏上市准能卖个好价。麦黄杏和玉黄李一样娇贵,采摘时不能抱住树干往下摇,更不能举着竹竿敲打。因为杏皮薄,经不住碰撞,伤皮破损,都影响售卖。我心道:啬皮!生硬地咽下口水。后来听母亲说国英婶不容易哩,拉扯一窝孩子,就靠杏树坡换来一年四季的收入。
后来,国英婶家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一排六孔硬箍石窑替代了过去那孔漏雨钻风的土窑洞。每当盛夏杏黄时,国英婶总要挨家逐户请村里孩子去杏树坡尝鲜。只许当场吃杏,不许拿走,杏核得一个不少地放回筐子里。那些年国英婶家用杏核到城里药材公司换了不少钱。善于持家理财的国英婶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后来,村庄里的人陆续进城了,国英婶和老伴先后辞世。由于无人打理,杏树坡的杏树像失宠的孩子显得落寞万分,逐年枯萎死去,即使偶有苟活的几棵杏树,结出的杏子又青又涩,满是虫眼,无法下咽。肥嘟嘟、黄澄澄的麦黄杏,从此成了我们舌尖上永远的念想。
这些年走南闯北,无论是陕西大荔的胭脂红杏,敦煌李广杏,还是素有“冰山玉珠”美称的新疆英吉沙杏、胡安娜杏,都分别品尝过。可是人的味蕾始终是怀旧的,百味舌尖过,哪里的杏儿,似乎都不及我家乡的麦黄杏、红梅杏那般汁水香甜,滋味悠长。
在静谧的夏日时光,我透过记忆的镜头,回望密密匝匝的红梅杏树林,再次品读“梅子金黄杏子肥”,多重色彩和韵味在唇齿间不断交汇、叠加,仿佛渐渐品咂出了生命的丰盈与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