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风古韵焕新颜文旅商体“融”新姿

——看陕西岐山如何让周文化成为现代流量密码

2025年09月15日 字数:1561

  □聂锦涛
  岐山凤鸣,雄浑依旧;礼乐千年,赓续新声。三千年前,周公于此制礼作乐,奠定华夏根基;三千年后,同一片热土正通过深度融合发展,让厚重历史可触可感,让文化资源焕发生机。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扎根周文化沃土,以融合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文旅商体交织发展的时代画卷上,绘就出一幅传统与现代共鸣、文化与经济共荣的生动图景。今日之岐山,正以蜕变之姿成为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县域样本和融合实践高地。深挖文化基因,
  让三千年周礼“活”在当下
  周文化是岐山最深厚的底蕴,也是最鲜明的优势,立足这一根本,岐山县系统推进周文化挖掘、保护与活化传承。今年以来,周原遗址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九件珍贵文物赴海内外巡回展览,这已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成为文旅融合的地标。
  真正让文化“活”起来的,是一系列沉浸式、场景化的现代尝试——《周代农耕大典》《鬼方之战》等沉浸式演艺项目的创新推出,让三千年前的生产、战争场景等变得可触可感,深受游客喜爱。“周原衣语”周礼服饰秀以现代审美重构传统礼仪之美,荣获文化创新传播典范奖。非遗保护传承同样绽放新光彩,岐山转鼓斩获国际打击乐大赛金奖,“打醋大集”等民俗活动成为消费新热点,真正实现“非遗在生活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生动局面。
  文化不再静默于博物馆,而是真正走入街巷、融入生活。今年1-7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92.29万人次,同比增长3.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16亿元,同比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0亿元,同比增长7.4%。周文化的传播正持续释放出其深厚而广阔的经济能量,文化的“软实力”持续转化为发展的“硬支撑”。
  跨界场景再造,
  “文旅商体”解锁消费新密码
  以周文化为线索,以融合为路径,岐山打破产业边界,推动文旅商体四维互动、资源共享、场景互嵌,全面激活消费新潜力。
  “赛事+文旅”成为突出亮点,今年以来全县举办篮球联赛、自行车赛等融合型赛事10余场,直接吸引人流超5万人次,为沿线景区、商街注入强劲消费动力。“啤酒音乐美食季”有效联动夜间经济片区,单季吸引客流超10万人次,显著带动餐饮、住宿、零售增长。
  空间互嵌与业态创新同样可圈可点。县体育馆引入文创市集、特色小吃摊点,实现“一场多能”;周文化景区对《鬼方之战》《趣游三国》等演艺剧目进行全面升级,携手顶尖团队提升视听效果;凤凰山遗址创新融合低空经济,上演“凤舞三秦”飞天秀,成为区域文旅新名片。研学旅游持续升温,上半年推出三条精品线路,接待团队160批次、3.31万人,文化体验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
  企业运营数据印证融合实效——陕西周原京都公司1-6月营业收入1326万元,增速11.59%;陕旅岐山公司同期营收1201万元,同比增长15.74%,周文化IP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和市场竞争力。
  借势破圈传播,从“西岐古城”到“潮流IP”
  在品牌塑造与传播层面,岐山巧借热点、主动出击,持续提升城市知名度与文旅影响力。依托影视IP《封神》,岐山迅速推出主题灯会、非遗年货集等活动,获央视《朝闻天下》《晚间新闻》等国家级媒体报道,成功实现了经典IP与当代潮流的同频共振。
  在短视频与社交平台,“跟着封神游西岐”系列播放量破亿,百万级达人直播推广成效显著,实现现象级传播。“西岐”不再只是历史名词,更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潮流目的地。岐山县亦主动出击,赴重点客源城市举办推介与洽谈超10次,推动周文化从在地资源走向开放协作的网络节点。岐山正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潮流,从文化高地进阶为融合发展的“活力样本”。
  岐山的故事,是文化自信的表达,也是发展智慧的体现。它用其跨越三千年的文化自信和开拓创新的实践勇气,展现出文旅商体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这里不仅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源起之地,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热土。凤鸣岐山,声闻于天,它在文明传承中振羽,在时代浪潮中新生,舞出了一片文化与经济比翼、传统与未来交织的高质量发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