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款去哪儿了
2025年09月16日
字数:2924
中金公司预计,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元至7万亿元。
本报综合报道 9月12日,央行发布的8月份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0.5万亿元。按此计算,今年8月人民币存款增加额为2.06万亿元,其中,8月单月住户存款增加1100亿元,连续两个月同比负增长。
存款去哪儿了?
央行数据显示,8月狭义货币(M1)增速回升,而广义货币(M2)的增速环比持平,M1-M2“剪刀差”进一步收窄,这意味着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有助于投入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8万亿元,虽环比回落,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大幅多增。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连续两个月呈现“跷跷板”关系,被市场解读为“存款搬家”,并与近期国内股市行情联系起来。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增加,当前市场存款活化趋势明显,居民的“超额储蓄”或将持续“搬家”。中金公司预计,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元至7万亿元。
定期存款“不香了”
在央行8月份金融数据里,M1增速与M2增速之间存在着一把神奇的“剪刀”,可以让人窥见市场资金是否活跃。
在货币供应量方面,8月末M2余额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M1余额为1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继续维持较高增长。
M1增速回升带动M1-M2剪刀差进一步收窄,8月末该差值为-2.8%,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是2021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进一步印证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有助于投入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
在央行的统计口径中,M1主要包括流通中的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以及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M2则是在M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了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包含活期与定期)、其他存款以及非银金融机构存款。
其中,非银存款具体是指保险、基金、券商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在银行体系内的存款。市场之所以关注非银存款的增减变化,核心逻辑在于:居民若计划参与股市等资本市场投资,通常会先将个人银行存款转入基金账户、券商保证金账户等非银金融机构账户,这一过程会直接体现为居民存款减少,同时非银存款相应增加。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M1-M2剪刀差收窄反映资金活性增强,居民或企业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用于消费或投资理财。
对于M1回升的原因,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继强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存款利率走低带来再配置效应,部分存款活期化,流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二是8月权益市场强势,交易需求提升使存款明显活化;三是去年存款监管带来的低基数仍有影响,预计将持续到10月;四是外汇结汇、化债、财政支出、企业账期缩短等也有利于M1上行。
从存款结构来看,数据显示,8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06万亿元,同比少增160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新增1100亿元,同比少增6000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8月金融数据最明显的变化是“存款搬家”,7月、8月居民存款连续两个月低于季节性增幅,为2025年首次,且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连续两个月呈“跷跷板”关系,与资本市场表现联系紧密,反映居民资产结构变化初露端倪。
曾经备受青睐的银行定期存款“不香了”。此外,多位银行理财师表示,随着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下降,来银行办理定期存款的客户也有所减少。
居民存款加速入市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表示,从存款结构看,居民存款大幅少增、非银存款大幅多增的特征与7月类似,居民“存款搬家”趋势在继续强化,印证了居民存款向股市等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
7月,非银存款新增2.14万亿元,创下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多增1.39万亿元。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当月上证指数上涨3.74%,两市成交额环比大增超40%,非银存款与市场表现形成联动,引发对居民“存款搬家”趋势的关注。
从市场反馈来看,多数分析认为,7月非银存款大幅增长,背后是居民存款向金融产品转移的信号,而牛市行情成为重要推动因素——资本市场走强吸引资金流入非银机构,进而带动非银存款攀升。
8月数据显示这一趋势进一步强化。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指出,8月权益市场交投活跃度升温,居民存款加快入市,部分货币由储蓄需求转为交易性需求,推升居民活期存款;同时,季中月份理财等表外产品扩容节奏放缓,股市火热和债市调整或引发理财赎回表内,对存款分流力度降低。
这在央行发布的8月份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跷跷板效应明显。其中,8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了1.18万亿元,高于今年7337.5亿元的月平均增长值。而非银存款主要包括证券保证金存款、理财公司存款等。
中金公司分析师林英奇进一步解释,历史上非银存款增速上升通常源于两方面因素:存款进入券商保证金账户准备入市;居民申购银行理财、固定收益类基金等产品,非银机构认购定期存款。近几个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存款进入股票账户或是重要因素。
林英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一系列支持政策改善了长期经济预期,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升,同时叠加股市上涨行情。
“截至2025年7月居民存款规模约160万亿元,而A股自由流通市值约43万亿元,居民存款规模为A股自由流通市值规模的约4倍。”林英奇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到期和存款活化视角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元至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但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
居民“多存少贷”与降杠杆并行
值得关注的是,8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显示资金流向权益市场的迹象,但居民部门对未来经济预期的谨慎态度仍较明显,仍呈现“多存少贷”特征与降杠杆趋势并行的态势。
央行《2025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反映出居民储蓄意愿依然强劲: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63.8%,较上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而倾向“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分别为23.3%、12.9%,较上季度分别下降0.5个、1.1个百分点。
与高储蓄形成对比的是,居民贷款增长乏力,“多存少贷”倾向明显。前8个月,居民人民币贷款累计仅增加7110亿元,同比大幅少增7290亿元;居民人民币存贷差持续扩大(新增存款—新增贷款),7月、8月分别达8.98万亿元、9.06万亿元。
居民部门降杠杆趋势也在延续。中国社科院2025年二季度宏观杠杆率报告显示,当期宏观杠杆率整体上升1.9个百分点,从一季度的298.5%升至300.4%,但居民部门杠杆率逆势下降0.4个百分点,从61.5%降至61.1%,居民与企业部门债务增速仍处于历史低位。
该报告分析称,居民部门再度呈现去杠杆趋势,主要因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基础不牢、服务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尽管耐用品以旧换新对消费贷款有一定支撑,但房地产销售转跌与提前还贷增加导致房贷规模收缩,最终拖累居民杠杆率下行。
在此情形下,促消费政策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目前,政府已出台多项举措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包括发放消费券直接刺激商品与服务购买,央行也推出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并新设立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工具,助力提振消费信心、挖掘有效消费需求。
对于如何应对居民部门降杠杆的挑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则建议,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济活力、维护企业部门加杠杆积极性的同时,以惠民生、促消费为导向,推动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加杠杆。
本报综合报道 9月12日,央行发布的8月份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0.5万亿元。按此计算,今年8月人民币存款增加额为2.06万亿元,其中,8月单月住户存款增加1100亿元,连续两个月同比负增长。
存款去哪儿了?
央行数据显示,8月狭义货币(M1)增速回升,而广义货币(M2)的增速环比持平,M1-M2“剪刀差”进一步收窄,这意味着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有助于投入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8万亿元,虽环比回落,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大幅多增。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连续两个月呈现“跷跷板”关系,被市场解读为“存款搬家”,并与近期国内股市行情联系起来。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增加,当前市场存款活化趋势明显,居民的“超额储蓄”或将持续“搬家”。中金公司预计,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元至7万亿元。
定期存款“不香了”
在央行8月份金融数据里,M1增速与M2增速之间存在着一把神奇的“剪刀”,可以让人窥见市场资金是否活跃。
在货币供应量方面,8月末M2余额331.9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M1余额为1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6%,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继续维持较高增长。
M1增速回升带动M1-M2剪刀差进一步收窄,8月末该差值为-2.8%,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是2021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敛,进一步印证更多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有助于投入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
在央行的统计口径中,M1主要包括流通中的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以及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M2则是在M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了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包含活期与定期)、其他存款以及非银金融机构存款。
其中,非银存款具体是指保险、基金、券商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在银行体系内的存款。市场之所以关注非银存款的增减变化,核心逻辑在于:居民若计划参与股市等资本市场投资,通常会先将个人银行存款转入基金账户、券商保证金账户等非银金融机构账户,这一过程会直接体现为居民存款减少,同时非银存款相应增加。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M1-M2剪刀差收窄反映资金活性增强,居民或企业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用于消费或投资理财。
对于M1回升的原因,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继强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存款利率走低带来再配置效应,部分存款活期化,流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二是8月权益市场强势,交易需求提升使存款明显活化;三是去年存款监管带来的低基数仍有影响,预计将持续到10月;四是外汇结汇、化债、财政支出、企业账期缩短等也有利于M1上行。
从存款结构来看,数据显示,8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06万亿元,同比少增160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新增1100亿元,同比少增6000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认为,8月金融数据最明显的变化是“存款搬家”,7月、8月居民存款连续两个月低于季节性增幅,为2025年首次,且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连续两个月呈“跷跷板”关系,与资本市场表现联系紧密,反映居民资产结构变化初露端倪。
曾经备受青睐的银行定期存款“不香了”。此外,多位银行理财师表示,随着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下降,来银行办理定期存款的客户也有所减少。
居民存款加速入市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表示,从存款结构看,居民存款大幅少增、非银存款大幅多增的特征与7月类似,居民“存款搬家”趋势在继续强化,印证了居民存款向股市等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
7月,非银存款新增2.14万亿元,创下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多增1.39万亿元。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当月上证指数上涨3.74%,两市成交额环比大增超40%,非银存款与市场表现形成联动,引发对居民“存款搬家”趋势的关注。
从市场反馈来看,多数分析认为,7月非银存款大幅增长,背后是居民存款向金融产品转移的信号,而牛市行情成为重要推动因素——资本市场走强吸引资金流入非银机构,进而带动非银存款攀升。
8月数据显示这一趋势进一步强化。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指出,8月权益市场交投活跃度升温,居民存款加快入市,部分货币由储蓄需求转为交易性需求,推升居民活期存款;同时,季中月份理财等表外产品扩容节奏放缓,股市火热和债市调整或引发理财赎回表内,对存款分流力度降低。
这在央行发布的8月份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跷跷板效应明显。其中,8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了1.18万亿元,高于今年7337.5亿元的月平均增长值。而非银存款主要包括证券保证金存款、理财公司存款等。
中金公司分析师林英奇进一步解释,历史上非银存款增速上升通常源于两方面因素:存款进入券商保证金账户准备入市;居民申购银行理财、固定收益类基金等产品,非银机构认购定期存款。近几个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存款进入股票账户或是重要因素。
林英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一系列支持政策改善了长期经济预期,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升,同时叠加股市上涨行情。
“截至2025年7月居民存款规模约160万亿元,而A股自由流通市值约43万亿元,居民存款规模为A股自由流通市值规模的约4倍。”林英奇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到期和存款活化视角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元至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但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
居民“多存少贷”与降杠杆并行
值得关注的是,8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显示资金流向权益市场的迹象,但居民部门对未来经济预期的谨慎态度仍较明显,仍呈现“多存少贷”特征与降杠杆趋势并行的态势。
央行《2025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反映出居民储蓄意愿依然强劲: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63.8%,较上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而倾向“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分别为23.3%、12.9%,较上季度分别下降0.5个、1.1个百分点。
与高储蓄形成对比的是,居民贷款增长乏力,“多存少贷”倾向明显。前8个月,居民人民币贷款累计仅增加7110亿元,同比大幅少增7290亿元;居民人民币存贷差持续扩大(新增存款—新增贷款),7月、8月分别达8.98万亿元、9.06万亿元。
居民部门降杠杆趋势也在延续。中国社科院2025年二季度宏观杠杆率报告显示,当期宏观杠杆率整体上升1.9个百分点,从一季度的298.5%升至300.4%,但居民部门杠杆率逆势下降0.4个百分点,从61.5%降至61.1%,居民与企业部门债务增速仍处于历史低位。
该报告分析称,居民部门再度呈现去杠杆趋势,主要因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基础不牢、服务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尽管耐用品以旧换新对消费贷款有一定支撑,但房地产销售转跌与提前还贷增加导致房贷规模收缩,最终拖累居民杠杆率下行。
在此情形下,促消费政策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目前,政府已出台多项举措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包括发放消费券直接刺激商品与服务购买,央行也推出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并新设立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工具,助力提振消费信心、挖掘有效消费需求。
对于如何应对居民部门降杠杆的挑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则建议,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济活力、维护企业部门加杠杆积极性的同时,以惠民生、促消费为导向,推动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加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