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地坛
□任 静
2025年09月19日
字数:3640
应该说,史铁生与地坛相互成就了对方,地坛因史铁生而著名,史铁生也因地坛而获得重生。
我曾两度走进地坛,热切寻访,虔诚拜谒,因为这座属于史铁生的地坛,萦系着我微妙的情怀。
第一次走进地坛,是在2002年冬天,我在北京开会,慕名去地坛。当我从张自忠路辗转赶到地坛时,晨曦微露,地坛公园正沐浴在一片静谧的晨光里。我走遍整个园子,也没有看到那辆早已在文章中熟稔的轮椅,轮椅上的作家——我的偶像史铁生先生,不知何故并未出现在地坛。尽管没有看到先生的身影,我感觉地坛处处都留有轮椅碾过的痕迹。我追寻着轮椅留下的每一条痕迹,一寸寸踏遍地坛,冬日凛冽的风从耳梢掠过,仿佛是先生轻轻的叹息。地坛古朴肃穆,几乎没有游人。我踩着砖缝中枯黄的小草踱步,耳际恍惚听到先生明朗的吟诵:“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那一刻,我走过先生走过无数遍的路,吹着曾拂过先生脸庞的冷风,静静地望着太阳穿破厚厚的云层,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踏上了祭坛。我披着满身沉静的霞光,突然顿悟了先生的孤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走在时间深处的背影。
有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和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此刻我仰天轻叹,地坛,我来了,我一路风尘仆仆循着轮椅碾过的足迹,触摸到你的气息。
早在遥远、清贫的少女时代,史铁生就因为那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入了我的生活,我反复阅读那篇小说不下百遍,熟悉的地域,亲切的人情味,都仿佛发生在我身边。先生的作品激发了我最初想要创作的冲动,他是我不折不扣的文学启蒙老师。那时我甚至想一个人去先生住过的清平川好好瞧一瞧,住一段日子,看看他曾住过的窑洞,睡过的土炕,放过的牛,爬过的山峁,央求那位爱唱陕北民歌的破老汉深情地唱一曲信天游。时至今日,我已人到中年,仍感觉史铁生的魂魄一直没有走远,从未离开过我的故乡,依然停驻在清平川的山山岭岭,笑容可掬地与乡亲们相守在一起。
我为今生无缘面识先生而深感遗憾。他来陕北插队,我尚未出生;他在北京,我却没有鼓起勇气敲开他的门扉。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逝去的时光和生命都是追不回来的。幸运的是,他留下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我再一次打开《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去体味他怎样用残缺的身体说出那些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体验那样苦难的生命如何表达存在的明朗和欢乐。让他睿智的言辞,照亮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翻开《命若琴弦》,我尽力捕捉生命的声音,那样轻轻地飞扬,随着那一缕光芒去探寻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说过:“我认为,我曾经是个好水手。”可是不到20 岁,那么年轻的生命,却双腿瘫痪了,像鸟儿突然折断了翅膀。水手的梦,从高空坠落,摔碎了。所幸,还有地坛,有一所可以寄放梦想的古园。正如他所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们很难想象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史铁生是如何“走”进地坛的?安定门外这处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祭地之坛,宽容地接纳了这位失意的年轻人,他由此开始了对生命的观照与思考。在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时,他像常人一般悲痛欲绝,面对渺茫黯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他久久凝视着地坛残留的方泽坛,想象在它的身上曾经历过何等的荣耀,享受过多少帝王三跪九叩的顶礼膜拜,然而,如今也成了这般荒芜冷落的模样。但是,地坛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四百多年来矗立于风雨中,静默不语。地坛所折射出的精神气质,感染并进一步启迪着史铁生的思考。他相信它一定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苦痛和迷茫。思索至此,史铁生释然了,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应该说,史铁生与地坛相互成就了对方,地坛因史铁生而著名,史铁生也因地坛而获得重生。
靠在一株老柏树上,我沉思良久,一遍遍设想先生当年在地坛的情景,在围墙斜切下的那一片阴凉中,他是怎样推着轮椅徘徊又徘徊,怎样将轮椅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思考,折一根树枝拍打驱赶周围的小蚊虫。然后在满园子草木竞相窸窣生长的响动中,去静静感知一只蜂儿,一只蚂蚁,甚至一滴露珠的生命。我仔细在每一棵树下,每一方草地上搜寻着那个彷徨在园子里的孤独的身影,以及他关于生与死之较量的心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别人的苦难只是苦难,而他却能从苦难中看见一道明媚的阳光。这是史铁生之所以不同于别的作家的伟大之处。那背影,那心声,在那个冬日清冷的早晨,占据了我全部的思想,我变得恍恍惚惚,一会儿踩在地坛的砖地上,一会儿神游于史铁生作品的字里行间。
史铁生说最初走上写作的道路是为了母亲。在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并且获奖的那些日子里,他走遍地坛整个园子,也无法倾诉内心无着无落的沉郁和哀怨:“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当读到这一段文字时,我情不自禁泪洒书页。天底下儿女对父母感恩的情意都是相通的,最初的写作就是为了母亲。我记得自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写散文,也是因为身在异地过端午节特别思念家乡的母亲。那个冬日的清晨,我不顾清寒的北风翻卷着我的大衣下摆,徜徉在地坛厚厚的落叶中,踟蹰不前,想象在这座荒寂的园子里,史铁生先生戴着厚厚的镜片,怎样沉重地一遍遍推着轮椅走过,在内心里千回百转地想念和呼唤他的亡母,一串串眼泪奔涌而下,模糊了镜片,也模糊了走向地坛的每一寸路径。我恍惚看见轮椅的辙痕里,似乎都有那位慈母小心翼翼走过的脚印,而那些脚印里又镌刻了母亲怎样一种焦灼不安的舐犊之爱。
史铁生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是啊,命运安排注定了史铁生与地坛契合难舍的关系。从史铁生开始,地坛变成了一个永久的文化符号,史铁生的地坛,永远的地坛。但是,请别忘了,史铁生还有另一个遥远的清平湾,即使时空相隔得再久远,那个地方永远都在等待作家魂归故里。不管生前经历了多少苦痛磨难,一个可以魂归其所的人总是幸福的。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斯人远去,铿锵有力的话音犹在耳边,那样坚实的文化自信,仿佛一棵参天大树,稳稳地扎根于文学百草园中,也将思念的种子撒播进每个读者的心里。作家曾经十分感恩命运所赐予的这座古园。而今天,我也抱着同样虔诚感恩的心情,因为这座园子的存在,我深切的缅怀才能有所依托。
第二次走进地坛,是在2021年国庆节。
我把孩子给我安排的行程推掉,一个人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地坛,仿佛有一个叫史铁生的中年男子在那里静静地等我,等待了十八年,或者更久。他推着轮椅沿着方泽坛缓缓行走,时而凝神思考,时而脸上绽出一抹灿烂的微笑。
园子正门有一个百姓周末大舞台,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年轻女子正在舞台中央变魔术,她拿着一张旧报纸,一会儿变出几只鸽子,一会儿变出几副春联,一会儿又变出几杯可乐,台下观众一片叫好声。我无心听掌声雷动,看到前面有一位白发苍苍、身着红衣的老者,正坐在轮椅上聚精会神地看魔术。我一时竟然有些恍惚,真希望那位老者就是史铁生本人,再想想他如果还健在,也该是满头银发了。
四百多年里,地坛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是史铁生眼里的地坛,花草树木皆沉寂不语,这样苍凉厚重的地坛只能是属于史铁生的。而现在,园子修葺一新,绿树成荫,游客穿行其间,也有许多悠闲生活的市民,或漫步园中,或坐在凉椅上晒太阳,或与爱侣小声说着情话,或带着小孩喂养和平鸽……
谁也无暇关注我在满园子惆怅满怀地游荡,痴痴寻觅一位未曾谋面的故人,在他魂归天涯十年后,寻觅他曾经徘徊过的足迹,寻觅那曾慰藉过我灵魂的乐观笑容。我多么希冀园子深处会竖起一座纪念碑,其上镌刻着他不朽的名字。我向管理员询问,他茫然不知史铁生为何人,更不知《我与地坛》为何物。我不禁惘然若失了许久。
陕北一位农妇去北京,惊呼:“我的娘哟,北京这个庄子可大哩!”北京这座都城确实宏大,是那种四平八稳的大,是那种雍容华贵的大,它像大海般广阔的胸怀里装着三千年历史文化。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有大量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是全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座城市。一座富丽堂皇,格局非凡的首都,最不缺的是人才,层出不穷的各行各业的新星,最后都湮没于时代洪流中,何况一介孱弱文人?注定不会像许多地方政府那样大张旗鼓地拿名人来做文章。
我凝视着史铁生曾久久凝视过的方泽坛,想象在它身上曾经历过的辉煌荣耀,如今也是这般静默不语。有人说,人分两类,是你和不是你。时间分两类,你在的时候和你不在的时候。想到这里,我释然了。先生,地坛今天有无你的标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千里迢迢赶来了,你用轮椅碾过的履痕,已深深嵌进我的心里,连同那些温情脉脉的文字和闪光的思想,走进了文学史中,走进了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永远的记忆中。
我想,这座无形的纪念碑,将会与地坛同在。
我曾两度走进地坛,热切寻访,虔诚拜谒,因为这座属于史铁生的地坛,萦系着我微妙的情怀。
第一次走进地坛,是在2002年冬天,我在北京开会,慕名去地坛。当我从张自忠路辗转赶到地坛时,晨曦微露,地坛公园正沐浴在一片静谧的晨光里。我走遍整个园子,也没有看到那辆早已在文章中熟稔的轮椅,轮椅上的作家——我的偶像史铁生先生,不知何故并未出现在地坛。尽管没有看到先生的身影,我感觉地坛处处都留有轮椅碾过的痕迹。我追寻着轮椅留下的每一条痕迹,一寸寸踏遍地坛,冬日凛冽的风从耳梢掠过,仿佛是先生轻轻的叹息。地坛古朴肃穆,几乎没有游人。我踩着砖缝中枯黄的小草踱步,耳际恍惚听到先生明朗的吟诵:“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那一刻,我走过先生走过无数遍的路,吹着曾拂过先生脸庞的冷风,静静地望着太阳穿破厚厚的云层,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踏上了祭坛。我披着满身沉静的霞光,突然顿悟了先生的孤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走在时间深处的背影。
有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和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此刻我仰天轻叹,地坛,我来了,我一路风尘仆仆循着轮椅碾过的足迹,触摸到你的气息。
早在遥远、清贫的少女时代,史铁生就因为那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入了我的生活,我反复阅读那篇小说不下百遍,熟悉的地域,亲切的人情味,都仿佛发生在我身边。先生的作品激发了我最初想要创作的冲动,他是我不折不扣的文学启蒙老师。那时我甚至想一个人去先生住过的清平川好好瞧一瞧,住一段日子,看看他曾住过的窑洞,睡过的土炕,放过的牛,爬过的山峁,央求那位爱唱陕北民歌的破老汉深情地唱一曲信天游。时至今日,我已人到中年,仍感觉史铁生的魂魄一直没有走远,从未离开过我的故乡,依然停驻在清平川的山山岭岭,笑容可掬地与乡亲们相守在一起。
我为今生无缘面识先生而深感遗憾。他来陕北插队,我尚未出生;他在北京,我却没有鼓起勇气敲开他的门扉。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逝去的时光和生命都是追不回来的。幸运的是,他留下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我再一次打开《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去体味他怎样用残缺的身体说出那些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体验那样苦难的生命如何表达存在的明朗和欢乐。让他睿智的言辞,照亮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翻开《命若琴弦》,我尽力捕捉生命的声音,那样轻轻地飞扬,随着那一缕光芒去探寻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说过:“我认为,我曾经是个好水手。”可是不到20 岁,那么年轻的生命,却双腿瘫痪了,像鸟儿突然折断了翅膀。水手的梦,从高空坠落,摔碎了。所幸,还有地坛,有一所可以寄放梦想的古园。正如他所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我们很难想象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史铁生是如何“走”进地坛的?安定门外这处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祭地之坛,宽容地接纳了这位失意的年轻人,他由此开始了对生命的观照与思考。在面对命运的突然打击时,他像常人一般悲痛欲绝,面对渺茫黯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他久久凝视着地坛残留的方泽坛,想象在它的身上曾经历过何等的荣耀,享受过多少帝王三跪九叩的顶礼膜拜,然而,如今也成了这般荒芜冷落的模样。但是,地坛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四百多年来矗立于风雨中,静默不语。地坛所折射出的精神气质,感染并进一步启迪着史铁生的思考。他相信它一定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苦痛和迷茫。思索至此,史铁生释然了,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应该说,史铁生与地坛相互成就了对方,地坛因史铁生而著名,史铁生也因地坛而获得重生。
靠在一株老柏树上,我沉思良久,一遍遍设想先生当年在地坛的情景,在围墙斜切下的那一片阴凉中,他是怎样推着轮椅徘徊又徘徊,怎样将轮椅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思考,折一根树枝拍打驱赶周围的小蚊虫。然后在满园子草木竞相窸窣生长的响动中,去静静感知一只蜂儿,一只蚂蚁,甚至一滴露珠的生命。我仔细在每一棵树下,每一方草地上搜寻着那个彷徨在园子里的孤独的身影,以及他关于生与死之较量的心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别人的苦难只是苦难,而他却能从苦难中看见一道明媚的阳光。这是史铁生之所以不同于别的作家的伟大之处。那背影,那心声,在那个冬日清冷的早晨,占据了我全部的思想,我变得恍恍惚惚,一会儿踩在地坛的砖地上,一会儿神游于史铁生作品的字里行间。
史铁生说最初走上写作的道路是为了母亲。在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并且获奖的那些日子里,他走遍地坛整个园子,也无法倾诉内心无着无落的沉郁和哀怨:“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当读到这一段文字时,我情不自禁泪洒书页。天底下儿女对父母感恩的情意都是相通的,最初的写作就是为了母亲。我记得自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写散文,也是因为身在异地过端午节特别思念家乡的母亲。那个冬日的清晨,我不顾清寒的北风翻卷着我的大衣下摆,徜徉在地坛厚厚的落叶中,踟蹰不前,想象在这座荒寂的园子里,史铁生先生戴着厚厚的镜片,怎样沉重地一遍遍推着轮椅走过,在内心里千回百转地想念和呼唤他的亡母,一串串眼泪奔涌而下,模糊了镜片,也模糊了走向地坛的每一寸路径。我恍惚看见轮椅的辙痕里,似乎都有那位慈母小心翼翼走过的脚印,而那些脚印里又镌刻了母亲怎样一种焦灼不安的舐犊之爱。
史铁生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是啊,命运安排注定了史铁生与地坛契合难舍的关系。从史铁生开始,地坛变成了一个永久的文化符号,史铁生的地坛,永远的地坛。但是,请别忘了,史铁生还有另一个遥远的清平湾,即使时空相隔得再久远,那个地方永远都在等待作家魂归故里。不管生前经历了多少苦痛磨难,一个可以魂归其所的人总是幸福的。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斯人远去,铿锵有力的话音犹在耳边,那样坚实的文化自信,仿佛一棵参天大树,稳稳地扎根于文学百草园中,也将思念的种子撒播进每个读者的心里。作家曾经十分感恩命运所赐予的这座古园。而今天,我也抱着同样虔诚感恩的心情,因为这座园子的存在,我深切的缅怀才能有所依托。
第二次走进地坛,是在2021年国庆节。
我把孩子给我安排的行程推掉,一个人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地坛,仿佛有一个叫史铁生的中年男子在那里静静地等我,等待了十八年,或者更久。他推着轮椅沿着方泽坛缓缓行走,时而凝神思考,时而脸上绽出一抹灿烂的微笑。
园子正门有一个百姓周末大舞台,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年轻女子正在舞台中央变魔术,她拿着一张旧报纸,一会儿变出几只鸽子,一会儿变出几副春联,一会儿又变出几杯可乐,台下观众一片叫好声。我无心听掌声雷动,看到前面有一位白发苍苍、身着红衣的老者,正坐在轮椅上聚精会神地看魔术。我一时竟然有些恍惚,真希望那位老者就是史铁生本人,再想想他如果还健在,也该是满头银发了。
四百多年里,地坛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是史铁生眼里的地坛,花草树木皆沉寂不语,这样苍凉厚重的地坛只能是属于史铁生的。而现在,园子修葺一新,绿树成荫,游客穿行其间,也有许多悠闲生活的市民,或漫步园中,或坐在凉椅上晒太阳,或与爱侣小声说着情话,或带着小孩喂养和平鸽……
谁也无暇关注我在满园子惆怅满怀地游荡,痴痴寻觅一位未曾谋面的故人,在他魂归天涯十年后,寻觅他曾经徘徊过的足迹,寻觅那曾慰藉过我灵魂的乐观笑容。我多么希冀园子深处会竖起一座纪念碑,其上镌刻着他不朽的名字。我向管理员询问,他茫然不知史铁生为何人,更不知《我与地坛》为何物。我不禁惘然若失了许久。
陕北一位农妇去北京,惊呼:“我的娘哟,北京这个庄子可大哩!”北京这座都城确实宏大,是那种四平八稳的大,是那种雍容华贵的大,它像大海般广阔的胸怀里装着三千年历史文化。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有大量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是全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座城市。一座富丽堂皇,格局非凡的首都,最不缺的是人才,层出不穷的各行各业的新星,最后都湮没于时代洪流中,何况一介孱弱文人?注定不会像许多地方政府那样大张旗鼓地拿名人来做文章。
我凝视着史铁生曾久久凝视过的方泽坛,想象在它身上曾经历过的辉煌荣耀,如今也是这般静默不语。有人说,人分两类,是你和不是你。时间分两类,你在的时候和你不在的时候。想到这里,我释然了。先生,地坛今天有无你的标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千里迢迢赶来了,你用轮椅碾过的履痕,已深深嵌进我的心里,连同那些温情脉脉的文字和闪光的思想,走进了文学史中,走进了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永远的记忆中。
我想,这座无形的纪念碑,将会与地坛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