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换挡提速:
新质生产力聚势成链,内陆开放高地动能澎湃
□记者 张嘉怡
2025年09月29日
字数:2459

地区生产总值6358.16亿元,同比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4%;“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38.9%;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量突破3万列大关……
9月17日,西安市政府召开2025年政情通报会,向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人士及市政府参事通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古都西安交出的经济“成绩单”,展现出其在复杂外部环境下经济韧性与发展活力的同步增强。新动能引领增长,
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上半年,西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这一增速的背后,是“支柱产业稳盘”与“新兴产业突破”的双重驱动。
从支柱产业看,围绕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领域实施的“重点产业链群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六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4%,较规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出3.6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1.1%,汽车制造业增长31.6%。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突出,过百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2%,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协同”的产业生态。
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更成为工业升级的鲜明标识。以新能源、智能装备为代表的“新赛道”产品产量增速全线飘红。传统优势升级态势也十分明显,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2.3%,锂离子增长14.3%,印证西安工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加速转型。
“工业高增速并非短期脉冲,而是长期产业链培育的必然结果。”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专家分析,西安已出台光伏、智能网联汽车、大飞机等九条产业链提升方案,通过“逐链群召开协同对接会”推动上下游配套,上半年光伏产业链产值增长65.2%,乘用车和商用车产值增长33.1%,产业集聚效应正持续释放,为实体经济注入持久动能。投资结构优化,
制造业和创新领域投入加大
尽管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0%,整体增速平稳,但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制造业投资“领跑”,实体经济投入持续加码。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5.7%,工业投资增长33.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5.1个百分点至21.3%。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转型升级意愿强烈,设备工器具投资增长42.4%,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速高达52.7%。
“这既响应了国家设备更新政策导向,也体现了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主动选择。”西安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指出,制造业投资活跃度往往领先经济周期,当前高增速预示未来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民间投资“回暖”,市场内生动力逐步恢复。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6%,较全部投资增速高出8.6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3.0个百分点至39.0%。从投向看,民间资本不仅聚焦工业领域,还向民生与消费赛道延伸——教育投资增长37.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41.6%,批发和零售业投资更是实现1.4倍增长,反映出市场主体对西安经济前景的信心持续增强。
此外,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4.3%,基础设施与民生领域的稳定投入,进一步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消费市场持续复苏,
升级类商品需求旺盛
随着消费场景拓展与政策刺激显效,西安消费市场上半年呈现“稳步复苏、结构升级”态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86.29亿元,同比增长6.7%,较一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4%,增速提升6.7个百分点。
消费升级成为最鲜明特征。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下,绿色智能商品需求激增: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40.8%,能效等级1级和2级的家电增长43.8%,智能家电增长36.9%;数字消费领域,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1.1倍,智能手机增长1.2倍,通讯器材类整体增长79.7%,折射出居民对“绿色、智能、健康”生活的追求。
西安着眼充分释放古都文化魅力,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繁荣、文明传承,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衔接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索具有西安特色的文旅融合新路径,建成运营碑林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点项目,秦咸阳城咸阳宫遗址公园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发开行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1—7月接待游客增长6.23%、游客总花费增长7.62%。外贸韧性强劲,
中欧班列通道优势放大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安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实现“逆势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开放韧性。2025年1—7月,西安市进出口总值达272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在陕西省内排名第一。其中,出口1894.5亿元、增长19%,进口827.2亿元、增长6.8%,出口增速显著快于进口增速。
中欧班列(西安)的“通道优势”进一步放大,成为外贸增长的“核心载体”。上半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3055列,同比增长28.8%;运送货物345.1万吨,增长35.2%;运输陕西地区进出口货值增长5.5%。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量已突破3万列,辐射范围覆盖亚欧大陆全境,其创新的“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等11项制度成果已在全国复制推广,推动西安成为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创新驱动特征显著,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
创新驱动与民生保障的“双轮并进”,让西安上半年经济发展更具“温度”与“深度”。
在创新领域,西安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总窗口,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半年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达623.2亿元,规上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营收432.71亿元,工业制造、科技研发、软件信息、商务租赁等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达40%,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量”。
民生领域,西安坚持“当年实施、当年完成、当年见效”原则,推进55件民生实事。针对“上学难”,新建中小学11所、新增学位1.53万个,通过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均衡;针对“办证难”,累计为449个项目打通转移登记渠道,办理18万余户;针对“出行难”,完成108条城市道路标准化、智慧化改造,城区通行效率提升15%左右。生态保护同步推进,上半年优良天数同比增加6天,累计修复生态面积3.7万公顷,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启动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
西安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开放引领三大引擎协同发力,新质生产力贡献度提升。第四季度,随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产业链方案加快落地,秦创原平台效能进一步释放,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