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更新

2025年09月30日 字数:2430
  本报综合报道 时隔两年,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再次启动实施。
  9月12日,《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与《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率先发布;9月19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9月22日,《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接续出台。9月24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相关报道见4版)。9月25日,工信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印发《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9月28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据了解,其余行业方案也将陆续推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周年。在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的推出备受市场关注。
  为何此时再启
  回溯2023年,我国首次推出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3.8%,面对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当时政策核心是“稳住工业基本盘”,以合理增速托举经济大盘。
  与那时相比,当前工业经济处在稳健向好的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我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稳步提升。
  但在向好的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有所增加,部分产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还遇到不少困难,工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内生动力、产业基础发生变化。
  当此之际,稳增长,要推动重点行业保持合理增速、发挥稳定经济大盘作用,更要注重效益改善、结构提升。
  “新一轮稳增长行动着力提升优质供给能力,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的表述,点明了此次政策的核心逻辑。既要通过重点行业稳定增速、支撑经济大盘,更要借政策发力破解结构性难题,推动行业从“求规模”向“提效益”转型。
  十大行业为何成为“压舱石”
  无论是2023年首次推出,还是本轮重启,稳增长方案始终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大行业。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十大行业是稳定工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关键力量”,具备三大核心特质:
  “块头”足够大,是工业基本盘的“压舱石”。十大行业合计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其发展态势直接决定工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程度——重点行业稳,工业基本盘就稳,经济大盘就有坚实支撑。
  带动性足够强,是产业链的“牵引者”。十大行业普遍产业链长、关联度高,能够以“一链”带“百链”支撑整个产业体系:电子信息制造业关联光伏、锂电池等行业,其健康发展可推动终端应用场景持续创新;电力装备行业的技术突破,能驱动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等多领域协同升级。
  创新力足够强,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从上游的有色金属、钢铁,到下游的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十大行业覆盖全产业链环节,为新技术、新模式提供了广阔试验场与应用空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认为,这些重点行业的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工业赋能效果显著,对稳定工业经济大盘、推动工业质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连续12年居41个工业大类第一;2024年我国汽车销售完成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为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本轮政策发力点在哪儿
  梳理已发布的方案可见,本轮政策并非单一“刺激”,而是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既聚焦短期“稳营收、保供给、扩出口”,更着眼长期“锻长板、补短板、强韧性”,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供给侧锚定“提质升级”,破解结构性难题。政策重点围绕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绿色转型发力,提出加强技术创新改造与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针对不同行业痛点给出“定制化方案”。如电子信息制造业明确提出“推动手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等整机和零部件迭代升级”,电力装备行业明确提出“在新能源、智能电网装备等领域支持一批关键核心产品创新项目”。
  需求侧聚焦“扩量拓新”,激活市场潜力。在扩大传统消费的同时,政策更注重拓展新场景、新业态:电子信息制造业提出“促进人工智能终端智能创新,提振手机、电脑、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消费”;汽车行业明确“加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电力装备行业则瞄准“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项目,以重大工程拉动装备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新一轮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还在改善产业结构、规范产业竞争秩序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如电子信息制造业强调“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指导地方梳理产能情况”。汽车行业明确“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产业竞争秩序”“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等。
  关兵认为,当前我国部分行业面临结构性转型难题,相关方案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剔除非市场因素障碍,推动市场更好发挥“无形的手”作用,实现行业良性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政府、协会、企业共同发力,其中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标准提升和创新保护,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企业应加强创新发展和差异化竞争,从而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一轮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既是应对当下挑战的“稳定器”,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它跳出了单纯追求增速的传统思路,以“稳”为基、以“质”为核,通过供需协同、创新驱动、生态优化,推动十大重点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双升”跨越。未来,随着各行业方案陆续落地,十大行业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不仅能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筑牢根基,更将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在结构调整与创新突破中,书写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