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业稳增长方案出炉
2025年09月30日
字数:2626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建材稳增长方案的出台,意味着行业政策正式告别单一产能调控模式,迈向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阶段。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
这份覆盖两年周期的行业指导性文件,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核心主线,从强化行业管理,促进优胜劣汰、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扩大有效投资、拓展消费需求等多个维度,构建起系统性政策框架。
在业内人士看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建材行业正式告别过去单一的产能调控模式,迈入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兼顾质量效益与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阶段,为工业稳增长注入重要支撑。
建材行业成工业稳增长重要支撑
“建材行业稳增长,不仅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业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总经济师孙星寿在解读《方案》时强调。
一组关键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目前,我国建材行业全社会产值已接近7万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860余万人,不仅直接服务于建筑业,更广泛支撑汽车、电子、电器、医疗、水利等15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同时间接带动电力、煤炭、石化等工业领域及商务、金融、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共110多个行业发展,产业关联度之高、带动效应之强,使其成为工业经济的“稳定器”。
然而,受内外部复杂环境影响,当前建材行业正面临市场需求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双重压力,稳增长任务艰巨。在此背景下,《方案》明确将“盈利水平有效提升”纳入主要目标,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绿色建材产业规模扩大”“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水平提高”共同构成发展蓝图。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此解读道:“政策导向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聚焦质量效益’,是推动行业良性循环的关键。只有企业盈利改善,才能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创新,进而形成‘创新—盈利—再创新’的正向循环,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孙星寿进一步表示,《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兼顾近期与长远,统筹稳增长和促转型”:一方面通过优化存量产能、规范行业管理,稳住行业稳增长的基本盘;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新产业、拓展新市场,以高质量供给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建材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严控水泥、玻璃新增产能
针对当前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供需矛盾加剧、运行质量下降的突出问题,《方案》将“强化行业管理”作为五大重点工作之首,从供给端提出四项硬举措,推动行业供需动态平衡。具体包括: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办法,严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新增产能,从源头控制产能过剩风险;强化综合手段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压减低效产能总量,优化产能结构;规范水泥产能管理,推动企业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提升行业供需调节的精准性;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调控,避免“一刀切”,保障行业平稳运行。
“从当前市场数据看,全国水泥价格指数已持续处于2019年以来的低位,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均呈现降速运行态势,直接导致水泥与玻璃的需求端整体偏弱。”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团队首席分析师杨畅分析认为,在此背景下,《方案》从供给端入手控制新增产能,既能缓解当前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也能逐步扭转产品价格下行趋势,对改善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企业层面已开始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北京金隅集团副总经理刘宇介绍,近年来金隅冀东水泥通过严格实施产能置换,主动淘汰低效落后水泥熟料产能,高质量完成了铜川、磐石等新生产线建设,不仅实现了产能结构优化,更推动集团水泥产业整体效能显著提升,为行业产能调控提供了企业实践样本。
在严控产能的同时,《方案》还布局“六零”示范工厂培育,以“零外购电、零化石能源、零一次资源、零碳排放、零废弃物排放、零一线员工”为标杆,打造引领未来的建材产业样板。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阎晓峰透露,自2023年6月联合会与中国建材集团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首个“六零绿色建材日”以来,经过两年发展,“六零”工厂的标准体系已逐步健全,参与建设的企业群体持续壮大。这一模式不仅被政府部门采纳推广,更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同与响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行业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建材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好房子”建设激活市场需求
除了供需两端的调控,《方案》还将“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培育行业新动能的核心抓手,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和非金属矿业的具体路径。一方面支持重点地区结合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先进玻璃、人工晶体、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另一方面持续开展先进陶瓷、超硬材料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方案》鼓励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培育一批非金属矿产资源特色产业集聚区,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拓宽行业发展空间。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业占建材行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30%,这一领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孙星寿强调,该领域既是支撑建材行业增长的新动力,也是提升汽车、电子、医疗等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更是未来建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建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方案》持续发力拓展消费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活”的方式,释放居民消费潜能。除了此前提及的绿色建材下乡、厨卫“焕新”行动,“好房子”建设也成为激活市场需求的新引擎。《方案》提出,通过打造“好房子”样板和建材应用试点,推动优质建材产品与住房品质升级需求对接,不仅为隔热保温、隔声、防水密封等建材产品打开了新的应用场景,更将带动整个建材产业链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方案》是‘供需两端一起抓’:供给端提质量、升档次,需求端拓市场、激潜力。”孙星寿表示,随着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升级,工业领域、居民消费对建材行业的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强,“好房子”建设也会为建材行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房地产投资收缩、基建增速放缓的现实,《方案》给建材行业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转型路径:通过压减低效产能,解决供给端的“痛点”;通过科技创新,挖掘产业端的“潜力”;通过激活消费,找到需求端的“亮点”。这套组合拳,会推动建材行业慢慢告别“靠规模吃饭”的旧模式,迈向“以质效为先”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
这份覆盖两年周期的行业指导性文件,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核心主线,从强化行业管理,促进优胜劣汰、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扩大有效投资、拓展消费需求等多个维度,构建起系统性政策框架。
在业内人士看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建材行业正式告别过去单一的产能调控模式,迈入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兼顾质量效益与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阶段,为工业稳增长注入重要支撑。
建材行业成工业稳增长重要支撑
“建材行业稳增长,不仅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业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总经济师孙星寿在解读《方案》时强调。
一组关键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目前,我国建材行业全社会产值已接近7万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860余万人,不仅直接服务于建筑业,更广泛支撑汽车、电子、电器、医疗、水利等15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同时间接带动电力、煤炭、石化等工业领域及商务、金融、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共110多个行业发展,产业关联度之高、带动效应之强,使其成为工业经济的“稳定器”。
然而,受内外部复杂环境影响,当前建材行业正面临市场需求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双重压力,稳增长任务艰巨。在此背景下,《方案》明确将“盈利水平有效提升”纳入主要目标,与“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绿色建材产业规模扩大”“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水平提高”共同构成发展蓝图。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此解读道:“政策导向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聚焦质量效益’,是推动行业良性循环的关键。只有企业盈利改善,才能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创新,进而形成‘创新—盈利—再创新’的正向循环,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孙星寿进一步表示,《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兼顾近期与长远,统筹稳增长和促转型”:一方面通过优化存量产能、规范行业管理,稳住行业稳增长的基本盘;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新产业、拓展新市场,以高质量供给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建材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严控水泥、玻璃新增产能
针对当前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供需矛盾加剧、运行质量下降的突出问题,《方案》将“强化行业管理”作为五大重点工作之首,从供给端提出四项硬举措,推动行业供需动态平衡。具体包括: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办法,严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新增产能,从源头控制产能过剩风险;强化综合手段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压减低效产能总量,优化产能结构;规范水泥产能管理,推动企业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提升行业供需调节的精准性;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分级分类差异化调控,避免“一刀切”,保障行业平稳运行。
“从当前市场数据看,全国水泥价格指数已持续处于2019年以来的低位,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均呈现降速运行态势,直接导致水泥与玻璃的需求端整体偏弱。”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团队首席分析师杨畅分析认为,在此背景下,《方案》从供给端入手控制新增产能,既能缓解当前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也能逐步扭转产品价格下行趋势,对改善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企业层面已开始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北京金隅集团副总经理刘宇介绍,近年来金隅冀东水泥通过严格实施产能置换,主动淘汰低效落后水泥熟料产能,高质量完成了铜川、磐石等新生产线建设,不仅实现了产能结构优化,更推动集团水泥产业整体效能显著提升,为行业产能调控提供了企业实践样本。
在严控产能的同时,《方案》还布局“六零”示范工厂培育,以“零外购电、零化石能源、零一次资源、零碳排放、零废弃物排放、零一线员工”为标杆,打造引领未来的建材产业样板。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阎晓峰透露,自2023年6月联合会与中国建材集团等五家单位共同发起首个“六零绿色建材日”以来,经过两年发展,“六零”工厂的标准体系已逐步健全,参与建设的企业群体持续壮大。这一模式不仅被政府部门采纳推广,更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同与响应,进一步深化了全行业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建材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好房子”建设激活市场需求
除了供需两端的调控,《方案》还将“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培育行业新动能的核心抓手,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和非金属矿业的具体路径。一方面支持重点地区结合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先进玻璃、人工晶体、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另一方面持续开展先进陶瓷、超硬材料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方案》鼓励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培育一批非金属矿产资源特色产业集聚区,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拓宽行业发展空间。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业占建材行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30%,这一领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孙星寿强调,该领域既是支撑建材行业增长的新动力,也是提升汽车、电子、医疗等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更是未来建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建材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方案》持续发力拓展消费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活”的方式,释放居民消费潜能。除了此前提及的绿色建材下乡、厨卫“焕新”行动,“好房子”建设也成为激活市场需求的新引擎。《方案》提出,通过打造“好房子”样板和建材应用试点,推动优质建材产品与住房品质升级需求对接,不仅为隔热保温、隔声、防水密封等建材产品打开了新的应用场景,更将带动整个建材产业链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方案》是‘供需两端一起抓’:供给端提质量、升档次,需求端拓市场、激潜力。”孙星寿表示,随着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和需求升级,工业领域、居民消费对建材行业的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强,“好房子”建设也会为建材行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房地产投资收缩、基建增速放缓的现实,《方案》给建材行业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转型路径:通过压减低效产能,解决供给端的“痛点”;通过科技创新,挖掘产业端的“潜力”;通过激活消费,找到需求端的“亮点”。这套组合拳,会推动建材行业慢慢告别“靠规模吃饭”的旧模式,迈向“以质效为先”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