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经济破局:怎样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共生?

2025年09月30日 字数:1805
  在全球冰雪经济崛起与东北振兴战略交汇的当下,冰雪经济作为“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的关键,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的举办,虽然推动冰雪消费规模突破万亿元,却也让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割裂的问题浮出水面——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率超60%,冰雪雕刻师等特色岗位技能迭代滞后产业链需求2.8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在地就业转化率不足30%。如何破解这一矛盾,推动冰雪经济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共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冰雪经济产业链呈现独特的“飞机模型”三维架构,上游以装备制造与基建为核心,中游聚焦冰雪服务运营,下游延伸至消费终端。近年来,国产设备占比显著提升,2020年脱挂式索道国产化率达38.24%,压雪车、造雪车新增国产设备分别占20.45%和25.32%。同时,区域发展形成“一核多极”格局,华北地区冰雪场馆数量占比达37.6%,华东、西北构成第二梯队。数字化转型虽让产业链弹性提升27%,但也使得人才技能半衰期压缩至2.3年,设备智能化与人才复合化的协同需求愈发迫切。
  然而,当前冰雪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从产业链来看,装备制造环节耦合度低,核心技术与高端设备的短板制约产业升级;从人才链而言,冰雪雕刻师等特色岗位存在“技能锁定”效应,职业能力标准迭代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更值得关注的是,校企合作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短缺问题,如共建实训基地使在地就业率提升19.7%,但“重硬件轻机制”的建设偏差导致部分实训基地空置率高达42%,资源浪费严重。
  为深入探究冰雪产业链与在地化人才培养的耦合机理,研究团队基于2018-2023年东北三省42个冰雪产业集群数据,运用熵权—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展开分析,得出多项关键结论。其一,产业链核心层与人才供给呈现“U型”动态演化规律,在产业发展初期,人才供给滞后于产业需求,随着产业成熟与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两者逐渐适配;其二,文化认同度对产业链与人才链的耦合协调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冰雪民俗课程能使人才本地留存率提升18.6%;其三,产业链复杂度正向影响耦合协调度,企业密度、专利转化率、业态丰度等指标的提升,能有效促进产才协同。
  针对这些发现,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三阶四维”协同路径,为冰雪经济破局提供解决方案。在标准互认层面,建立“东北三省职业资格互认平台”,试点ISIA国际认证者职称直通机制,破解职业能力认证壁垒,让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目前,部分地区已开展试点,通过统一职业技能标准,减少人才流动中的“认证阻碍”,初步成效显著。
  技术赋能是协同路径的重要一环。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产教融合预警系统,模拟产业链演化过程,提前预判人才需求变化。同时,推广AR/VR实训系统,将滑雪教练培训周期压缩至7个月,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以吉林某滑雪学校为例,引入VR实训设备后,学员实操能力提升30%,培训周期缩短近一半,有效缓解了季节性用工短缺问题。
  在流动补偿方面,建立“冰雪龙匠”跨省流动补偿机制。针对冰雪经济季节性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对跨省从业的高素质冰雪人才给予补贴,鼓励人才向需求旺盛的地区流动。这一机制不仅能平衡区域人才供需,还能促进不同地区冰雪产业经验交流,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从实践来看,国内已有多地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崇礼模式侧重装备制造与赛事运营耦合,通过建立设备操作失误率热力图优化培训体系,提升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度;哈尔滨模式突出文化传承,借助非遗基地建设延长冰雕人才职业发展周期2.8年;吉林模式创新“事业引进、企业使用”机制,使校企课程匹配度从41.7%提升至68.3%。这些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
  当然,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需突破诸多瓶颈。在政策层面,需避免“重设施建设轻机制创新”,加大对校企合作机制、人才激励政策的支持力度;在产业层面,设立冰雪装备国产化专项基金,重点培育碳纤维维修等“卡脖子”领域人才,推动“冰雪+康养”“冰雪+文创”等融合模式发展,力争将衍生层产值占比提升至40%;在人才培养层面,关注“Z世代”从业者“意义驱动”的就业观,优化课程设置与职业发展路径,增强行业吸引力。
  全球气候变暖与区域经济转型的双重背景,既给冰雪经济带来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推动冰雪产业链与在地化人才链深度融合,不仅是东北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国探索寒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随着“标准互认—数字孪生—流动补偿”等协同路径的落地实施,相信冰雪经济将逐步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为全球寒地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陈晶晶(吉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