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与金融创新双驱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2025年09月30日 字数:1774
  小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在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200万家,工信部已培育近9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贡献了诸多的就业岗位。然而,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难在哪?贵在哪?
  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力度,银行信贷规模逐步提升,政策性工具不断创新,但在实际层面,广大小微企业依然普遍反映“贷款难、成本高、流程慢”的问题。这一现实矛盾并非简单的执行力差异或银行“惜贷”心态所致,而是一个跨越信息不对称、风险定价、政策协同与市场机制的系统性问题。在采访与调研中,不少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与小微企业主都表达了类似困惑:政策在纸面上充沛,但在现实中总是“卡在中间”。
  (一)信息缺失与“无形企业”:银行“看不清”、企业“说不明”
  在现实金融运作中,银行信贷审批流程高度依赖财务报表、税务记录与历史信贷行为等可量化指标。然而,对于大量小微企业而言,它们往往处于信息灰区:没有规范记账习惯,甚至不聘请专业会计,日常经营依赖个人经验与现金流水,造成“账实不符”的普遍现象。银行虽能看到其工商注册与纳税记录,但在缺乏对经营稳定性与还款能力的量化认知前提下,信贷员很难下放贷决策。尤其是涉及信用贷款时,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往往以“缺乏征信支持”为由直接否决。更关键的是,多数基层银行并未与地方政务数据平台打通,企业的税务、社保、工商、司法等数据被分散掌握,无法形成统一“画像”。
  (二)风险收益倒挂:“高风险、低利润”下的信贷冷淡逻辑
  即便信息完善,也不能自动转化为信贷意愿。在银行眼中,小微企业具有“天然脆弱性”:抗风险能力差,经营波动频繁,对上下游变化极为敏感,尤其是在疫情或经济下行期,违约概率显著上升。相较而言,面向大型企业的贷款动辄千万以上,资产清晰、收益可观,且能提供抵押与反担保;而小微企业单笔贷款多集中于50万元以内,审批时间同样需要几周,服务成本却远高于大客户。银行在“做小微”的业务中,几乎无利可图,还要承担超常规违约风险。这种“高风险、低回报”的结构性矛盾,使得银行理性选择避开小微业务,除非有明确政策考核或财政兜底机制。
  二、对策建议——双轮驱动的政策路径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绝非依靠某一项政策、一家银行或一个平台能够独立完成。其本质是重塑一个更加包容、灵活、协调的金融生态系统。这一过程需要财政政策与金融体系之间形成协同共振,也需要风险机制与市场激励实现动态平衡。因此,建议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系统性突破。
  (一)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机制,实现风险共担而非转嫁
  目前小微企业贷款最大的问题之一,是银行承担了绝大多数的信贷风险,而财政的“补偿机制”往往停留在事后兜底、审批缓慢、落地困难的状态,导致金融机构对政策性贷款始终存有“心理阴影”。因此,建议各地政府探索设立风险共担型财政资金池,在贷款发放前即明确财政分摊比例、审批节点和退出机制,真正实现“事前有参与、事中有监控、事后有承担”。
  (二)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让“看不清”变成“看得见、看得准”
  解决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足的问题,不能仅靠企业“自报家底”,而要通过“数据穿透+智能风控”实现动态识别与精准定价。建议各地加快建设“金融信用协同平台”,由政府牵头打通工商注册、纳税申报、用电用水、社保缴费、合同履约等多维数据,形成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实时跟踪与评分模型。该模型可嵌入银行内部审批系统,实现对无抵押小微企业的“量化画像”。
  小微企业于中国经济,既是基础构件,更是创新前沿。它们体量虽小,却承载着解决就业、释放活力、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的关键使命。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绝不仅是金融系统的一场“技术修补”,而是一场涵盖财政、科技、监管、市场在内的深层制度重构。
  未来的普惠金融,不应只是“输血式支持”,更应走向“造血式赋能”。这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可持续、可扩展的金融支持生态——既能识别风险,也能共享收益;既有政策兜底,也有市场机制;既注重效率,更追求公平。在这个生态中,小微企业不再是金融体系的“边缘户”,而是被精准识别、有效支持的“核心客户”。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夯实“稳就业、稳增长”的基层根基,让千千万万个“微型主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有活力的经济细胞。
  作者:王柏(吉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