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对接京津冀 如何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
2025年09月30日
字数:1803
滨州市作为山东省对接京津冀的“北大门”,凭借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等交通网络的加速建设,以及港口、产业、科创等领域的深度协同,正从地理邻近走向战略协同。
一、交通互联:重构区域时空格局的战略支点
滨州的区位价值正通过“轨道上的京津冀鲁”加速释放。京沪高铁二通道津潍段预计2027年通车后,滨州至北京仅需50分钟,较现有公路运输缩短3小时以上。济滨高铁2026年通车后,滨州将融入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形成“进京入济”双枢纽格局。这种交通能级的跃升,使滨州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第一落点”。
滨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正通过“海铁联运”强化物流枢纽功能。2025年港口吞吐量目标达5500万吨,其中新能源货运量占比超40%。依托滨州港与天津港、黄骅港的差异化分工,滨州重点发展LNG、氢能等清洁能源运输,规划建设“京津冀鲁一体化氢走廊”,打造北方氢能枢纽。
交通网络的“硬联通”与物流体系的“软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滨州通过“公转铁”“公转水”工程,2025年计划实现铁路货运量2200万吨、新能源道路货运量2300万吨,低碳运输总量突破亿吨大关。这种“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为京津冀大宗货物运输提供了低成本的替代方案。
二、产业互补:构建跨区域产业链的滨州实践
滨州以“链长制”为抓手,与京津冀形成“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滨州”的协同创新模式。魏桥国科研究院作为“离岸创新”典型,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在滨州建设中试基地,已开展92个科研项目,引进4名院士及400余名高端人才。这种“总部研发+滨州制造”模式,推动魏桥铝业从“电解铝”向航空航天用的高端铝材升级,产品附加值提升300%以上。
在氢能产业领域,滨州依托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构建“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滨化集团与清华工研院合作开发的PO/TBA工艺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副产氢气净化装置年产1500吨高纯氢,满足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标准。2025年前后,滨州将建成4座加氢站,推广氢能重卡、冷链物流车等应用场景,目标是形成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
三、要素互通:破解资源约束的制度创新
滨州通过“要素保障创新”行动,探索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从50年缩短至20年,降低企业初始投资成本;用能权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2亿元,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12%。这种“精准滴灌”的要素配置机制,使滨州在土地指标紧张的情况下,仍保障了魏桥轻量化基地、滨化北海新材料等重大项目落地。
四、生态共治:探索跨区域绿色发展路径
滨州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为核心,构建“生态+产业”协同模式。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方式实现价值转化,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碳汇收益超2000万元。在工业领域,滨州推行“五河同治”工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农业节水灌溉覆盖率超80%,破解了水资源瓶颈制约。跨区域环保协作机制逐步完善,滨州与沧州、德州建立“京津冀鲁生态联防联控”平台,实现环保监测数据共享;联合开展“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62%提升至2024年的85%。这种“共保联治”模式,为京津冀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五、挑战与对策:从地理邻近到战略协同的跃迁
尽管滨州在对接京津冀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区域竞争加剧,天津、沧州等城市在港口、产业等领域形成同质化竞争;二是创新能力不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8%,低于北京的6.3%;三是要素流动壁垒,土地、税收等政策差异导致项目落地周期较长。对此,滨州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强化差异化定位,依托滨州港发展氢能枢纽、北海经济开发区建设绿色化工基地,与天津港、沧州渤海新区形成错位发展;二是构建创新共同体,深化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的“揭榜挂帅”合作,设立“渤海科创飞地”,实现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三是完善协同机制,推动建立京津冀鲁四省市联席会议制度,统一产业准入标准、税收分成比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结语:
滨州对接京津冀的实践,本质上是通过交通互联重构区域时空格局、通过产业互补重塑产业链价值分配、通过要素互通破解资源约束、通过生态共治实现绿色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的建成通车,滨州将从“地理邻近”走向“战略协同”,成为京津冀向黄河流域辐射的核心节点。未来,滨州需进一步强化“北翼门户”功能,在氢能、高端铝、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形成全国性竞争力,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滨州方案”。
作者:诸乐恺(威立布莱克威尔国际学术出版集团(Wiley-Blackwell))
一、交通互联:重构区域时空格局的战略支点
滨州的区位价值正通过“轨道上的京津冀鲁”加速释放。京沪高铁二通道津潍段预计2027年通车后,滨州至北京仅需50分钟,较现有公路运输缩短3小时以上。济滨高铁2026年通车后,滨州将融入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形成“进京入济”双枢纽格局。这种交通能级的跃升,使滨州成为京津冀产业转移的“第一落点”。
滨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正通过“海铁联运”强化物流枢纽功能。2025年港口吞吐量目标达5500万吨,其中新能源货运量占比超40%。依托滨州港与天津港、黄骅港的差异化分工,滨州重点发展LNG、氢能等清洁能源运输,规划建设“京津冀鲁一体化氢走廊”,打造北方氢能枢纽。
交通网络的“硬联通”与物流体系的“软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滨州通过“公转铁”“公转水”工程,2025年计划实现铁路货运量2200万吨、新能源道路货运量2300万吨,低碳运输总量突破亿吨大关。这种“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为京津冀大宗货物运输提供了低成本的替代方案。
二、产业互补:构建跨区域产业链的滨州实践
滨州以“链长制”为抓手,与京津冀形成“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滨州”的协同创新模式。魏桥国科研究院作为“离岸创新”典型,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在滨州建设中试基地,已开展92个科研项目,引进4名院士及400余名高端人才。这种“总部研发+滨州制造”模式,推动魏桥铝业从“电解铝”向航空航天用的高端铝材升级,产品附加值提升300%以上。
在氢能产业领域,滨州依托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构建“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滨化集团与清华工研院合作开发的PO/TBA工艺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副产氢气净化装置年产1500吨高纯氢,满足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标准。2025年前后,滨州将建成4座加氢站,推广氢能重卡、冷链物流车等应用场景,目标是形成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
三、要素互通:破解资源约束的制度创新
滨州通过“要素保障创新”行动,探索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限从50年缩短至20年,降低企业初始投资成本;用能权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突破2亿元,推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12%。这种“精准滴灌”的要素配置机制,使滨州在土地指标紧张的情况下,仍保障了魏桥轻量化基地、滨化北海新材料等重大项目落地。
四、生态共治:探索跨区域绿色发展路径
滨州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为核心,构建“生态+产业”协同模式。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等方式实现价值转化,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碳汇收益超2000万元。在工业领域,滨州推行“五河同治”工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农业节水灌溉覆盖率超80%,破解了水资源瓶颈制约。跨区域环保协作机制逐步完善,滨州与沧州、德州建立“京津冀鲁生态联防联控”平台,实现环保监测数据共享;联合开展“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62%提升至2024年的85%。这种“共保联治”模式,为京津冀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五、挑战与对策:从地理邻近到战略协同的跃迁
尽管滨州在对接京津冀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区域竞争加剧,天津、沧州等城市在港口、产业等领域形成同质化竞争;二是创新能力不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8%,低于北京的6.3%;三是要素流动壁垒,土地、税收等政策差异导致项目落地周期较长。对此,滨州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强化差异化定位,依托滨州港发展氢能枢纽、北海经济开发区建设绿色化工基地,与天津港、沧州渤海新区形成错位发展;二是构建创新共同体,深化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的“揭榜挂帅”合作,设立“渤海科创飞地”,实现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三是完善协同机制,推动建立京津冀鲁四省市联席会议制度,统一产业准入标准、税收分成比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结语:
滨州对接京津冀的实践,本质上是通过交通互联重构区域时空格局、通过产业互补重塑产业链价值分配、通过要素互通破解资源约束、通过生态共治实现绿色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的建成通车,滨州将从“地理邻近”走向“战略协同”,成为京津冀向黄河流域辐射的核心节点。未来,滨州需进一步强化“北翼门户”功能,在氢能、高端铝、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形成全国性竞争力,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滨州方案”。
作者:诸乐恺(威立布莱克威尔国际学术出版集团(Wiley-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