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山区旅居乡村游”实践看农文旅IP打造路径
2025年09月30日
字数:6222
互联网所具备的开放、创新、效率、去中介化、零距离、趋透明等特点,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在传播领域,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农文旅IP打造宣推宣介工作中也同样遵循这一原理,要打造的IP能够通过用户参与、互动,实现价值重构。在昆明市西山区的团结街道,大墨雨村、乐居村等传统村落曾面临“空心化”的挑战。如今,它们依托自身特色,成功探索出一条向旅居目的地转型的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西山区宣传部门以互联网思维为主导,聚焦“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旅居生活态度,成功策划并推出了“团结大墨雨、乐居村旅居乡村游”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有效扩大了区域旅居品牌的影响力,为打造农文旅IP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一、与互联网时代同步,新闻宣传骋力有效
(一)强化互动,实现受众愿看
在全民传播时代,人人皆是传播者与受众,时空、传受间限制已被突破,人们获取、接收信息习惯被重塑,受众即用户,“枪弹论”这一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已被证明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播环境,要使新闻宣传工作理想有效,就必须拥抱时代,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思维,转变“我说你听”单一传播模式,积极融入互动传播大潮。西山旅居乡村游农文旅IP系列宣传,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开展的一次成功实践。宣传以新媒体为主阵地,注重内容的可视化与互动性,既依托专业团队制作精品,也巧妙吸纳用户优质内容。这种模式有效激发了受众的阅读、分享与互动热情,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改进传播语言,实现受众爱看
在“读图时代”,受众普遍倾向于“低语境”的阅读习惯。因此,如何运用简洁明了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有效传播,已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耳提面命式的说教,放下身段、转变语态、创新形态,以图文、视频、交互融合产品等全媒体传播手段,以生动、易于传播的大众话语,互动沟通方式,及长图、H5、短视频等符合受众符号识别阅读习惯的方式,实现全息宣传以增强宣推宣介的感染力、理解力、吸引力。为主动适应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融媒体传播趋势,西山旅居乡村游农文旅IP打造系列宣传,聚焦“短、平、实、浅”的内容风格,贴合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与兴趣点,采用小切口、轻量化表达,增强了信息可读性与传播亲和力。同时,灵活运用文字、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结合互动化、场景化传播手段,打造单元化、系列化的宣推内容,持续强化品牌话语力量与价值表达。例如,2025年7月初,西山区委宣传部协调各部门启动“湖畔西山清凉一夏”暑期游消费活动后,推出的相应宣传单元,就是互联网思维宣推宣介的具体实践。
(三)提高信息熵值,实现被受众看到
移动社交媒体普及让信息超载,受众注意力资源稀缺,要求传播的信息必须清楚、简明,并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新闻宣传产品有高信息熵值。西山旅居乡村游农文旅IP打造系列宣传产品内容生产中,注重立足受众感觉、感知,图文并茂、主题突出的同时,尽量言简意赅,并尽量确保信息量足够大,实现有效克服冗余及噪声干扰,被受众“看到”。例如,2025年西山区通过自有新媒体平台宣推的“五一轻露营攻略!西山这些宝藏露营地带你解锁「日归露营」的N种玩法”“五一游西山|五条路线解锁西山N种玩法,承包你的假期快乐!”等活动均是旅游服务类中有一定信息熵值的新媒体产品。
(四)立足内容为王,实现受众主动看
要实现受众注意并主动关注、找寻,就需要内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或者是形成阅读习惯。宣传是为了告诉受众我们想传递的,而受众选择关注甚至主动找寻,一定是宣传产品有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猎奇、共情等需求,或是满足受众释放情怀等各种心理需求。西山旅居乡村游农文旅IP打造系列宣传立足增进受众体验,策划为先,根据大众关注的乡村旅居焦点热点,在有意识地编辑思想串联下,寻找共情共鸣点,或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主题,或选取具有前瞻意识的美好愿景,通过讲地域故事、创业故事、成长故事,诠释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行的生活态度、方式,并应节日节点按各内容特点附上游览温馨提示、交通路线导览、消费贴士等服务信息,使旅居西山乡村宣推宣介实现宣传与满足受众心理需求有机结合,成为受众愿看爱看,会主动搜寻的资讯话题。
二、整体立体宣推宣介,不断做强传受接触点
(一)提升传播力,打造区域吸引力
提升内容传播力需要优质内容、多渠道协同传播、精准推广机制三者的有机结合。立足打造西山旅居乡村游农文旅IP、提升区域吸引力这一目标,西山区系统借鉴整合营销理念,统一并整合了宣传推广步调。除了精心策划系列主题,还结合节假日、黄金周及重要节庆节点,组织开展了多轮集体采访与主题稿件推送,形成了集束式宣传效应。
围绕乡村旅居及周末周边游的核心话题,西山区进行了持续性的内容宣推,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了对“旅居西山”品牌的全方位传播。在内容层面,其深入研究了受众偏好,着力制作并推出了一批具备“网红”与“爆款”潜质的内容;同时,积极转发网络红人发布的相关正能量话题,并邀请其参与内容共创,有效扩大了传播声量。
西山区成功策划并执行了“寒暑假期乡村旅游推荐”“农民丰收节”“大墨雨‘村晚’”“西山区百草村舞龙文化艺术节”等系列节点活动并进行旅游旺季专题推荐,配套进行了深入的新闻宣传。通过细致分析受众的年龄、职业、地域及文化背景差异,其做到了精准投放,一方面依据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媒体渠道,另一方面整合运用全媒体平台进行协同宣推。此外,通过增强内容服务性,有效激发了受众的转发分享热情,提升了其参与度与行动力,成功引导了主动传播和二次传播,显著提升了西山旅居乡村游的区域注意力、影响力与综合吸引力。
(二)履行“把关人”职责,确保传播信息口径一致
在全球化、社交化、数据化交织的“去中心化”传播格局中,传播模式已从依赖宣传主体的议程设置,逐渐转向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常态化的议程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宣传工作面临“把关人”角色的新挑战:如何在信息海量迅捷、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有效强化引导把关的可行性,切实体现地方党政对舆论的引导作用,成功引导受众树立正能量价值观和向上向善的审美情趣,为参与传播的全体传播者做好行为规范和道德引导。宣传好党的立场方针,已成为重要课题。西山区宣传部门立足农文旅IP打造定位评价统一口径、统一愿景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地策划相关新闻报道和节假日活动,强化主流声音对内对外宣传输出。其通过在各媒介平台以统一口径发布旅居指南、村落特色介绍等内容,并精选与宣传主题高度契合的博主推文进行持续推送,以高频次、多触点的方式强化曝光,有效确保了农文旅IP品牌形象传播的一致性。此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与地方党政宣推导向不符的杂音,维护了传播内容的协调性与正面性。针对村民、旅居人员、投资者等内部公众,其通过持续宣讲农文旅IP品牌愿景并引导其参与实际宣传,成功在观念层面筑牢共识,有效增强了群体的认同感与主人翁意识。此举不仅激发了内部公众的支持主动性,更从信息源头确保了传播内容的纯粹性与一致性,实现了有效的内部把关。
(三)树立共生理念,实现宣推效应长尾化
推广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即营销,营销即传播。传播形象的统一化、效果最大化、费用最小化成为宣传部门宣推宣介农文旅IP的重点。地方形象塑造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印象管理。必须将地方形象的各类要素进行系统编码,转化为统一的视觉与行为识别系统,并通过持续的传受互动,使公众在心中内化形成对地方的预期认知,最终达成形象塑造的目标。一个农文旅IP的景观、文化、设施、服务乃至每一位常驻人员,都是向外界传递IP价值的信息源,共同构成了该地区对外的“价值承诺”。因此,IP的塑造与推广远非宣传部门一己之力所能及,它是一项需要系统共建的整体性工程。在农文旅IP打造进程中,昆明市西山区宣传部门以“一盘棋”思想为抓手,做好农文旅IP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文化传承、旅居配套宣推基础上,保持与受众建立长期联系,重点做好人的意识行为规范塑造工作,通过移风易俗活动、文明村庄打造行动、诚信教育等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让全区涉及部门及当地党政通过推进落实以上工作,实现农文旅IP乡愁有温度、人情味与归属感。同时,注重受众对地方形象的期待与情感归属,持续收集外界评价及意见反馈,不断调整传播及地方正能量群体意识的塑造行动策略,做好传播内容口径与实际相符的基础上,凸显正能量核心价值观的地方精神、文化认同,实现受众对宣推宣介农文旅IP的正向认识。通过上述系列宣传工作,西山区所打造的农文旅IP已有效凝聚了当地党政人员、原住民、投资者、打卡游客及旅居者等多方群体。各方均能自觉围绕IP建设目标规范言行、维护地方形象,主动关注并传播相关信息,积极推介居住地,参与形象共建与反馈,甚至主动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传播生态。良好的地区形象通过裂变式传播,已成为增强地方凝聚力、吸引消费与人才、提升软实力的关键催化剂。同时,宣传部门所收集的公众反馈,也为农文旅IP的动态优化与市场细分提供了重要依据,凸显出宣推工作的显著长尾效应。
(四)有效与受众沟通,提升全媒体语境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在全媒体语境下,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分发已呈现全员参与的特征,这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增强服务群众、传承文化的功能,切实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西山区宣传部门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正能量传播总要求,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着力提升传播的吸引力、共鸣度和引领力。在推动农文旅IP进入大众视野的过程中,注重找准传播切入点,确保每一次传播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关联民生关切与群众心声,有效提升新媒体场域的信息关注度。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关注差异,灵活运用自有和上级新媒体平台,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西山区宣传部门通过发布农文旅IP信息、行业资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结合“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党课等活动,扎实做好受众服务,持续增强传播实效。同时,积极组织“社区主播讲西山”“西山区乡村推荐官大赛”“西山特色旅游推荐官招募”“大美西山推荐官招募”“网络大V带你‘寻美西山’”等系列活动,着力培育本土宣传力量,以本土化、亲民化的方式推广区域农文旅IP。在内容传播中,既注重提供受众所需、所想看的信息,也注重传递真善美的价值内容,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思想引领与时代同频共振。意识形态工作在以山水人情为底蕴的亲和、真诚、温暖的传播氛围中实现“软着陆”,切实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与认同度。
三、以互联网思维做好农文旅IP打造宣推宣介工作思考
(一)提升传播质量,确保宣传准确性
农文旅IP的宣推工作本质是一场品牌信息传递的“接力赛”。西山区宣传部门在精准把握受众需求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编辑思维”,坚持从平凡人、身边事中挖掘选题,聚焦贴近生活的鲜活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其注重构建具有稀缺性、权威性、互惠性等传播特质的叙事体系,确保内容既能引发情感共鸣,又能符合主流认知框架,从而显著提升受众的接受度与关注度。通过精准实现内容的“能指”与“所指”,成功打造出多款出圈出彩的爆款产品,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其充分认识到媒介内容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为避免受众审美疲劳,防止因信息重复或形式单一引发反感,其着力避免同质化宣传,持续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受众接触点,增强沟通的有效性与共鸣感。同时,通过积极引导社区村民主动参与品牌传播,将基层力量有机融入IP推广体系,形成传播合力。这一举措不仅延长了传播长尾效应,降低了整体传播成本,更有助于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突出重围,切实提升本地农文旅IP的品牌影响力与产品竞争力。
(二)以正能量内在精神铸造IP灵魂
地方品牌形象IP的塑造与传播,其根本在于内在精神与客观物态的统一,二者共同决定了公众的主观认知。在传播过程中,社会认同是实现口碑裂变的关键。只有激发群众成为主动传播者,才能形成从众效应,吸引更多目标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的关注。尽管时代变迁,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不变。若地方IP能够践行向上向善的价值内核,必将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这样的IP不仅具备吸引力,更因精神内涵而拥有灵魂,具备持续塑造的可能性。在IP品牌定位中,应紧紧围绕已确立的正能量精神内核,通过广泛覆盖、潜移默化、持续深入地宣传推广,结合节庆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有效引导意识形态,凝聚当地居民(包括原住民、商户、旅居人员等)对地方形象的维护共识与精神追求。最终,地域精神成为外界向往的焦点,形成品牌持久的生命力。
(三)树立差异化意识,突出农文旅IP特色
在IP传播中,西山区充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坚持基于真实、塑造鲜明个性,使IP作为“图形”从信息背景中凸显。同时,依据峰终定律精心设计传播的关键节点与收官体验,并动态响应公众需求变化,确保传播的有效性与记忆度。面对互联网时代受众分众化、精众化的趋势,其有机整合大众媒体与微信朋友圈等公私域流量,在保障基础曝光的同时,着力打造垂直内容,实施精准分发:例如,借助头部网红提升声量,利用腰部达人精准触达目标圈层,并鼓励素人“种草”夯实口碑。再结合深度体验互动,实现了传播广度与目标精准度的统一。
(四)立足以人为本传播,形成品牌拉力激活IP资产
良好的地区形象,不仅能优化本地人文环境,增强原住民与旅居者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还对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区域发展以及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面对传播环境的快速变迁与文旅IP打造的热潮,宣传工作必须实现从吸引“注意力”到构建“影响力”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把握公众的心理与认知场域,主动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具体工作中,西山区致力于挖掘具有说服力的传播内容,精准定位最能打动受众的核心诉求。在此基础上,积极运用贴近时代的新语境,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与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所有传播活动均以宣传目标与受众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农文旅IP所涵盖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景点风光、田园生活、农耕趣味、农事体验及农特产品等绿色生态内容,以及当地在“康、养、乐、农、游”方面的旅居优势进行全方位展示。通过媒介资源的有效融合或精准选择,实现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与协同传播。在农文旅IP的打造过程中,其持续开展文艺表演、三下乡、村晚、村超等具有乡村特色、参与广泛、吸引力强且能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群众性活动,有效引导和增强原住民与旅居人员的IP共建与传播意识,并通过活动向外界传递本地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对于条件成熟的IP项目,其立足地方特色与发展方向,确立统一的口号、品牌符号与视觉标识,实现同步推广和持续曝光,并做好IP形象的长期维护与宣传,推动宣传效应由“羽毛效应”向持续丰满发展,避免“瘦狗宣传”式的资源耗散。同时,西山区树立关系型传播理念,注重与受众的互动连接,推动受众与宣传内容双向奔赴,实现从政府主导传播到全员自发传播的转变,不断增强传播活力。通过有效运用意见领袖、网络大V、网红及名人资源,充分发挥其名人效应和舆论溢散效果,塑造受众品牌偏好,形成品牌拉力,进一步助力本地农文旅IP品牌力提升,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作者:王利娟(昆明市西山区融媒体中心)
一、与互联网时代同步,新闻宣传骋力有效
(一)强化互动,实现受众愿看
在全民传播时代,人人皆是传播者与受众,时空、传受间限制已被突破,人们获取、接收信息习惯被重塑,受众即用户,“枪弹论”这一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已被证明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播环境,要使新闻宣传工作理想有效,就必须拥抱时代,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思维,转变“我说你听”单一传播模式,积极融入互动传播大潮。西山旅居乡村游农文旅IP系列宣传,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开展的一次成功实践。宣传以新媒体为主阵地,注重内容的可视化与互动性,既依托专业团队制作精品,也巧妙吸纳用户优质内容。这种模式有效激发了受众的阅读、分享与互动热情,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改进传播语言,实现受众爱看
在“读图时代”,受众普遍倾向于“低语境”的阅读习惯。因此,如何运用简洁明了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有效传播,已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耳提面命式的说教,放下身段、转变语态、创新形态,以图文、视频、交互融合产品等全媒体传播手段,以生动、易于传播的大众话语,互动沟通方式,及长图、H5、短视频等符合受众符号识别阅读习惯的方式,实现全息宣传以增强宣推宣介的感染力、理解力、吸引力。为主动适应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融媒体传播趋势,西山旅居乡村游农文旅IP打造系列宣传,聚焦“短、平、实、浅”的内容风格,贴合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与兴趣点,采用小切口、轻量化表达,增强了信息可读性与传播亲和力。同时,灵活运用文字、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结合互动化、场景化传播手段,打造单元化、系列化的宣推内容,持续强化品牌话语力量与价值表达。例如,2025年7月初,西山区委宣传部协调各部门启动“湖畔西山清凉一夏”暑期游消费活动后,推出的相应宣传单元,就是互联网思维宣推宣介的具体实践。
(三)提高信息熵值,实现被受众看到
移动社交媒体普及让信息超载,受众注意力资源稀缺,要求传播的信息必须清楚、简明,并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新闻宣传产品有高信息熵值。西山旅居乡村游农文旅IP打造系列宣传产品内容生产中,注重立足受众感觉、感知,图文并茂、主题突出的同时,尽量言简意赅,并尽量确保信息量足够大,实现有效克服冗余及噪声干扰,被受众“看到”。例如,2025年西山区通过自有新媒体平台宣推的“五一轻露营攻略!西山这些宝藏露营地带你解锁「日归露营」的N种玩法”“五一游西山|五条路线解锁西山N种玩法,承包你的假期快乐!”等活动均是旅游服务类中有一定信息熵值的新媒体产品。
(四)立足内容为王,实现受众主动看
要实现受众注意并主动关注、找寻,就需要内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或者是形成阅读习惯。宣传是为了告诉受众我们想传递的,而受众选择关注甚至主动找寻,一定是宣传产品有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猎奇、共情等需求,或是满足受众释放情怀等各种心理需求。西山旅居乡村游农文旅IP打造系列宣传立足增进受众体验,策划为先,根据大众关注的乡村旅居焦点热点,在有意识地编辑思想串联下,寻找共情共鸣点,或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主题,或选取具有前瞻意识的美好愿景,通过讲地域故事、创业故事、成长故事,诠释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行的生活态度、方式,并应节日节点按各内容特点附上游览温馨提示、交通路线导览、消费贴士等服务信息,使旅居西山乡村宣推宣介实现宣传与满足受众心理需求有机结合,成为受众愿看爱看,会主动搜寻的资讯话题。
二、整体立体宣推宣介,不断做强传受接触点
(一)提升传播力,打造区域吸引力
提升内容传播力需要优质内容、多渠道协同传播、精准推广机制三者的有机结合。立足打造西山旅居乡村游农文旅IP、提升区域吸引力这一目标,西山区系统借鉴整合营销理念,统一并整合了宣传推广步调。除了精心策划系列主题,还结合节假日、黄金周及重要节庆节点,组织开展了多轮集体采访与主题稿件推送,形成了集束式宣传效应。
围绕乡村旅居及周末周边游的核心话题,西山区进行了持续性的内容宣推,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了对“旅居西山”品牌的全方位传播。在内容层面,其深入研究了受众偏好,着力制作并推出了一批具备“网红”与“爆款”潜质的内容;同时,积极转发网络红人发布的相关正能量话题,并邀请其参与内容共创,有效扩大了传播声量。
西山区成功策划并执行了“寒暑假期乡村旅游推荐”“农民丰收节”“大墨雨‘村晚’”“西山区百草村舞龙文化艺术节”等系列节点活动并进行旅游旺季专题推荐,配套进行了深入的新闻宣传。通过细致分析受众的年龄、职业、地域及文化背景差异,其做到了精准投放,一方面依据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媒体渠道,另一方面整合运用全媒体平台进行协同宣推。此外,通过增强内容服务性,有效激发了受众的转发分享热情,提升了其参与度与行动力,成功引导了主动传播和二次传播,显著提升了西山旅居乡村游的区域注意力、影响力与综合吸引力。
(二)履行“把关人”职责,确保传播信息口径一致
在全球化、社交化、数据化交织的“去中心化”传播格局中,传播模式已从依赖宣传主体的议程设置,逐渐转向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常态化的议程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宣传工作面临“把关人”角色的新挑战:如何在信息海量迅捷、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有效强化引导把关的可行性,切实体现地方党政对舆论的引导作用,成功引导受众树立正能量价值观和向上向善的审美情趣,为参与传播的全体传播者做好行为规范和道德引导。宣传好党的立场方针,已成为重要课题。西山区宣传部门立足农文旅IP打造定位评价统一口径、统一愿景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地策划相关新闻报道和节假日活动,强化主流声音对内对外宣传输出。其通过在各媒介平台以统一口径发布旅居指南、村落特色介绍等内容,并精选与宣传主题高度契合的博主推文进行持续推送,以高频次、多触点的方式强化曝光,有效确保了农文旅IP品牌形象传播的一致性。此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与地方党政宣推导向不符的杂音,维护了传播内容的协调性与正面性。针对村民、旅居人员、投资者等内部公众,其通过持续宣讲农文旅IP品牌愿景并引导其参与实际宣传,成功在观念层面筑牢共识,有效增强了群体的认同感与主人翁意识。此举不仅激发了内部公众的支持主动性,更从信息源头确保了传播内容的纯粹性与一致性,实现了有效的内部把关。
(三)树立共生理念,实现宣推效应长尾化
推广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传播即营销,营销即传播。传播形象的统一化、效果最大化、费用最小化成为宣传部门宣推宣介农文旅IP的重点。地方形象塑造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印象管理。必须将地方形象的各类要素进行系统编码,转化为统一的视觉与行为识别系统,并通过持续的传受互动,使公众在心中内化形成对地方的预期认知,最终达成形象塑造的目标。一个农文旅IP的景观、文化、设施、服务乃至每一位常驻人员,都是向外界传递IP价值的信息源,共同构成了该地区对外的“价值承诺”。因此,IP的塑造与推广远非宣传部门一己之力所能及,它是一项需要系统共建的整体性工程。在农文旅IP打造进程中,昆明市西山区宣传部门以“一盘棋”思想为抓手,做好农文旅IP的山水田园、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文化传承、旅居配套宣推基础上,保持与受众建立长期联系,重点做好人的意识行为规范塑造工作,通过移风易俗活动、文明村庄打造行动、诚信教育等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让全区涉及部门及当地党政通过推进落实以上工作,实现农文旅IP乡愁有温度、人情味与归属感。同时,注重受众对地方形象的期待与情感归属,持续收集外界评价及意见反馈,不断调整传播及地方正能量群体意识的塑造行动策略,做好传播内容口径与实际相符的基础上,凸显正能量核心价值观的地方精神、文化认同,实现受众对宣推宣介农文旅IP的正向认识。通过上述系列宣传工作,西山区所打造的农文旅IP已有效凝聚了当地党政人员、原住民、投资者、打卡游客及旅居者等多方群体。各方均能自觉围绕IP建设目标规范言行、维护地方形象,主动关注并传播相关信息,积极推介居住地,参与形象共建与反馈,甚至主动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传播生态。良好的地区形象通过裂变式传播,已成为增强地方凝聚力、吸引消费与人才、提升软实力的关键催化剂。同时,宣传部门所收集的公众反馈,也为农文旅IP的动态优化与市场细分提供了重要依据,凸显出宣推工作的显著长尾效应。
(四)有效与受众沟通,提升全媒体语境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在全媒体语境下,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分发已呈现全员参与的特征,这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增强服务群众、传承文化的功能,切实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西山区宣传部门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正能量传播总要求,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着力提升传播的吸引力、共鸣度和引领力。在推动农文旅IP进入大众视野的过程中,注重找准传播切入点,确保每一次传播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关联民生关切与群众心声,有效提升新媒体场域的信息关注度。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关注差异,灵活运用自有和上级新媒体平台,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西山区宣传部门通过发布农文旅IP信息、行业资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结合“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宣讲、党课等活动,扎实做好受众服务,持续增强传播实效。同时,积极组织“社区主播讲西山”“西山区乡村推荐官大赛”“西山特色旅游推荐官招募”“大美西山推荐官招募”“网络大V带你‘寻美西山’”等系列活动,着力培育本土宣传力量,以本土化、亲民化的方式推广区域农文旅IP。在内容传播中,既注重提供受众所需、所想看的信息,也注重传递真善美的价值内容,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思想引领与时代同频共振。意识形态工作在以山水人情为底蕴的亲和、真诚、温暖的传播氛围中实现“软着陆”,切实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与认同度。
三、以互联网思维做好农文旅IP打造宣推宣介工作思考
(一)提升传播质量,确保宣传准确性
农文旅IP的宣推工作本质是一场品牌信息传递的“接力赛”。西山区宣传部门在精准把握受众需求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编辑思维”,坚持从平凡人、身边事中挖掘选题,聚焦贴近生活的鲜活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其注重构建具有稀缺性、权威性、互惠性等传播特质的叙事体系,确保内容既能引发情感共鸣,又能符合主流认知框架,从而显著提升受众的接受度与关注度。通过精准实现内容的“能指”与“所指”,成功打造出多款出圈出彩的爆款产品,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其充分认识到媒介内容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为避免受众审美疲劳,防止因信息重复或形式单一引发反感,其着力避免同质化宣传,持续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受众接触点,增强沟通的有效性与共鸣感。同时,通过积极引导社区村民主动参与品牌传播,将基层力量有机融入IP推广体系,形成传播合力。这一举措不仅延长了传播长尾效应,降低了整体传播成本,更有助于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突出重围,切实提升本地农文旅IP的品牌影响力与产品竞争力。
(二)以正能量内在精神铸造IP灵魂
地方品牌形象IP的塑造与传播,其根本在于内在精神与客观物态的统一,二者共同决定了公众的主观认知。在传播过程中,社会认同是实现口碑裂变的关键。只有激发群众成为主动传播者,才能形成从众效应,吸引更多目标消费者与潜在消费者的关注。尽管时代变迁,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不变。若地方IP能够践行向上向善的价值内核,必将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这样的IP不仅具备吸引力,更因精神内涵而拥有灵魂,具备持续塑造的可能性。在IP品牌定位中,应紧紧围绕已确立的正能量精神内核,通过广泛覆盖、潜移默化、持续深入地宣传推广,结合节庆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有效引导意识形态,凝聚当地居民(包括原住民、商户、旅居人员等)对地方形象的维护共识与精神追求。最终,地域精神成为外界向往的焦点,形成品牌持久的生命力。
(三)树立差异化意识,突出农文旅IP特色
在IP传播中,西山区充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坚持基于真实、塑造鲜明个性,使IP作为“图形”从信息背景中凸显。同时,依据峰终定律精心设计传播的关键节点与收官体验,并动态响应公众需求变化,确保传播的有效性与记忆度。面对互联网时代受众分众化、精众化的趋势,其有机整合大众媒体与微信朋友圈等公私域流量,在保障基础曝光的同时,着力打造垂直内容,实施精准分发:例如,借助头部网红提升声量,利用腰部达人精准触达目标圈层,并鼓励素人“种草”夯实口碑。再结合深度体验互动,实现了传播广度与目标精准度的统一。
(四)立足以人为本传播,形成品牌拉力激活IP资产
良好的地区形象,不仅能优化本地人文环境,增强原住民与旅居者的自豪感与认同感,还对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区域发展以及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面对传播环境的快速变迁与文旅IP打造的热潮,宣传工作必须实现从吸引“注意力”到构建“影响力”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把握公众的心理与认知场域,主动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具体工作中,西山区致力于挖掘具有说服力的传播内容,精准定位最能打动受众的核心诉求。在此基础上,积极运用贴近时代的新语境,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与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所有传播活动均以宣传目标与受众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农文旅IP所涵盖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景点风光、田园生活、农耕趣味、农事体验及农特产品等绿色生态内容,以及当地在“康、养、乐、农、游”方面的旅居优势进行全方位展示。通过媒介资源的有效融合或精准选择,实现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与协同传播。在农文旅IP的打造过程中,其持续开展文艺表演、三下乡、村晚、村超等具有乡村特色、参与广泛、吸引力强且能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群众性活动,有效引导和增强原住民与旅居人员的IP共建与传播意识,并通过活动向外界传递本地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对于条件成熟的IP项目,其立足地方特色与发展方向,确立统一的口号、品牌符号与视觉标识,实现同步推广和持续曝光,并做好IP形象的长期维护与宣传,推动宣传效应由“羽毛效应”向持续丰满发展,避免“瘦狗宣传”式的资源耗散。同时,西山区树立关系型传播理念,注重与受众的互动连接,推动受众与宣传内容双向奔赴,实现从政府主导传播到全员自发传播的转变,不断增强传播活力。通过有效运用意见领袖、网络大V、网红及名人资源,充分发挥其名人效应和舆论溢散效果,塑造受众品牌偏好,形成品牌拉力,进一步助力本地农文旅IP品牌力提升,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作者:王利娟(昆明市西山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