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人才+财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三大政策支撑

2025年09月30日 字数:1767
  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正式实施阶段是从2018年到2050年,分三个时间段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的目标对象是中国所有农村地区,通过产业、人才、组织、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让农民成为能获取实际收益的群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但也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因此,还要在延续一般政策的同时调整主要政策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例如,就业政策、人才政策、财政政策等。
  一、就业政策
  其一,增加就业机会。就业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就业难题一刻也不能耽误。解决就业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就业机会,这比直接发钱更能激励农民。政府可以在农村地区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还可以鼓励周边乡镇、城镇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各个地区的劳务协作,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同时,以工代赈的方式也要继续采取,农村地区的人民可以通过参与公共项目建设来抵消政府对他们的资助。其二,加大培训力度。政府不仅要增加农村地区就业岗位的数量,还要提高就业质量,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重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要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时间,定期组织培训。另外,培训内容要双管齐下,兼顾理论知识讲解和操作能力训练。培训方式可以通过现场和线上培训等方式进行。同时,要保持培训的精准性,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其三,支持群众创业。当下,农村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形势良好,是创业的最佳选择。可以通过简化创业申请流程,并为创业人员提供合适的场地、资金、经验、技术指导等,提升农村地区的创业率。同时,还可以通过提供创业失败保险服务来消除创业团队的最大顾虑,通过建设服务中心、对接中心等给创业团队增加优质创业资源。
  二、人才政策
  第一,坚持人才引进。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满足不了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刚脱贫地区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政府、企业等组织要视野广阔,不拘一格聚才、用才,努力拓宽乡村人才来源。可以通过增加创业资助、生活补助,免费提供住房等渠道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吸引城市人才流向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多种类型的人才。第二,注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兼顾各个领域,“分门别类”培养本土人才。实施系统性、针对性的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增强人才培训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力度。乡村振兴是个大工程,不同领域、不同部门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如生产经营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社会管理领域等。但是,目前基本上都是普适性人才,实用性人才较少,高端专业化人才更少。第三,做好人才后续服务。有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长期留住人才,要从多方面做好可持续性保障服务,来满足人才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与农村重大项目相结合,努力创造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平台和机会。企业、组织团体等要发挥各自优势,为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技术、经验,与政府形成工作合力。
  三、财政政策
  首先,优化支出结构。国家财政资金对农村各个项目的支出力度并非千篇一律,凡事都有侧重。可以通过增加种粮补贴、旱涝保险、农业机械换新补贴等方式往农业方面倾斜。农业基本盘稳得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能无后顾之忧。同时,还要增加教育支出。农村要发展,教育要跟上,大部分农村群众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欠缺,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教育培训投入。其次,调整支出重点。乡村振兴并不意味着要取消相对落后地区的资金资助,而是在保留专项扶助资金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可以把支出重点放在曾经贫困、现在已经脱贫的地区,以及易地搬迁地区等返贫发生率高、返贫风险大的地区。另外,对乡村振兴综合实验区域的支持力度也要加大,从而保证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作用的发挥。再次,拓宽支出渠道。财政支出有不同的形式,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发挥财政补贴、财政拨款、财政贷款的作用。财政补贴强调的是国家财政资金的补助性,比如农产品价格补贴、基层工作人员生活补贴等。财政拨款具有无偿性,可以贯穿农村各项事业的全过程。财政贷款是指国家财政资金以信贷方式拨给农村地区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如当地的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等。
  作者:明闪闪(广州华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冯雪(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