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框架下人力资源审计的拓展维度与实施路径

2025年10月08日 字数:3545
  在“双碳”目标深化推进与ESG信息披露强制化的政策背景下,城商行、区域农商行等城市金融机构正面临人力资源治理的系统性升级需求。ESG框架中社会责任履行、治理机制透明与绿色发展实践的核心要求,与传统人力资源审计形成深度适配诉求。本文立足城市金融机构实践,系统分析ESG与人力审计的适配逻辑,拆解拓展维度、构建实施路径,为行业人力审计转型提供兼具理论性与实操性的解决方案。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ESG框架
  ESG框架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评价体系,涵盖环境(E)、社会(S)、治理(G)三大维度。环境维度聚焦企业生态责任,关注资源利用、碳排放等绿色发展事项;社会维度侧重利益相关者权益保障,核心涵盖员工福利、公平就业等内容;治理维度聚焦内部管理规范,涉及决策机制、薪酬体系等治理要素,三者协同构成企业非财务绩效的评价核心,且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明确披露与合规要求。
  (二)人力资源审计
  人力资源审计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系统性审查与评估。在ESG价值导向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其内涵实现深度延伸,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视角,而是将社会责任履行、治理机制完善、绿色理念落地等外部关切纳入审计范畴,成为衔接人力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纽带。
  (三)ESG人力资源审计
  ESG人力资源审计以员工权益保障、治理流程透明、绿色人力实践为核心审计内容,通过系统化审查与量化评估,既筑牢劳动合同合规、社保缴纳等ESG合规底线,又挖掘人力管理中的可持续价值潜力,为企业ESG绩效提升与评级优化提供直接支撑,实现从“合规审查”到“价值赋能”的审计功能升级。
  二、ESG框架与人力资源审计的适配性分析
  (一)ESG对人力资源审计的核心要求
  ESG框架从三个维度对城市金融机构人力资源审计提出明确要求。社会(S)维度聚焦员工权益保障,要求审计覆盖劳动合同合规、职业健康安全、公平就业与多样性等披露要点,重点回应员工、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关切;治理(G)维度强调人力治理透明,需审计高管薪酬与ESG绩效挂钩情况、员工参与决策机制及人力政策透明度,契合金融行业治理升级的监管导向;环境(E)维度侧重绿色人力管理,要求审计低碳办公培训、绿色差旅政策执行、环保激励机制等内容,响应“双碳”目标下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需求,三类要求相互关联形成完整的审计需求体系。
  (二)传统人力资源审计的ESG适配短板
  传统人力资源审计在适配ESG框架时存在显著不足。审计目标存在偏差,多聚焦金融机构内部人力管理效率,如人员配置优化、薪酬成本控制等,忽视员工权益保障、社会评价反馈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诉求,难以满足ESG披露的多元期待。指标体系存在局限,缺乏性别薪酬比、员工碳足迹、培训覆盖率等ESG特色指标,多数机构现有指标仅涵盖社保缴纳等基础合规项,未涉及公平就业与绿色人力维度。流程设计衔接不足,审计周期与ESG信息披露周期错位,审计结果需二次加工才能支撑非财务报告编制,降低披露效率与准确性。价值导向存在缺失,未建立审计结果与ESG评级、可持续发展绩效的联动机制,无法体现人力审计对企业ESG价值提升的赋能作用。
  三、ESG框架下人力资源审计的拓展维度
  (一)社会(S)导向维度:员工权益与社会责任审计
  该维度以员工权益保障与社会责任履行为核心,细化为三类审计内容。基础保障审计聚焦用工合规底线,重点核查金融机构劳动合同签订的完整性、社保公积金缴纳的及时性与足额性,以及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尤其关注灵活用工、外包服务等岗位的权益保障漏洞,筑牢劳动关系合规基础。健康与安全审计侧重职业风险防控,审查职业健康防护设备配置、安全生产与安防培训频次,以及工伤事故处理机制的规范性,针对银行网点柜员等一线岗位强化风险防控核查。公平与发展审计关注机会均等,核查性别、年龄、地域等维度的就业与晋升公平性,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率与实效性,以及晋升机制的透明度,杜绝金融核心岗位存在的隐性歧视问题,保障员工发展权益。
  (二)治理(G)导向维度:人力治理与透明度审计
  该维度聚焦人力治理机制完善与信息披露透明,包含三项关键审计内容。高管激励审计重点核查金融机构高管薪酬结构中ESG绩效的挂钩比例与考核标准,以及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合理性,防止出现“重财务指标、轻社会责任”的激励偏差,引导高管重视ESG绩效提升。员工治理审计关注民主决策机制,审查员工代表在人力政策制定、薪酬调整等重大事项中的参与度,合理化建议的征集渠道、采纳率与反馈效率,强化员工在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信息披露审计强调数据质量,核查人力相关ESG信息的披露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包括员工结构、权益保障、培训投入等核心数据,确保符合证监会、交易所对金融机构ESG披露的监管要求,提升信息披露公信力。
  (三)环境(E)关联维度:绿色人力管理审计
  该维度衔接“双碳”目标,构建绿色人力审计体系。低碳行为审计聚焦日常运营减碳,核查员工低碳办公参与度,如无纸化办公执行率、办公区域能耗节约情况,以及绿色差旅政策的执行效果,重点跟踪商务出行中低碳交通方式选择比例与绿色办公场景落地情况。环保培训审计关注意识与能力提升,审查环境责任培训的覆盖率、培训内容针对性,通过考核结果与反馈问卷评估员工环保认知改善情况,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夯实绿色发展思想基础。绿色激励审计侧重机制引导,核查环保绩效与员工薪酬、晋升的联动机制,如将低碳办公表现、环保建议贡献纳入绩效考核加分项,以激励员工主动践行绿色理念,推动绿色人力管理落地见效。
  四、ESG框架下人力资源审计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ESG导向的审计标准体系
  构建适配金融行业的ESG人力审计标准体系,需从三方面系统发力。指标细化层面,参照GRI标准、ISO26000等国际规范,结合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等不同机构的业务特点,制定分类型、分岗位的ESG人力审计指标库。基础指标涵盖劳动合同合规率、社保缴纳覆盖率等通用项;特色指标针对金融行业设置,如“高管ESG绩效薪酬占比”“客户服务岗位职业健康保障达标率”“绿色差旅执行率”等,并明确指标定义、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确保指标可操作、可核查。等级划分层面,建立“合规—良好—优秀”三级评价标准,合规级需满足ESG监管底线要求,无重大权益纠纷与合规问题;良好级需实现核心指标全面覆盖,且达标率不低于85%;优秀级需达成行业标杆水平,关键指标达标率100%,并明确各级标准与主流ESG评级的对应关系,为企业评级提升提供明确指引。周期适配层面,同步ESG信息披露的年度周期,设定年度常规审计,全面覆盖三大维度指标;针对高管激励、公平就业等高风险领域,设置季度专项审计;结合政策调整与行业热点,开展绿色人力、灵活用工等临时专项审计,形成常态化与专项化结合的审计周期体系。
  (二)搭建数字化审计技术支撑体系
  数字化技术是提升ESG人力审计效率与精准度的核心支撑。数据整合方面,构建“人力数据+ESG数据”一体化中台,打通金融机构HR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系统、财务支付系统与ESG披露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劳动合同、薪酬发放、培训记录、能耗数据、差旅报销等多源信息的集中存储与关联分析,解决数据孤岛导致的审计遗漏问题,为审计开展奠定数据基础。智能审计方面,运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替代人工,实现员工社保缴纳、薪酬标准执行等高频合规指标的自动核查与异常预警,降低人工操作误差;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对员工晋升数据、薪酬分布、培训覆盖等进行交叉分析,识别公平就业风险点,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性。可视化呈现方面,开发审计结果与ESG指标的映射看板,将审计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与趋势曲线,如员工培训覆盖率与ESG社会维度得分的关联分析、绿色人力指标改善对ESG评级的影响预测等,为ESG报告编制、管理层决策提供直接支撑,提升审计结果应用价值。
  (三)建立多元协同审计实施机制
  多元协同机制是保障ESG人力审计落地实效的关键。内部协同层面,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与ESG管理部门的权责边界与协作流程: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提供基础数据、执行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主导审计方案制定、实施与问题核查,ESG管理部门衔接披露要求、提供标准支撑。建立月度数据共享会议、季度联合核查、年度审计复盘的常态化机制,确保信息互通与行动同步,形成内部审计合力。外部联动层面,联合第三方ESG评级机构开展专项审计,借助其专业能力优化指标设计与评价标准;邀请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审计过程复核与结果鉴证,提升审计报告的公信力,尤其适用于拟公开ESG报告或寻求融资的金融机构,强化审计结果的权威性。结果应用层面,建立“问题整改—效果跟踪—绩效挂钩”的闭环管理机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责任方与时限,内部审计部门跟踪整改成效;将审计结果与整改情况纳入人力资源部门、分支机构的年度绩效考核,与ESG绩效评级直接联动,对表现优秀的予以激励,对整改不力的进行问责,推动金融机构持续优化人力管理的ESG表现。
  作者:林远平(北海康养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