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调研披露:莫让“走过场”透支市场信任

2025年10月09日 字数:1308
  三家头部机构调研、一份披露文件,竟引发市场对上市银行调研价值的集体质疑——近日,招商证券、工银瑞信基金、汇添富基金调研贵阳银行后,该行公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调研仅围绕“存款增长与负债成本”“上半年业绩及全年展望”两大问题,答案几乎是半年报“原样复刻”,未新增任何有价值信息。“翻年报就有答案,何必劳师动众搞调研?”股民的诘问直指核心:这场本应搭建信息桥梁的互动,彻底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接受机构调研是上市公司管理投资者关系的关键环节。今年银行股热度攀升,机构对上市银行的调研频次显著增加,息差收窄、业绩韧性等关乎投资决策的核心问题,始终是调研焦点。
  但现实与市场期待严重脱节:不少银行的回答愈发套路化,要么用“符合行业趋势”等套话搪塞,要么重复年报数据,有效信息寥寥。贵阳银行并非孤例:8月底,江阴银行披露的调研记录中,关于金融“五篇大文章”实践、市值管理的内容,被股民吐槽“满篇空话,无实质内容”;9月初,青岛银行关于零售信贷业务的问答,也因“缺乏干货”引发不满。
  这些质疑背后,藏着三大待解矛盾:若调研仅获取“复刻年报”的信息,跨地域投入成本的调研是否失去意义?若机构挖掘到关键信息却未披露,上市银行是否在“选择性隐藏”?面对股民吐槽,为何仍坚持“公式化披露”?
  “按监管要求会披露记录表,但很多时候就是‘走形式’。”一家上市银行董办人士直言,“部分银行觉得年报已披露核心数据,没必要细化调研内容,觉得‘披露了也没用’。”
  这种认知与监管要求完全相悖。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刘诚冬明确指出: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及交易所自律指引,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是上市银行的法定义务,绝非“可做可不做”的选项。《指引》第二十五条更是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选择性透露信息”“存在重大遗漏”,且需在调研后及时编制记录表,完整包含参与人员、问答内容、重大信息等要素,做到“全覆盖披露”,绝不能用套话敷衍投资者。
  那么,上市银行该如何打破“走过场”的困局?
  作为公众公司,调研披露直接关系资本市场透明度。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还原“机构问什么、公司答什么”,其中的细节与业务解读,是投资者判断企业价值的关键。上市银行不能将披露视为“任务”,而应坦诚回应市场痛点,提供年报之外的动态信息,让所有投资者平等获取“决策参考”。若始终以“模板化”态度对待披露,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知情权,更会持续透支市场信任,动摇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
  刘诚冬提出具体优化建议:调研前,通过投资者问卷、互动平台收集市场关切,针对经营痛点提前准备回应;披露内容需“有增量”,补充数据变化原因、业务推进进展,用“干货”替代套话;建立调研内容预审机制,由参与高管对问答真实性签字确认,最终由董秘审核把关。
  “即便遇到监管整改等敏感问题,无法即时回应,也必须在记录表中注明‘将通过临时公告补充说明’,绝不能回避。”刘诚冬强调,上市银行还需建立投资者反馈闭环,对“套话过多”的质疑及时回应;同时,将调研披露质量纳入董秘及相关高管的绩效考核,通过长效约束,推动调研披露从“走过场”转向“求实效”,真正守住资本市场的信任底线。 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