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消费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5年10月13日 字数:2378
  本报综合报道 “双节”临神州,山河尽欢颜。
  日前,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电影局等多部门密集发布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成绩单”: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累计24.33亿人次,国内出游8.88亿人次、总花费8090.06亿元,国庆档电影票房18.35亿元,银联和网联共处理支付交易金额达13.26万亿元……
  一系列亮眼数据,不仅勾勒出假日里“流动的中国”的活力图景,更彰显出我国消费市场的强劲韧性与经济发展的坚实实力。
  “流动中国”活力迸发
  作为乙巳蛇年最后一个“超级黄金周”,秋高气爽、花好月圆的假日氛围,点燃了公众的出行热情。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达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较2024年同期日均增长6.3%,创历史同期新高。
  从运输方式看,立体交通网络高效运转,各类出行需求得到充分保障。铁路方面,假期累计客运量15396万人次,日均1924万人次,同比增长2.6%,高铁的快捷性成为探亲、旅游出行的重要选择;水路客运量累计1166万人次,日均146万人次,同比增长4.1%,沿江、沿海城市的水路观光线路备受青睐;民航客运量累计1914万人次,日均239万人次,同比增长3.3%,远程出游需求稳步释放。
  公路作为人员流动的“主力军”,表现尤为突出。假期公路人员流动量累计224841万人次,日均28105万人次,同比增长6.6%。其中,公路营业性客运量累计30677万人次,日均3835万人次,同比增长2.9%;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累计194164万人次,日均24271万人次,同比增长7.2%,其中,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的持续实施,进一步激发了自驾出游的热度。
  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更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今年假期前夕,贵州花江峡谷大桥等一批“高速、高桥、高铁”组成的“三高”线路密集上新,其中花江峡谷大桥凭借“横竖都是第一”的标签刷屏网络,成为“公路迷”打卡新地标,仅假期首日收费站出口车流量就达4429辆次。
  同程数据显示,这些新线路串联起红色、月色、秋色等主题景区,让300公里左右出游半径的旅行频次更高、体验更丰富,为交通出行高峰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众出行意愿较强,旅游流、探亲流高位叠加,为文旅市场注入强大动能,有效激活了假日消费。”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表示,假日交通数据的攀升,是我国经济蓬勃活力的生动体现。
  文旅融合成为假日经济核心引擎
  在“流动中国”的背后,文旅消费正成为假日经济的核心引擎,带动消费市场全面升温。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7天假期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同比增加1081.89亿元,文旅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
  景区作为文旅消费的重要载体,交出了亮眼答卷。以黄山风景区为例,10月1日至6日共接待游客19.98万人,较去年同期的18.58万人增长7.54%,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与精准的运营服务,成为假日旅游的热门选择。
  而文旅部启动的“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更成为市场的“强心剂”。各地围绕观演赏剧、中秋团圆、文化体验、红色旅游等热点,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推动文旅消费与餐饮、住宿、零售等领域联动互促,为公众带来更全面、实惠的出游体验。
  文旅消费的热度,还通过多维度数据得以印证。国家税务总局利用增值税发票数据分析发现,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其中商品消费增长3.9%,服务消费增长7.6%,旅游、文化艺术体育服务需求尤为强劲,数码产品、汽车消费也实现较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则显示,假期银联、网联共处理支付交易415.52亿笔,较去年国庆假期增加95.23亿笔;交易金额13.26万亿元,同比增加1.86万亿元,支付规模的扩大直观反映出消费市场的旺盛活力。
  “今年国庆假期消费规模大幅增长,是政策红利、消费升级、供给优化、假期延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认为,与2024年相比,今年国庆与中秋重合增加1天假期,为公众出行、消费创造了更好条件;同时,“旅游+”“体育+”等融合消费场景加快培育,优质服务供给不断增长,推动商品消费稳定扩容、服务消费持续释放。
  破除文旅“假日依赖症”
  假日消费的火爆,也让“如何让文旅消费从‘昙花一现’走向‘细水长流’”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假日消费虽规模可观,但“集中爆发、节后回落”的“假日依赖症”仍较明显,如何实现文旅经济的常态化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真正可持续的文旅消费模式,需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通过深挖文化内涵、拓展消费场景和完善产业链条,将节假日‘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的动力。”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开发与规划教研室主任王新越认为,破解“假日依赖”的关键,在于推动文旅产业从追求短期“流量”向经营长期“留量”转变,构建可持续的消费生态。在王新越看来,这一转变需围绕“时空延展、场景创新、价值深耕”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在时间维度上,需推动消费“匀”起来。通过设计主题旅游季、打造特色周末经济、鼓励错峰休假与弹性作息,将集中爆发的消费需求疏导至平日,既能提升游客体验,又能提高过夜率与二次消费,激活全域全时消费潜力;在空间维度上,需推动场景“活”起来。跳出传统景区局限,将城市、区域作为“大景区”系统规划,发展Citywalk(城市漫步)、街区微度假、乡村沉浸体验等新业态,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空间,实现“处处是景、时时可游”;在价值维度上,需推动文化“亮”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需深挖地方历史文脉、民俗风情,通过创意转化与科技赋能打造高辨识度IP,并围绕IP构建文创、演艺、研学、数字体验全产业链,实现从“门票经济”到“复合产业经济”的跃升。
  在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看来,进一步释放假日消费潜能需多方协同:主管部门要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下沉市场消费基础设施,推动数字技术向小城市、农村地区延伸;企业要丰富消费场景,发展智慧商圈,发挥前沿技术赋能作用;此外,需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