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激活千年文脉, “双节”打卡数字盛唐
2025年10月13日
字数:2801

演 员在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表演。
□记者 张嘉怡
“身穿汉服和‘李白’对诗,转头就能打卡非遗手作,陕西的假期体验太丰富了!”10月8日,来自成都的游客李女士在大唐不夜城晒出旅行Vlog。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落下帷幕,陕西省凭借两千余场主题活动、一百余项文旅惠民措施、四千余万元文旅消费券吸引八方游客,成为假期全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据陕西省文旅部门数据,假期前4天,全省19家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人流量共计291.91万人次,营收14678.6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39.2%。
在营收增速远超客流增速的背后,是陕西文旅产业通过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与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的高质量转型。
智慧平台,提升文旅服务效能
作为全省智慧旅游总平台,“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累计用户量已达406万。该平台通过应用多项数字技术,推动构建智慧旅游云生态圈,全面提升定制化、个性化、全流程服务水平。
“游客可以在平台实时查看文化演出的场馆场次、演职人员等信息,在动态交互式座位图上在线选座,平台实时出票。”“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运营负责人刘星宇介绍。
面对文旅场景的巨大流量波动,平台基于云计算搭建了弹性扩容的分布式系统,能在10分钟内完成服务器资源扩容,保障购票流畅不卡顿。
2023年,“游陕西”公共服务平台入选“2023年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和“2023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该平台通过对全省景区数据的一站式统筹,助力旅游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信息,形成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旅游演艺,科技再造盛唐华章
文化,始终是陕西文旅最深厚的底蕴。这个假期,陕西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译”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从“看景点”转变为“品文化”。
陕西的旅游演艺市场在科技的加持下大放异彩。华清宫景区,每晚8点10分,“杨玉环”从亚洲最大山体投影幻化的缭绕云雾间缓缓降落至九龙湖湖心,又隐没于骤然升起的水幕之后,当观众还在疑惑之际,“杨玉环”已乘一叶小舟,登上了由湖底液压升降系统托起的鹊桥。
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技术设备中心机械特效部经理张星表示:“观众渴望‘穿越’,我们就用技术凿开时空隧道,以‘骊山为幕、湖水为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据了解,假期期间,《长恨歌》共演出15场,观众达3.83万人次,收入1242.52万元,单剧单日平均票房超过80万元。
夜游演艺已成为西安留住游客的核心抓手,用光影与故事唤醒千年历史记忆,场场爆满。《驼铃传奇》演出40场,观众达9.26万人次,收入998.98万元;《西安千古情》演出52场,观众达21.82万人次,收入562.33万元……凸显了旅游演艺市场强劲的消费带动能力。
沉浸体验,XR技术活化千年历史
XR技术(扩展现实)体验项目成为吸引年轻游客的新亮点。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观众戴上VR眼镜,骑上“战马”,即可跟随故事主角“壹秦EAST.QIN”,展开一段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
《兵马俑奇妙夜》XR体验剧采用西安可视可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WIPO全项专利技术。观众可通过微观视角“亲临”兵马俑遗址现场,感受夜间馆内文物“复活”后带来的震撼。
西安市临潼区六合演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罗园园介绍:“观众只需佩戴头显设备,配合虚拟骑乘运动平台,即可享受到全方位沉浸式的穿越之旅。”
据了解,7月29日,由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全真XR体验空间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试运营。
该项目运营负责人王巧萍表示:“《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全真XR体验空间将大秦王朝的恢宏通过数字技术转化为可倾听的故事、可参与的历史,不仅为历史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开辟了新路径,还为群众提供了高品质文化消费的新选择。”
夜间经济,古都夜色消费强劲
在陕西文旅市场中,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成为消费热点。假期前4天,全省11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人流量达350.26万人次,营收39918.1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38%和17.94%。
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人流达145.03万人次,营收11013.92万元,成为全省夜间经济中最闪亮的名片。夜幕降临,大唐不夜城灯火璀璨,宛如一条金色游龙蜿蜒在西安的夜空下。
身穿汉服、手持鱼灯的游客穿梭在仿古街巷,与演员扮演的“李白”吟诗唱和,相映成趣,再现了盛唐市井的繁华景象。
曲江文旅以“夜经济”为核心引擎,将传统景区全面升级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国庆期间,“盛唐乐舞巡游”“汉服巡游”等特色活动轮番上演,成功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数据显示,曲江景区夜间客流已占总客流的六成以上,这标志着其从“单一观光”到“留客消费”的成功转型。
县域旅游,多元业态激发新活力
途牛旅游网发布的《2025国庆中秋旅游消费盘点》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陕西旅游市场表现亮眼,途牛用户前往陕西的出游人次较去年同期实现两位数增长。
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西安持续稳居国内热门长途游目的地前十,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跻身前十的城市,其作为区域文旅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假期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2007.75万人次,游客总花费达到199.59亿元。
陕西县域旅游同样表现突出,成为带动区域均衡发展的新动能。安康市岚皋县“村BA”相关话题网络直接流量达58亿次,展现了草根体育赛事与旅游融合的巨大潜力;汉中市城固县节前向涉旅单位发出不涨价倡议,吸引游客26.1万人次,同比增长8.3%,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9.5%;渭南市大荔县开展8大系列文旅活动50余场次,接待游客14万人次,综合收入6300万元;榆林市靖边县推出文物特展、非遗展演等活动,各景区共接待游客7.5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95.615万元。
中秋月宴,线上引爆唐诗文化热潮
中秋月圆夜,西安大唐西市金色大厅内,“长相思·在长安”2025西安中秋月宴正在上演。这场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活动,特邀陕西“乡党”董宇辉主持。活动通过“与辉同行”抖音平台直播,截至10月6日22:00,直播观看人次超114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近56万。
这场中秋月宴是西安打造唐诗文化品牌的重点活动,通过政企协同搭台、文化名家助阵、非遗技艺展示与现代传播技术融合,实现了西安唐诗文化的全国性“破圈”传播。
活动创新采用“主会场家宴直播+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场景录播”模式,将城市文旅地标化为唐诗“实景舞台”。活动期间,大唐西市主会场周边设置了唐诗文化主题市集,非遗手作、唐诗文创、陕西美食等摊位,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驻足消费。
此外,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等景区同步推出“唐诗中秋体验线路”,游客可跟随诗句打卡、参与沉浸式演出,带动景区客流与二次消费显著增长。西安市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此类活动既是深度挖掘西安唐诗文化资源,也是以节促旅、以文兴商的重要举措。
科技赋能与千年历史的融合,不仅改变了游客的体验方式,更重塑着陕西文旅产业的未来格局。从《长恨歌》的亚洲最大山体投影到《帝国密码》的全真XR体验,从“游陕西”智慧平台的弹性算力到县域“村BA”的流量狂欢,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成为文旅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科技为翼,在古今交融中开辟文旅产业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