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重疾险何以“重生”
2025年10月14日
字数:2416
本报综合报道 在市场上消失22年,曾经红极一时的分红型重疾险将回归市场。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一政策信号,让暌违22年的分红型重疾险(分红型长期健康险的主流产品)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回溯历史,这类兼具“保障+收益”的产品曾在2003年前后掀起销售热潮,却因市场乱象频发、分红管理难度大、险企风控承压等原因,被监管部门叫停并逐步退出市场。
而如今,分红型长期健康险再度被提及,意味着时隔22年后再度回归大众视野。在此背景下,市场环境发生哪些变化?对传统重疾险有哪些影响?险企又该如何精准施策?
分红型重疾险为何“复活”
据了解,分红型重疾险并非新生事物,其命运与中国重疾险行业发展脉络深度融合。
早在1995年,中国内地便出现了首款重疾险产品,彼时仅覆盖7种重大疾病,且需与寿险捆绑销售;1996年,重疾险才成为独立险种。由于当时存款利率较高,为提升新险种吸引力,重疾险从诞生之初便带有分红理财属性,“保障+稳健分红”的组合一度成为市场亮点。
2003年前后,分红型重疾险凭借双重卖点成为险企销售主力,但问题也随之凸显:缺乏统一定价标准与发病率数据支撑,不同公司的产品定价、疾病定义、理赔条件差异悬殊,销售乱象频发。
同年5月,原保监会(现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明确分红保险仅能以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形式设计,健康险被禁止采用分红模式。分红型重疾险就此按下“暂停键”,重疾险市场也转向纯粹的保障型产品。
2007年,重疾险行业迎来关键规范: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主导下,《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发布,统一了25种重大疾病的定义(覆盖约95%的临床发病情况),要求险企严格遵循标准描述,为市场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时隔22年,分红型重疾险为何能再度被提及?在业内人士看来,核心在于当前市场环境与行业生态已发生深刻变化,既存在“需求”,也具备“基础”。
近年来,普通型重疾险的核心定价指标预定利率持续下调:2019年12月,原银保监会叫停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标志着高利率时代终结;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3.5%降至3.0%;2024年9月再降至2.5%;2025年9月1日起,进一步下调至2%。
预定利率每降一次,同等保额的新重疾险保费便随之攀升,叠加百万医疗险以“低保费”抢占市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带分红功能的储蓄型保险,传统重疾险市场陷入低迷。
泰康长寿时代研究院在《健康险2025展望报告》中指出,重疾险已阶段性完成行业发展使命,受销售人力探底、新单量减少、存量保单发病压力增大等影响,难以重现过往增长动力。
为应对市场变化,今年9月末,多家险企集中推出保障期仅1年、保费门槛大幅降低的短期重疾险,试图缓解增长困境。
“传统重疾险面临增长乏力、产品同质化、保障灵活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资金增值与个性化保障的需求。”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如是分析。
在林先平看来,与2003年相比,如今市场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一是监管体系更完善,风险防控能力增强,能有效管理分红型产品的潜在风险;二是消费者的保险意识提高,对兼具保障和理财功能的产品需求增加;三是险企投资渠道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能够更好平衡分红与保障。这些有利于分红型重疾险的稳健发展,减少过去因市场不成熟导致的乱象。回归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尽管政策为分红型重疾险“开闸”,但其市场前景并非一片坦途。
中泰证券分析师葛玉翔认为分红型重疾险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随着预定利率多轮下调,重疾险的“杠杆比”(保额/保费)持续下降,产品销售难度本身已在增加;另一方面,分红型重疾险的预定利率为1.75%,低于传统重疾险的2.0%,这意味着在同等保额下,消费者购买分红型产品需支付更高保费。
直白而言,分红型重疾险的“首要门槛”是“花钱更多”,而更大的挑战在于信任建设:消费者易产生“不划算”的第一印象,销售人员需清晰解释“多缴保费”与“未来保额增长可能性”的关联,否则难以打消顾虑。
不过,这类产品的优势也较为突出:随着保单持有时间增长,保额可逐步提升,能直接增强产品吸引力;同时,分红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胀对货币购买力的侵蚀,契合当前低利率环境下消费者的储蓄需求。
但潜在风险仍需警惕:分红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若实际收益低于消费者预期,易引发纠纷;产品设计涉及保障与分红双重维度,对险企的精算能力、投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更需防范销售人员过度聚焦“分红收益”,忽视保障本质,导致销售误导,重蹈2003年前后的覆辙。
业内专家:行业需深耕创新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监管支持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绝非简单的“旧产品回归”,而是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认为,险企若想把握这一机遇,需从多维度深耕创新:在产品设计上,明确分红机制,设定合理收益预期,杜绝过度承诺;在风险管理上,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确保分红稳定性;在服务整合上,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提升保障内涵;在销售规范上,强化销售人员培训,严禁误导宣传;在技术应用上,利用大数据优化定价与核保效率;在客户沟通上,定期披露分红信息,提升透明度;在投资策略上,坚持稳健运作,保障长期收益能力。
从行业视角看,分红型重疾险的“重生”是一次关键“实验”,既为险企提供了突破传统重疾险增长瓶颈、缓解盈利压力的新路径,也考验着行业在产品设计、风险管控、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成熟度。对于消费者而言,需理性看待“保障+分红”的组合,优先关注保障范围、理赔条件等核心要素,而非单纯追逐分红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下,分红型重疾险能否真正“站稳脚跟”,不仅取决于险企的创新与风控能力,更需行业坚守“保险姓保”的本源。这场时隔22年的“回归”,若能实现保障与收益的平衡、行业发展与消费者利益的共赢,或将成为中国健康保险行业转型的重要推手。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这一政策信号,让暌违22年的分红型重疾险(分红型长期健康险的主流产品)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回溯历史,这类兼具“保障+收益”的产品曾在2003年前后掀起销售热潮,却因市场乱象频发、分红管理难度大、险企风控承压等原因,被监管部门叫停并逐步退出市场。
而如今,分红型长期健康险再度被提及,意味着时隔22年后再度回归大众视野。在此背景下,市场环境发生哪些变化?对传统重疾险有哪些影响?险企又该如何精准施策?
分红型重疾险为何“复活”
据了解,分红型重疾险并非新生事物,其命运与中国重疾险行业发展脉络深度融合。
早在1995年,中国内地便出现了首款重疾险产品,彼时仅覆盖7种重大疾病,且需与寿险捆绑销售;1996年,重疾险才成为独立险种。由于当时存款利率较高,为提升新险种吸引力,重疾险从诞生之初便带有分红理财属性,“保障+稳健分红”的组合一度成为市场亮点。
2003年前后,分红型重疾险凭借双重卖点成为险企销售主力,但问题也随之凸显:缺乏统一定价标准与发病率数据支撑,不同公司的产品定价、疾病定义、理赔条件差异悬殊,销售乱象频发。
同年5月,原保监会(现并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明确分红保险仅能以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形式设计,健康险被禁止采用分红模式。分红型重疾险就此按下“暂停键”,重疾险市场也转向纯粹的保障型产品。
2007年,重疾险行业迎来关键规范: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主导下,《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发布,统一了25种重大疾病的定义(覆盖约95%的临床发病情况),要求险企严格遵循标准描述,为市场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时隔22年,分红型重疾险为何能再度被提及?在业内人士看来,核心在于当前市场环境与行业生态已发生深刻变化,既存在“需求”,也具备“基础”。
近年来,普通型重疾险的核心定价指标预定利率持续下调:2019年12月,原银保监会叫停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标志着高利率时代终结;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3.5%降至3.0%;2024年9月再降至2.5%;2025年9月1日起,进一步下调至2%。
预定利率每降一次,同等保额的新重疾险保费便随之攀升,叠加百万医疗险以“低保费”抢占市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带分红功能的储蓄型保险,传统重疾险市场陷入低迷。
泰康长寿时代研究院在《健康险2025展望报告》中指出,重疾险已阶段性完成行业发展使命,受销售人力探底、新单量减少、存量保单发病压力增大等影响,难以重现过往增长动力。
为应对市场变化,今年9月末,多家险企集中推出保障期仅1年、保费门槛大幅降低的短期重疾险,试图缓解增长困境。
“传统重疾险面临增长乏力、产品同质化、保障灵活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资金增值与个性化保障的需求。”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如是分析。
在林先平看来,与2003年相比,如今市场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一是监管体系更完善,风险防控能力增强,能有效管理分红型产品的潜在风险;二是消费者的保险意识提高,对兼具保障和理财功能的产品需求增加;三是险企投资渠道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能够更好平衡分红与保障。这些有利于分红型重疾险的稳健发展,减少过去因市场不成熟导致的乱象。回归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尽管政策为分红型重疾险“开闸”,但其市场前景并非一片坦途。
中泰证券分析师葛玉翔认为分红型重疾险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随着预定利率多轮下调,重疾险的“杠杆比”(保额/保费)持续下降,产品销售难度本身已在增加;另一方面,分红型重疾险的预定利率为1.75%,低于传统重疾险的2.0%,这意味着在同等保额下,消费者购买分红型产品需支付更高保费。
直白而言,分红型重疾险的“首要门槛”是“花钱更多”,而更大的挑战在于信任建设:消费者易产生“不划算”的第一印象,销售人员需清晰解释“多缴保费”与“未来保额增长可能性”的关联,否则难以打消顾虑。
不过,这类产品的优势也较为突出:随着保单持有时间增长,保额可逐步提升,能直接增强产品吸引力;同时,分红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胀对货币购买力的侵蚀,契合当前低利率环境下消费者的储蓄需求。
但潜在风险仍需警惕:分红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若实际收益低于消费者预期,易引发纠纷;产品设计涉及保障与分红双重维度,对险企的精算能力、投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更需防范销售人员过度聚焦“分红收益”,忽视保障本质,导致销售误导,重蹈2003年前后的覆辙。
业内专家:行业需深耕创新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监管支持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绝非简单的“旧产品回归”,而是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认为,险企若想把握这一机遇,需从多维度深耕创新:在产品设计上,明确分红机制,设定合理收益预期,杜绝过度承诺;在风险管理上,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确保分红稳定性;在服务整合上,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提升保障内涵;在销售规范上,强化销售人员培训,严禁误导宣传;在技术应用上,利用大数据优化定价与核保效率;在客户沟通上,定期披露分红信息,提升透明度;在投资策略上,坚持稳健运作,保障长期收益能力。
从行业视角看,分红型重疾险的“重生”是一次关键“实验”,既为险企提供了突破传统重疾险增长瓶颈、缓解盈利压力的新路径,也考验着行业在产品设计、风险管控、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成熟度。对于消费者而言,需理性看待“保障+分红”的组合,优先关注保障范围、理赔条件等核心要素,而非单纯追逐分红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下,分红型重疾险能否真正“站稳脚跟”,不仅取决于险企的创新与风控能力,更需行业坚守“保险姓保”的本源。这场时隔22年的“回归”,若能实现保障与收益的平衡、行业发展与消费者利益的共赢,或将成为中国健康保险行业转型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