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App开启“瘦身”潮
2025年10月15日
字数:2243
从多款App并行到整合“瘦身”,银行App的变革不只是界面与功能的调整,更是金融服务理念的升级——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用更简洁的入口、更聚合的功能、更高效的运营,重构移动金融服务生态。
本报综合报道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一家银行旗下多款App并行成为行业常态——综合手机银行、信用卡专属应用、直销银行平台、生活服务软件等各司其职。但随着移动金融迈入深水区,这一格局正被打破。
近期,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密集启动App整合,将直销银行、信用卡、企业服务等功能逐步迁移至综合手机银行,一场覆盖全行业的App“瘦身”行动正式展开。
这场变革,既是对用户“减负”需求的回应,更是银行数字化转型中优化成本、提升服务质效的战略选择。
多类App纳入整合
北京银行日前公告,因业务调整,其直销银行App及官网将于2025年11月12日停止服务,原业务功能已提前迁移至“京彩生活”手机银行,保障用户服务无缝衔接。此前,民生银行等已率先完成旗下直销银行App的关停整合,为行业提供实践样本。
信用卡类App整合进程同样迅速。9月28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启动“缤纷生活”App服务迁移,这款承载信用卡业务的应用,全部功能将分阶段并入中国银行综合手机银行。迁移完成后,“缤纷生活”将停止新用户下载注册,并逐步关停,具体时间将后续公告。
中国银行并非首个探索者。今年3月31日,北京农商银行将“凤凰信用卡”App功能迁移至本行手机银行,原App同步关停;同日,江西银行“惠享精彩”App从各大应用商城下架,服务归入本行App信用卡板块。回溯2024年,渤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等已完成信用卡App整合,为行业趋势奠定基础。
整合范围还在扩大。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今年1—9月发布的3期移动金融客户端注销备案公告显示,企业银行、生活服务类App也加入“瘦身”行列:四川银行“四川银行企业银行”App、常熟银行“常熟生活”App、苏州银行“苏心生活”App等,均因业务整合主动申请注销,功能逐步并入主App。截至2025年6月底,全行业累计836家机构的2664款移动金融App完成备案,2346家机构完成关联备案;2025年上半年,新增备案App仅66款,注销达75款,一增一减间,整合趋势愈发清晰。
多重因素驱动
“App‘瘦身’不是选择题,而是行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用户活跃度低、体验不佳、功能冗余,是推动银行整合的核心原因。
在银行数字化转型初期,“垂直化经营”理念广受推崇。“当时行业普遍认为,功能聚焦的轻量级App能精准对接特定客户需求,比如信用卡用户、理财用户等。”某股份制银行负责人解释,加之传统银行内部业务条线清晰,各部门掌控专属App,意味着掌握直达客户的渠道与运营自主权,还影响内部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多重因素下,多App并行模式逐渐形成。
但实践很快暴露问题。“我手机里曾装了5家银行的8款App,有信用卡的、有生活服务的,虽然部分App优惠力度大,但切换麻烦还占内存。”北京用户王先生的反馈颇具代表性,他最终只保留1家银行的手机银行和1款生活类App,“早就盼着它们合并”。
用户黏性下滑的数据更具说服力。艾瑞咨询8月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银行App流量监测报告》显示,2023—2025年,中国手机银行App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降至2.70分钟,单机单日使用次数从4.54次降至2.86次。“这说明传统App的功能与服务模式,已难以维持高频次、长时间使用,背后是功能同质化、第三方场景分流、操作体验不佳等多重因素叠加。”报告分析称。
监管政策也为行业划定“红线”。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中明确,金融机构需建立移动应用台账,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合理控制移动应用数量”,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规风险隐患大”的应用,及时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成本压力同样是重要推手。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田利辉指出,独立App需持续投入人力、技术与资金维护,而当前信用卡新用户增长乏力,“重运营轻效益”模式难以为继。“整合后一个入口就能满足多元需求,既能提升用户便捷性,又能降低运营成本、实现风险集中管控,一举多得”。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部分银行App还存在“三重三轻”问题:重技术开发轻日常运营,部分功能外链至外部平台导致问题难解决;重注册用户轻活跃客户,注册量高但实际使用率低;重产品部署轻客户体验,功能多却不符合用户习惯,这些都加剧了整合紧迫性。
直销银行成整合重点
此次“瘦身”中,直销银行App是整合重点。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深化,直销银行优势逐渐弱化,产品与渠道同质化、风控制度不足等问题凸显,加之与手机银行功能高度重合,“被整合或关停已成大势所趋”。
“国内多数直销银行依托母行体系,采用内部部门化运作,客户拓展能力未突破,发展逐渐式微。”某国有大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坦言,但这并不意味着直销银行业务失去价值,关键是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
零壹研究院院长苏筱芮强调,在手机银行功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机构需理性衡量投入产出比,若直销银行业务长期不达预期,可果断放弃,将资源集中到主业。
从多App并行到整合“瘦身”,银行App的变革不只是界面与功能的调整,更是金融服务理念的升级——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用更简洁的入口、更聚合的功能、更高效的运营,重构移动金融服务生态。随着监管政策持续引导、技术迭代加速与用户需求升级,未来将有更多银行加入“瘦身”行列。而这场变革的最终受益者,必将是每一位在手机端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普通用户,也将推动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本报综合报道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一家银行旗下多款App并行成为行业常态——综合手机银行、信用卡专属应用、直销银行平台、生活服务软件等各司其职。但随着移动金融迈入深水区,这一格局正被打破。
近期,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密集启动App整合,将直销银行、信用卡、企业服务等功能逐步迁移至综合手机银行,一场覆盖全行业的App“瘦身”行动正式展开。
这场变革,既是对用户“减负”需求的回应,更是银行数字化转型中优化成本、提升服务质效的战略选择。
多类App纳入整合
北京银行日前公告,因业务调整,其直销银行App及官网将于2025年11月12日停止服务,原业务功能已提前迁移至“京彩生活”手机银行,保障用户服务无缝衔接。此前,民生银行等已率先完成旗下直销银行App的关停整合,为行业提供实践样本。
信用卡类App整合进程同样迅速。9月28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启动“缤纷生活”App服务迁移,这款承载信用卡业务的应用,全部功能将分阶段并入中国银行综合手机银行。迁移完成后,“缤纷生活”将停止新用户下载注册,并逐步关停,具体时间将后续公告。
中国银行并非首个探索者。今年3月31日,北京农商银行将“凤凰信用卡”App功能迁移至本行手机银行,原App同步关停;同日,江西银行“惠享精彩”App从各大应用商城下架,服务归入本行App信用卡板块。回溯2024年,渤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等已完成信用卡App整合,为行业趋势奠定基础。
整合范围还在扩大。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今年1—9月发布的3期移动金融客户端注销备案公告显示,企业银行、生活服务类App也加入“瘦身”行列:四川银行“四川银行企业银行”App、常熟银行“常熟生活”App、苏州银行“苏心生活”App等,均因业务整合主动申请注销,功能逐步并入主App。截至2025年6月底,全行业累计836家机构的2664款移动金融App完成备案,2346家机构完成关联备案;2025年上半年,新增备案App仅66款,注销达75款,一增一减间,整合趋势愈发清晰。
多重因素驱动
“App‘瘦身’不是选择题,而是行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用户活跃度低、体验不佳、功能冗余,是推动银行整合的核心原因。
在银行数字化转型初期,“垂直化经营”理念广受推崇。“当时行业普遍认为,功能聚焦的轻量级App能精准对接特定客户需求,比如信用卡用户、理财用户等。”某股份制银行负责人解释,加之传统银行内部业务条线清晰,各部门掌控专属App,意味着掌握直达客户的渠道与运营自主权,还影响内部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多重因素下,多App并行模式逐渐形成。
但实践很快暴露问题。“我手机里曾装了5家银行的8款App,有信用卡的、有生活服务的,虽然部分App优惠力度大,但切换麻烦还占内存。”北京用户王先生的反馈颇具代表性,他最终只保留1家银行的手机银行和1款生活类App,“早就盼着它们合并”。
用户黏性下滑的数据更具说服力。艾瑞咨询8月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银行App流量监测报告》显示,2023—2025年,中国手机银行App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降至2.70分钟,单机单日使用次数从4.54次降至2.86次。“这说明传统App的功能与服务模式,已难以维持高频次、长时间使用,背后是功能同质化、第三方场景分流、操作体验不佳等多重因素叠加。”报告分析称。
监管政策也为行业划定“红线”。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中明确,金融机构需建立移动应用台账,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合理控制移动应用数量”,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规风险隐患大”的应用,及时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成本压力同样是重要推手。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田利辉指出,独立App需持续投入人力、技术与资金维护,而当前信用卡新用户增长乏力,“重运营轻效益”模式难以为继。“整合后一个入口就能满足多元需求,既能提升用户便捷性,又能降低运营成本、实现风险集中管控,一举多得”。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部分银行App还存在“三重三轻”问题:重技术开发轻日常运营,部分功能外链至外部平台导致问题难解决;重注册用户轻活跃客户,注册量高但实际使用率低;重产品部署轻客户体验,功能多却不符合用户习惯,这些都加剧了整合紧迫性。
直销银行成整合重点
此次“瘦身”中,直销银行App是整合重点。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深化,直销银行优势逐渐弱化,产品与渠道同质化、风控制度不足等问题凸显,加之与手机银行功能高度重合,“被整合或关停已成大势所趋”。
“国内多数直销银行依托母行体系,采用内部部门化运作,客户拓展能力未突破,发展逐渐式微。”某国有大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坦言,但这并不意味着直销银行业务失去价值,关键是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
零壹研究院院长苏筱芮强调,在手机银行功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机构需理性衡量投入产出比,若直销银行业务长期不达预期,可果断放弃,将资源集中到主业。
从多App并行到整合“瘦身”,银行App的变革不只是界面与功能的调整,更是金融服务理念的升级——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用更简洁的入口、更聚合的功能、更高效的运营,重构移动金融服务生态。随着监管政策持续引导、技术迭代加速与用户需求升级,未来将有更多银行加入“瘦身”行列。而这场变革的最终受益者,必将是每一位在手机端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普通用户,也将推动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