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如何协同发展
2025年10月15日
字数:3612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保障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人。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需求呈现“总量激增、结构多元、质量升级”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降低服务成本、扩展覆盖范围、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为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动能。
高校教师作为具有较高知识素养和稳定收入的特殊群体,其养老保障需求既有普遍性又具独特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其对养老保障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养老保险,而是向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凭借其技术优势,能够为高校教师群体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养老金融解决方案,实现养老保障体系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的“五篇大文章”,将养老金融列为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明确要求“完善适老、友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政策为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协同机制与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数字普惠金融与养老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与演进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相融合的产物,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便捷、高效、低成本为目标,为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触及的对象提供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一方面拓宽了金融服务边界,以数据分析等方式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个性化。其诞生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互联网技术进步并普遍推广的背景下,部分创业性质的金融科技公司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提供金融服务,并打破金融服务的区域性和时间限制。
数字普惠金融的显著特点是普惠性、数字化和创新性,普惠是指服务对象多元化、普惠化,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不忽视小微、“三农”、城镇低收入等长尾人群;数字化是指技术运用的全面性和多维性,依靠数字技术再造金融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是指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创新,推动金融服务生态变革与完善。
(二)养老保障体系的多层次结构
养老保障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渠道、以社会为主载体而形成的一系列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从世界各国成熟养老保障体系的实践来看,往往包括三大支柱,即以政府为主渠道负责提供基础性养老保障的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以雇主为主渠道负责提供补充性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以个体为主渠道负责提供个性化养老保障的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同我国政府雇员类似的,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障体系也采用的是多层次构架,只是在高校教师这个特殊群体中也有自身的特点:高校教师属于事业单位工作性质,高校教师的第一支柱养老保险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范围;第二支柱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得到了稳步发展,已渐成体系;第三支柱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第三支柱发展潜能巨大;随着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越来越多地成为第三支柱建设的重要抓手,这也为广大高校教师的养老金融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三)数字普惠金融与养老保障的内在关联性
数字普惠金融与养老保障具有内生关联性和协作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能提高养老保障体系效率与可持续性。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养老金融服务成本得到优化、规模得以扩大、风险管理水平也得到提升。例如,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施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大幅压缩单笔认证成本;区块链技术保障养老资金流转的透明可溯性,消除传统模式下异地参保信息核对困难的问题。
二、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特殊性与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师群体的特征分析
高校教师具有学历高、收入稳定、养老意识强的特点。一是高校教师学历高,掌握的知识较为丰富,对养老保障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接受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二是高校教师大多数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相对比较稳定,有能力进行长期、持续的养老储备;三是由于其职业特性,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知识和规划意识,养老意识较强,对养老金融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
但是,高校教师本身也有自己的异质性和特殊性。不同年龄、职称、学科的高校教师其养老的保障诉求不同,年轻教师可能偏好注重长期的养老资产积累,而临近退休的高校教师也可能更多关注养老资产转换和退休养老保障;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特性使得其更倾向于理性投资,因而对养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有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构成
目前,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制度由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基本养老保险作为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收入;职业年金作为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单位和个人分别缴费;个人养老金作为高校教师自主自愿实施的养老储蓄及投资的个人性养老保障计划,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
同时,高校教师的养老金融市场随着养老金融市场的膨胀,高校教师的养老金融产品从传统的储蓄、保险产品发展到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可供选择的产品类别中,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高校教师的养老金融产品选择,智能投顾、互联网保险、移动支付等新产品服务为高校教师的养老金融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三)高校教师养老保障面临的挑战
尽管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障不断完善,但是问题还有很多。第一,高校教师养老金缺口明显。人口老龄化使得基本养老金的负担难以持续,高校教师势必会更加依赖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养老账户来获得养老金支付以支撑退休生活。第二,产品供需匹配度不高。养老金融产品和高校教师群体的需求未能很好地进行适配,产品同质化,针对性不足。
三、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策略
(一)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
政府需要制定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协同发展的规划,确定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总体目标、优先任务及保障条件,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法规体系,明确数字普惠金融的边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定位,切实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增加财政专项基金对金融机构开展高校教师养老金融业务的税收优惠和风险分担,刺激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在顶层设计上,建立相关部门协作机制,加强金融、教育、人社、民政等部门沟通,形成政策合力,在数字普惠金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将高校教师养老保障融入其中,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融合推进。同时鼓励地方从实际出发,在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支持上,先行试点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并予以推广。
(二)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
银行应强化产品创新,为高校教师提供适用的养老金融产品,开发高校教师这种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较高的知识水平的人群所对应的低风险、高收益、流动性强的养老理财产品,探索发展“养老+健康”、“养老+医疗”、“养老+教育”等综合型养老金融产品模式,为高校教师提供多样化养老需求,利用智能投顾给高校教师提供“一对一”式养老资产配置服务。
金融机构要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应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优化养老金融服务的界面设计,便捷用户操作,加强对服务模式的人机交互性设计,降低高校教师技术适应性成本;加强金融机构与高校合作,联合举办各类养老金融知识普及及产品宣介活动,提高高校教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接受度和熟悉程度,同时,也应注意做好对投资者适当性的管理,保障养老资金安全。
(三)高校教师参与能力提升
强化高校教师的养老规划意识,提前做好养老储备,充分发挥个人养老金政策优惠的作用,做好养老资产配置,主动学习养老金融知识,提升数字金融素养,增强养老金融产品识别能力与选择能力,主动参加金融机构有关养老金融活动,把握养老金融的新政策与新产品,做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养老选择。
加强高校对教师养老保障的支持,将养老金融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中,提升教师养老金融素养,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并为教师提供养老金融服务,建立健全职业年金管理,提升职业年金的运营效率和收益率,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加大临近退休教师的关注与支持,为临近退休的教师做好过渡相关的服务和指导。
作者:梁宇宸(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杨毅(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结束语
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和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协同发展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策略,从数字普惠金融和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内在关系,以及高校教师养老保障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关系角度分析探讨了协同发展的路径,得出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技术赋能、产品创新、服务优化使高校教师养老保障能够更加高效、便捷、精准、动态地满足高校教师群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高校教师作为具有较高知识素养和稳定收入的特殊群体,其养老保障需求既有普遍性又具独特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其对养老保障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养老保险,而是向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凭借其技术优势,能够为高校教师群体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养老金融解决方案,实现养老保障体系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的“五篇大文章”,将养老金融列为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明确要求“完善适老、友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政策为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协同机制与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数字普惠金融与养老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与演进
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相融合的产物,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便捷、高效、低成本为目标,为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触及的对象提供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一方面拓宽了金融服务边界,以数据分析等方式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个性化。其诞生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互联网技术进步并普遍推广的背景下,部分创业性质的金融科技公司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提供金融服务,并打破金融服务的区域性和时间限制。
数字普惠金融的显著特点是普惠性、数字化和创新性,普惠是指服务对象多元化、普惠化,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不忽视小微、“三农”、城镇低收入等长尾人群;数字化是指技术运用的全面性和多维性,依靠数字技术再造金融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是指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风险管理的全方位创新,推动金融服务生态变革与完善。
(二)养老保障体系的多层次结构
养老保障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渠道、以社会为主载体而形成的一系列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从世界各国成熟养老保障体系的实践来看,往往包括三大支柱,即以政府为主渠道负责提供基础性养老保障的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以雇主为主渠道负责提供补充性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以个体为主渠道负责提供个性化养老保障的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同我国政府雇员类似的,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障体系也采用的是多层次构架,只是在高校教师这个特殊群体中也有自身的特点:高校教师属于事业单位工作性质,高校教师的第一支柱养老保险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范围;第二支柱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得到了稳步发展,已渐成体系;第三支柱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第三支柱发展潜能巨大;随着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越来越多地成为第三支柱建设的重要抓手,这也为广大高校教师的养老金融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三)数字普惠金融与养老保障的内在关联性
数字普惠金融与养老保障具有内生关联性和协作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能提高养老保障体系效率与可持续性。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养老金融服务成本得到优化、规模得以扩大、风险管理水平也得到提升。例如,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施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大幅压缩单笔认证成本;区块链技术保障养老资金流转的透明可溯性,消除传统模式下异地参保信息核对困难的问题。
二、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特殊性与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师群体的特征分析
高校教师具有学历高、收入稳定、养老意识强的特点。一是高校教师学历高,掌握的知识较为丰富,对养老保障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接受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二是高校教师大多数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相对比较稳定,有能力进行长期、持续的养老储备;三是由于其职业特性,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知识和规划意识,养老意识较强,对养老金融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
但是,高校教师本身也有自己的异质性和特殊性。不同年龄、职称、学科的高校教师其养老的保障诉求不同,年轻教师可能偏好注重长期的养老资产积累,而临近退休的高校教师也可能更多关注养老资产转换和退休养老保障;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特性使得其更倾向于理性投资,因而对养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有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构成
目前,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制度由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基本养老保险作为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收入;职业年金作为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单位和个人分别缴费;个人养老金作为高校教师自主自愿实施的养老储蓄及投资的个人性养老保障计划,是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
同时,高校教师的养老金融市场随着养老金融市场的膨胀,高校教师的养老金融产品从传统的储蓄、保险产品发展到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可供选择的产品类别中,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高校教师的养老金融产品选择,智能投顾、互联网保险、移动支付等新产品服务为高校教师的养老金融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三)高校教师养老保障面临的挑战
尽管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障不断完善,但是问题还有很多。第一,高校教师养老金缺口明显。人口老龄化使得基本养老金的负担难以持续,高校教师势必会更加依赖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养老账户来获得养老金支付以支撑退休生活。第二,产品供需匹配度不高。养老金融产品和高校教师群体的需求未能很好地进行适配,产品同质化,针对性不足。
三、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策略
(一)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
政府需要制定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协同发展的规划,确定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总体目标、优先任务及保障条件,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法规体系,明确数字普惠金融的边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定位,切实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增加财政专项基金对金融机构开展高校教师养老金融业务的税收优惠和风险分担,刺激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在顶层设计上,建立相关部门协作机制,加强金融、教育、人社、民政等部门沟通,形成政策合力,在数字普惠金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将高校教师养老保障融入其中,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高校教师养老保障融合推进。同时鼓励地方从实际出发,在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支持上,先行试点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并予以推广。
(二)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
银行应强化产品创新,为高校教师提供适用的养老金融产品,开发高校教师这种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较高的知识水平的人群所对应的低风险、高收益、流动性强的养老理财产品,探索发展“养老+健康”、“养老+医疗”、“养老+教育”等综合型养老金融产品模式,为高校教师提供多样化养老需求,利用智能投顾给高校教师提供“一对一”式养老资产配置服务。
金融机构要提升养老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应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优化养老金融服务的界面设计,便捷用户操作,加强对服务模式的人机交互性设计,降低高校教师技术适应性成本;加强金融机构与高校合作,联合举办各类养老金融知识普及及产品宣介活动,提高高校教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接受度和熟悉程度,同时,也应注意做好对投资者适当性的管理,保障养老资金安全。
(三)高校教师参与能力提升
强化高校教师的养老规划意识,提前做好养老储备,充分发挥个人养老金政策优惠的作用,做好养老资产配置,主动学习养老金融知识,提升数字金融素养,增强养老金融产品识别能力与选择能力,主动参加金融机构有关养老金融活动,把握养老金融的新政策与新产品,做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养老选择。
加强高校对教师养老保障的支持,将养老金融教育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中,提升教师养老金融素养,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并为教师提供养老金融服务,建立健全职业年金管理,提升职业年金的运营效率和收益率,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加大临近退休教师的关注与支持,为临近退休的教师做好过渡相关的服务和指导。
作者:梁宇宸(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杨毅(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结束语
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和高校教师养老保障协同发展作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策略,从数字普惠金融和高校教师养老保障的内在关系,以及高校教师养老保障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关系角度分析探讨了协同发展的路径,得出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技术赋能、产品创新、服务优化使高校教师养老保障能够更加高效、便捷、精准、动态地满足高校教师群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