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银发经济价值创造逻辑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年10月15日 字数:1775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的基本国情。“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也是人口结构深度老龄化与数字技术迭代升级交汇的历史关口。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随着社会发展,银发群体储蓄与代际转移支付能力持续增强,成为我国内需市场最富弹性的增量、变量。与此同时,以脑机接口、身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速赋能老龄产业,有效打破生产与消费的时空界限,重塑资本、劳动、数据三大要素的组合方式,为银发经济的发展从“被动补缺”走向“主动创造”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与制度条件。精确把握这一窗口期,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重新审视银发经济的价值创造逻辑和未来发展路径,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也是彰显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命题。
  银发经济的兴起,正是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结构变迁倒逼生产要素重组的现实写照。传统养老模式以机构护理供给为中心,其本质是工业时代标准化、规模化的产物,难以回应大基数老龄人口在健康、情感、尊严等维度的差异化需求。进入“十五五”时期,数字技术通过可编程、可连接、可反馈的特性,使服务链条从生产经流通到消费的单向流程,转向“需求识别、即时响应、价值共创”的闭环体系,有效实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更高水平的统一。以居家智慧养老场景为例,传感器实时采集的体征数据经云平台算法处理后,可反向驱动康复辅具、营养膳食、精神慰藉等多元供给,形成以数据赋能服务的乘数效应。正因如此,银发经济并非简单的“夕阳产业”,而是新质生产力在老龄社会中的价值增值场域,其根本动力来源于“活劳动”与“数字劳动”的融合再创造,高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旨归。
  然而,技术与制度的变革不会自动带来共享繁荣。当前,我国银发经济仍面临“需求导向、技术响应、场景验证、商业变现”闭环断裂的深层矛盾。底层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统受制于人,导致高端康复机器人、可穿戴监护设备成本居高不下;数据孤岛、标准缺失、金融抑制等问题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可持续性盈利模式,进而抑制创新投入;数字鸿沟与认知差异则使高知、高收入“新银发”群体率先享受技术红利,农村、失能、空巢等弱势群体老人却面临“二次边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破解上述难题,必须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为根基,构建覆盖研发、流通、消费、分配全链条的新型生产关系。例如,在研发端,围绕芯片、传感器、算法等“卡脖子”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并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在流通端,建立统一的适老化数据平台,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为切入口,打通民政、卫健、公安、医保等系统壁垒,实现跨场景、跨区域的安全共享;在消费端,完善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探索住房反向抵押、康养信托等多元金融工具,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在分配端,强化国有资本在普惠型养老、兜底型照护中的战略功能,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撬动社会资本,有效形成“国有经济主导、多种所有制优势互补”的银发产业集群,确保技术进步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面向2035,银发经济的战略使命不仅是“为老”,更是“与老”“依老”,在更高层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一是以全生命周期理念重塑消费范式,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文化赋能等前移至退休过渡期,通过老年大学、社区工坊、数字游民等新型空间,把“第三人生”转化为创新、创业、创意的增量场景;二是以区域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发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数字经济优势与成渝、东北、中西部生态康养优势,构建“中心城市研发、周边城市制造、县域乡村转化”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在分工中缩小区域差距;三是以绿色低碳升级产业形态,推广智慧微网与养老社区融合建设,把银发经济打造为“双碳”战略支点;四是以共同富裕完善治理机制,通过制定相关规则规范,明确老年人数据权利、数字服务可及权、智能设备无障碍权,设立银发经济公益诉讼制度,防止平台垄断与算法歧视。当银发经济不再只是弥补老龄化缺陷的权宜之计,而成为激活长寿红利、拓展人类发展可能性的新大陆,中国道路便将在世界现代化版图中书写更具价值意义的文明篇章。
  作者:赵佳璇 许彤 王建(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