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净流入城市须发挥“规划—人口—经济”的耦合效应

2025年10月15日 字数:1733
  当前,人口流动是我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趋势,人口流向经济活力旺盛地区,即人口净流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但是,部分城市在人口净流入过程中,教育配套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不配套、不完善等问题,阻碍经济发展。当前,大多数研究是从人口流动本身出发,研究其对经济的影响,而从城市规划角度、人口与经济的中介角度研究人口流动比较少。因此,研究人口净流入城市规划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对于解决聚集人口与经济效率不高的困境,以及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口城镇化与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关联机制
  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经济竞争力表现在人口净流入中,城市经济竞争力与人口净流入有必然联系。一方面,我国人口净流入城市的人口净流入率与GDP相关系数大于0.6,即人口净流入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正相关,这表明人口净流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流入人口的消费与创新增加了城市消费,促进了城市产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流入人口多、消费多,城市经济得以增长,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城市经济发展高于全国城市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因此,人口净流入与城市经济竞争力呈正相关,即城市经济竞争力与人口净流入之间呈正相关。
  二、人口净流入城市规划适配人口流动的必要性
  人口净流入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跟不上人口净流入的需求反而带来“大城市病”,降低经济发展动力。人口净流入城市部分存在产业规划滞后,人口技能结构不相匹配,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调,“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基础设施建设未预留人口空间;交通拥堵,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足,城市生存质量下降;城市规划分散,缺乏“产城融合”,制约人口与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城市规划适应人口净流入需求,解决资源分配矛盾,将人口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三、规划响应与人口吸引力
  城市规划从空间适配和服务匹配两个路径提升人口吸纳能力,为经济发展集聚基本人口。
  (一)空间适配:优化资源与产业协同
  对于具有教育供给和产业适配(80万人以上在校生,与产业契合度75%以上)且人口增长较大的城市来说,可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储备,从而服务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对于我国主要城市而言,如深圳、杭州等地的信息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鼓励当地学校设置相应的专业,设立职业教育机构等,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再到培训,并向企业提供服务,实现从学校到企业之间的转移,留住优秀人才并带动产业的发展,形成功能空间上的“产才互哺”。
  (二)服务配套: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基础设施是城市宜居性的“容器”,是城市吸引人流入的载体。常住人口净流入占常住总人口的75%—85%的城市,其背后离不开基础设施规划的支持:优化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优化公交线路,提升交通效率;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增加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数量;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新建学校、幼儿园,满足流入人口子女教育需求。城市交通、医疗、教育教学等基础设施的人均水平较规划前提高15%—20%,城市宜居性与人口承载力提升较大,对人口的吸引力提升。
  四、经济增长反馈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规划与人口聚集相匹配,形成结构调整、拉动消费的经济增长机制。即以GDP增长带动的产业集聚效应反作用于人口集聚速度,实现“双提升”。比如,通过规划引导人口集聚,人口流入的城市实际GDP增速比人口流失的城市高1—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达65%以上;居民人均收入每年上升8—10个百分点,对GDP的内需贡献率上升5—8个百分点,从而实现拉动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若想保持这种增长势头,一方面,要将思维转到“留人”上,建设一批科技园区、人才公寓等新平台,实行产城融合,加大配套建设,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政策配套,使教育、产业、住宅统筹规划,打造服务人才的“绿色通道”,减少资源障碍,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口净流入城市的规划契合,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城市规划从空间契合、服务人城契合上提升人口聚集效应,从经济契合、消费市场契合上创造增长动力,能够有效实现人口红利和经济发展双增长。未来,人口净流入城市要进一步调整城市规划思路、政策导向,进一步发挥“规划—人口—经济”的耦合效应,为支撑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长效增长做好铺垫。
  作者:(朱云博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朱云帅 胜利油田正大工程开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