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 档案管理怎样才能从“存好”变“用好”

2025年10月15日 字数:1907
  数据是第一生产要素,已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共识,但许多单位仍认为档案是“花钱买破烂”,只是认为“管好、不丢、不坏”,让这批堪称“最真实、最牢靠的数据”睡大觉,其实档案早就应该从“管好”走向“管活”,真正成为为单位开源、节流的“尚方宝剑”。其已经不是“如何管”的问题,而是应顺势而为的数字大经济。
  一、档案能赚能省还避险
  档案的价值,“直接赚钱”、“间接省钱”和“避免赔钱”,都包含在其中了。
  直接挣钱,就是拿数据说事。例如,零售企业通过分析客户档案,发现母婴客群回购率高,有机农产品的回购率高,推出了专项优惠,3个月增加了母婴客群22%的销售额;制造企业通过整理产品的客户档案发现了产品易损件,提前通知客户维护,保住了订单增加了配件的收入。
  间接省钱,精在环节,企业查土地档案,过去要走五个部门、等三天,现在档案共享平台一开,4小时就办完,每年节省企业时间成本千万元;物流企业共享运输档案,节省运输时间,一年节省空驶里程1.2万千米,节省燃油费8万元。
  “避免赔钱,还是最大的保险。”去年就有互联网公司档案没有加密,客户档案泄露50万条,罚了60万元,赔了45万元,也有金融机构,对信贷档案分级加密,用了5年,没有出过任何问题,没有在这方面吃大亏。
  二、传统管理的三个“坑”
  传统档案管理走入了阻碍其释放价值的误区:一是“算错账”,只算存档成本,却忽略了因不加以利用而损失的价值;二是“各自为政”,互相不兼容,成了一个个“孤岛”;三是“重防盗,轻数字安全”。
  某公司每年在储存客户档案上要花费30万元,却没有对客户的任何记录进行分析,无法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致使15%左右的客户流失到了对手的怀抱中去,给公司造成了80万元的经济损失,远远高于存档成本的两倍以上,这个本该算进损失却不计入成本。某集团所属五个分公司的档案采用六个不同的格式,又采用两种不同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整理和转换需要的时间大约是两年多,耗费成本是12万元;而正是公司人员为客户进行转换存储的过程中把客户的信用级别由“A”错误输入成“C”,给公司带来50万元的直接订单损失。另外,因为没有加强数字方面的安全保存,有的单位把数据资料加密保存下来后就认为任务完成,结果物理上面没有丢失信息,可数字本身不保护,反而出了问题,影响极为严重;某事业单位的服务器遗失了已建成五年项目材料,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与金钱(录入全部信息大约需费时两个月,并耗费50万元),还使得整个项目受困拖延,直至未能如期通过验收。某教培类公司客户数据未设置任何浏览者权限控制,普通工作人员都能任意翻动客户信息(如学生家长电话、家庭住址、职业等),泄密问题也多次出现。
  三、这样改,激活档案价值
  要想让档案“活”起来,得从理念、技术、安全、人才四个方面着手。
  先转变思维,算好“价值账”。不单单是算“存了档案花多少”,而且还要算好“用了档案赚多少”,你存用30万元、用档案赚80万元、省20万元,相当于你净赚70万元,如此才能证明档案的存在价值。要把档案利用与单位战略联系在一起,比如,零售企业把“档案支撑精准营销”当作目标。
  再筑平台,打破“孤岛”。内部档案有一套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有能力的建区域平台、行业共享平台,就比如“全省档案一张网”,一年服务10万次,提高3倍效率。或者,内嵌大数据工具,让档案从“被动查档”变为“主动提档”。
  守住底线,全面保护。技术上留存档案,利用区块链等技术保存,做到档案无法被篡改;隐私信息加密,有权限的人员才能查阅。管理上设置“查看”、“编辑”、“下载”等不同权限,并经常审查“谁查了、查了什么”等情况,及时拦截异常行为。
  还需要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培养档案方面的“多面手”,除了雇佣档案管理人才外,还招收数据分析、信息技术专业等专业人员,对现有的人进行培训,要求现有员工既掌握档案管理,又熟悉业务与信息知识。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档案管理比的已经不是“存了多少”,而是“用了多少”、“赚了多少”。让化“包袱”为“宝贝”不单单只是喊口号,而是要算好账、筑台子、保平安、育人才。谁先把档案好好地用起来,谁就能在数据竞争中早走一步路。
  作者:李东洋(吉林省白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中心)
  结 语
  数字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尤其需要“花钱买东西”。没有用好档案管理,不仅会“浪费档案”,而且极有可能还会因“没有档案管理”“赔了夫人又折兵”;从思维上解放出来,树立以档案为价值、以技术为支撑、以共享为使用、以安全为保障、以人才为保障,变“死资源”成“活资源”、用档案“赚钱”的档案管理思维。档案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继续以“创造价值”为出发点,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更有效的方式服务组织发展,为数字经济建设提供档案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