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推“国民好车”有何考量
2025年10月16日
字数:2140
本报综合报道 京东开始走华为的路子。
10月14日,在“11.11惊喜开放日”上,京东宣布将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大家能够买得起、满足90%以上生活通勤需求”的“国民好车”。
根据规划,该车将于京东“双11”期间正式发布,并在京东进行独家销售。即日起,用户可在京东App上搜索“国民好车”提前预约试驾、参与互动,享受系列超值早鸟权益。
三方分工明确
京东方面表示,三方将通过推动汽车产品从生产到服务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目前,消费者在京东App搜索“国民好车”,可向新车提出建议并提前预约试驾,搜索页面显示,已有近8万人参与互动。
根据规划,该车将在10月底陆续开启内测版、大众版试驾活动,11月9日新车正式发布。
外界普遍认为,这次京东联合宁德时代、广汽推出新车,是“京东造车”的重要一步。对此,京东方面回应称,主要提供用户消费洞察和独家销售,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
据京东方面介绍,新车为三方联合推出,京东并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在分工方面,广汽集团负责整车智能制造,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支持,京东则发挥线上线下全渠道消费与服务优势。
据了解,新车将采用“线上定制+线下快提”的模式,除标准版外,可灵活选购“车衣定制版、车品配装版、养护加持版”等多种套餐,主打“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的消费场景。
官方数据显示,京东汽车如今已覆盖“买、配、养、用、换”的一站式汽车消费,线上渠道可以提供汽车用品、配件等产品,线下则有着近3000家京东养车门店和超4万家合作门店,以及京东汽车改装大店、自营贴膜工厂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京东此次进军“造车”领域,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京东推出新车主要是为大促制造营销点,博得用户关注和流量,其次也能为平台的汽车服务做宣传。”一位资深电商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不少平台紧随国庆假期开启“双11”活动,一方面是衔接假期消费热度,另一方面也能抢占消费者的决策心智,特别是家电、家具等决策时间更长的品类。
在电商行业从业者李航看来,京东核心业务面临增长瓶颈。以3C为代表的高毛利品类增速逐年放缓,用户时长和注意力正在向内容平台迁移。而汽车消费决策路径长、交易客单价高、服务周期长,恰好符合京东用户的消费逻辑与心理预期。
十年布局铺垫
据了解,京东对汽车领域的兴趣并非偶然,而是历经十年布局的结果。
早在2015年6月,京东就联合高瓴、腾讯等投资方,参与蔚来汽车亿元级A轮融资,初步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此后在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领域持续发力,累计出手11次,投资了蘑菇智行(自动驾驶全栈技术)、辉羲智能(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嬴彻科技(自动驾驶研发)等企业。
在业务落地层面,2018年京东上线汽车整车交易平台,正式进军汽车销售领域;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整合全领域资源;2022年8月推出“京东养车”品牌,整合超1500家门店及4万家合作门店,完善服务网络。
2025年,京东的布局进一步延伸:7月发布自研无人轻卡“京东物流VAN”,该车具备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400公里满载续航、L4级自动驾驶能力,搭载比亚迪定制线控底盘与多维度传感器,可实现360度无盲区感知;同期,京东还提交了“Joyrobotaxi”商标注册申请,涵盖运输工具、科学仪器等类目,为未来智能出行布局埋下伏笔。
模式优势与风险并存
在业内人士看来,京东此次“造车”模式与华为高度相似,均避开重资产制造环节,通过核心能力参与整车落地与用户体验,重构产业分工。但两者路径存在明显差异。
华为以“科技赋能”为核心,从智能化切入,凭借鸿蒙座舱、自动驾驶系统(ADS)、车载芯片等技术,与赛力斯、奇瑞、北汽等车企共创产品,通过“鸿蒙智行”体系掌握座舱系统、智驾算法等核心能力,解决“车如何更智能”的上游重塑问题;
京东则走“零售赋能”路线,从消费端反向整合产业链:依托6亿活跃用户数据确定车型定位、价格区间与续航需求,再通过平台与物流体系打通销售、交付和售后,解决“买车如何更简单”的下游创新问题。
两者共性在于“数据驱动”,差异则体现在核心能力——华为侧重技术深度,京东侧重服务广度。这一模式与小米自建工厂、百度聚焦自动驾驶的路径也形成鲜明对比,属于“生态整合”型轻资产运营。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模式的优势是“风险可控”,无需承担重资产投入的压力;但隐患也随之而来:没有制造经验,如何把控产品品控与迭代节奏?缺乏技术积累,怎样应对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升级?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三方在成本分摊、利润分配等方面出现分歧,“生态联盟”可能面临破裂风险。
调查发现,除了京东外,字节、阿里也涉足汽车保养领域。抖音旗下的懂车帝已推出“懂懂养车”,杀入万亿级汽车后市场。阿里旗下拥有天猫养车品牌,截至2024年12月,天猫养车全国门店数量超2500家。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互联网大厂的介入,让汽车市场越发热闹的同时,意味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汽车产业链条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模块化和标准化,这为未来汽车市场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汽车市场的竞争也会变得更加白热化。”
在张毅看来,这场“零售+制造+能源”的跨界实验,能否真正实现“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还需等待市场检验。但无论结果如何,京东与华为等企业的差异化探索,都在持续打破中国汽车产业的边界,推动行业向“以用户为中心”的高效、普惠方向演进,其影响已超越单一企业的商业尝试。
10月14日,在“11.11惊喜开放日”上,京东宣布将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大家能够买得起、满足90%以上生活通勤需求”的“国民好车”。
根据规划,该车将于京东“双11”期间正式发布,并在京东进行独家销售。即日起,用户可在京东App上搜索“国民好车”提前预约试驾、参与互动,享受系列超值早鸟权益。
三方分工明确
京东方面表示,三方将通过推动汽车产品从生产到服务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目前,消费者在京东App搜索“国民好车”,可向新车提出建议并提前预约试驾,搜索页面显示,已有近8万人参与互动。
根据规划,该车将在10月底陆续开启内测版、大众版试驾活动,11月9日新车正式发布。
外界普遍认为,这次京东联合宁德时代、广汽推出新车,是“京东造车”的重要一步。对此,京东方面回应称,主要提供用户消费洞察和独家销售,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
据京东方面介绍,新车为三方联合推出,京东并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在分工方面,广汽集团负责整车智能制造,宁德时代提供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支持,京东则发挥线上线下全渠道消费与服务优势。
据了解,新车将采用“线上定制+线下快提”的模式,除标准版外,可灵活选购“车衣定制版、车品配装版、养护加持版”等多种套餐,主打“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的消费场景。
官方数据显示,京东汽车如今已覆盖“买、配、养、用、换”的一站式汽车消费,线上渠道可以提供汽车用品、配件等产品,线下则有着近3000家京东养车门店和超4万家合作门店,以及京东汽车改装大店、自营贴膜工厂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京东此次进军“造车”领域,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京东推出新车主要是为大促制造营销点,博得用户关注和流量,其次也能为平台的汽车服务做宣传。”一位资深电商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不少平台紧随国庆假期开启“双11”活动,一方面是衔接假期消费热度,另一方面也能抢占消费者的决策心智,特别是家电、家具等决策时间更长的品类。
在电商行业从业者李航看来,京东核心业务面临增长瓶颈。以3C为代表的高毛利品类增速逐年放缓,用户时长和注意力正在向内容平台迁移。而汽车消费决策路径长、交易客单价高、服务周期长,恰好符合京东用户的消费逻辑与心理预期。
十年布局铺垫
据了解,京东对汽车领域的兴趣并非偶然,而是历经十年布局的结果。
早在2015年6月,京东就联合高瓴、腾讯等投资方,参与蔚来汽车亿元级A轮融资,初步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此后在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领域持续发力,累计出手11次,投资了蘑菇智行(自动驾驶全栈技术)、辉羲智能(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嬴彻科技(自动驾驶研发)等企业。
在业务落地层面,2018年京东上线汽车整车交易平台,正式进军汽车销售领域;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整合全领域资源;2022年8月推出“京东养车”品牌,整合超1500家门店及4万家合作门店,完善服务网络。
2025年,京东的布局进一步延伸:7月发布自研无人轻卡“京东物流VAN”,该车具备24立方米超大载货空间、400公里满载续航、L4级自动驾驶能力,搭载比亚迪定制线控底盘与多维度传感器,可实现360度无盲区感知;同期,京东还提交了“Joyrobotaxi”商标注册申请,涵盖运输工具、科学仪器等类目,为未来智能出行布局埋下伏笔。
模式优势与风险并存
在业内人士看来,京东此次“造车”模式与华为高度相似,均避开重资产制造环节,通过核心能力参与整车落地与用户体验,重构产业分工。但两者路径存在明显差异。
华为以“科技赋能”为核心,从智能化切入,凭借鸿蒙座舱、自动驾驶系统(ADS)、车载芯片等技术,与赛力斯、奇瑞、北汽等车企共创产品,通过“鸿蒙智行”体系掌握座舱系统、智驾算法等核心能力,解决“车如何更智能”的上游重塑问题;
京东则走“零售赋能”路线,从消费端反向整合产业链:依托6亿活跃用户数据确定车型定位、价格区间与续航需求,再通过平台与物流体系打通销售、交付和售后,解决“买车如何更简单”的下游创新问题。
两者共性在于“数据驱动”,差异则体现在核心能力——华为侧重技术深度,京东侧重服务广度。这一模式与小米自建工厂、百度聚焦自动驾驶的路径也形成鲜明对比,属于“生态整合”型轻资产运营。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模式的优势是“风险可控”,无需承担重资产投入的压力;但隐患也随之而来:没有制造经验,如何把控产品品控与迭代节奏?缺乏技术积累,怎样应对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升级?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三方在成本分摊、利润分配等方面出现分歧,“生态联盟”可能面临破裂风险。
调查发现,除了京东外,字节、阿里也涉足汽车保养领域。抖音旗下的懂车帝已推出“懂懂养车”,杀入万亿级汽车后市场。阿里旗下拥有天猫养车品牌,截至2024年12月,天猫养车全国门店数量超2500家。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互联网大厂的介入,让汽车市场越发热闹的同时,意味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汽车产业链条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模块化和标准化,这为未来汽车市场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汽车市场的竞争也会变得更加白热化。”
在张毅看来,这场“零售+制造+能源”的跨界实验,能否真正实现“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还需等待市场检验。但无论结果如何,京东与华为等企业的差异化探索,都在持续打破中国汽车产业的边界,推动行业向“以用户为中心”的高效、普惠方向演进,其影响已超越单一企业的商业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