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按下“加速键”

2025年10月16日 字数:2775
  四季度以来,已有近10家银行发布了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包含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涉及贷款资金集中在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等类别。
  本报综合报道 进入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按下“加速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官网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量显著增加,多家银行密集启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其中渤海银行、广州农商行先后推出超百亿元资产包,成为行业年底冲刺“减负”的缩影。
  业内人士指出,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集中处置不良资产,已成为银行业优化资本结构、降低风险指标的常规操作,而当前处置市场正朝着渠道多元、主体丰富的纵深方向发展。
  超百亿资产包集中上架
  四季度伊始,两家港股上市银行率先展开“百亿级”不良资产处置行动,一次性出清长期占用资本的资产,释放发展空间。
  10月10日,渤海银行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公开挂牌转让一批债权资产,涉及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罚息约93.34亿元,叠加代垫司法费用1.26亿元,债权总额合计近700亿元。从定价来看,此次转让初步最低代价总额不低于488.83亿元,相当于债权总额的约七折;若对比该资产包经减值准备后的账面净值483.10亿元,溢价幅度有限,但“快速出清”导向明显。
  从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批债权涉及的174户中,有52户账龄在五年及以上,属于长期占用资本、流动性极差的资产。渤海银行在公告中明确,此次转让可一次性出清多年历史积存的高资本占用、低流动性资产,预期将大幅改善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同时节省风险资产占用、提高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利用率,进而增强盈利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仅一天前,广州农商行也披露了“减负”计划。10月9日,该行公告称董事会已批准一项“潜在非常重大出售事项”,拟转让合计约189.28亿元的信贷资产包。截至今年6月末,该资产包本金规模为149.78亿元、利息38.97亿元,另含代垫司法费用0.51亿元与违约金0.02亿元。
  财务数据显示,该批资产在2023年、2024年分别产生税前净亏损5.09亿元、10.6亿元,税后净亏损3.81亿元、7.95亿元,对业绩形成明显拖累。广州农商行表示,此次出售募集的资金将用于一般性运营,资产转让后有望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计提额,进一步提升效益水平。
  “两家银行的处置动作,本质是剥离长期‘包袱’。”金融行业资深从业者、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指出,此类债权资产不仅占用大量资本、流动性差,还持续拖累业绩,通过转让实现出清,既能直接降低不良贷款率、改善资产结构,也能释放更多资本空间,为后续业务拓展和战略布局提供支持。
  行业不良资产加速出清
  两家银行的大额不良资产处置并非个例。四季度以来,已有近10家银行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涵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多个类型,涉及资金多集中在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等领域,其中超亿元规模的资产包不在少数。
  10月9日,邮储银行山东分行发布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公告,该资产包未偿本息合计约2.38亿元,包含未偿本金2.07亿元、利息3062.9万元,涉及1577户借款人;竞价起始价为2100万元,加价幅度为5万元。
  10月11日,交通银行青岛分行也公告转让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合计约 1.12 亿元,其中未偿本金9517.64万元、利息1648.6万元,涉及2177户借款人。值得注意的是,该批资产均属于五级分类中的“损失”类,竞价起始价为957万元,加价幅度为1万元。
  “每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银行业加快不良资产转让已成为行业惯例。”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操作既能应对短期风险指标压力,也能为中长期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是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
  针对当前市场上“百亿资产包一次性出售”与“分批次挂牌转让”两种主要处置方式,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分析指出,二者各有优劣:一次性转让大额资产包效率更高,能实现集中出清、减少后续管理成本,但对买方资金实力要求极高;小额多笔转让则灵活性更强,便于匹配不同类型的处置机构,提升资产定价精准度和回收率,不过操作流程更复杂、交易成本更高,对银行内部资产分类与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进一步补充,不良资产处置过程本身较为复杂,转让方式需结合银行自身情况确定。从行业实践来看,银行通常会综合运用自行催收、协议处置、债务重组、批量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且所有处置环节中的拍卖、转让、定价均已实现市场化运作。
  转让业务向纵深发展
  尽管四季度处置节奏加快,但业内普遍认为,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仍不容忽视。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当前压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零售不良率上升、区域分化加剧、风险积压严重。其中,个人消费贷、信用卡透支类不良资产问题尤为突出,这类资产逾期天数普遍超过两年,处置难度大、成本高,已成为风险防控的核心“痛点”。
  国信证券9月2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也印证了这一判断。报告显示,目前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生成率虽边际稳定,近几年维持在0.7%左右,较2015年峰值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资产质量压力未完全消除;尤其近期零售领域风险持续暴露,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及个人经营性贷款等各类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需重点警惕风险传导。
  从市场环境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当前不良资产转让市场还面临三重挑战:一是资产回收率偏低,部分资产因抵押不足、债务人偿债能力弱,处置收益不及预期;二是处置成本高,包括司法流程、估值、尽调等环节的时间与资金成本;三是市场参与者对风险资产估值分歧大,导致交易周期延长。而突破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推动处置渠道多元化、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处置全链条效率。
  尽管挑战不少,但业内对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的长期发展仍持乐观态度,普遍认为业务将持续向纵深发展。娄飞鹏建议,推动业务深化需聚焦两大重点:一是加强不良资产精细化分类管理,通过更精准的资产画像,匹配差异化处置方案,提升处置针对性与效率;二是优化处置流程、引入专业机构,借助AMC、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专业能力,加快资产出清速度,降低银行自行处置的成本。
  田利辉则提出了更具体的推进路径,他认为推动不良资产转让业务纵深发展,还需在三大领域发力:一是强化金融科技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资产估值、风险定价的精准度;二是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规模,拓宽处置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三是加快数字化标准建设,统一资产信息披露、估值模型等标准,减少市场分歧。
  从参与主体看,田利辉强调需构建“四方协同”生态:监管部门完善政策框架,明确处置边界与支持措施;银行主动加强资产全周期管理,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防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发挥专业优势,提升资产盘活能力;科技企业提供技术赋能,优化处置流程。四方协同发力,最终构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为银行业资产质量稳定提供长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