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爱好”到“大众生活”
户外经济如何才能走远
2025年10月16日
字数:1993
户外经济的魅力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3万亿元的市场蓝图徐徐展开,唯有坚守“生态红线”、筑牢“标准防线”、激活“创新主线”,才能让这场山野间的经济热潮,真正走得稳、走得远。
本报综合报道 徒步鞋碾过积叶的脆响在山林间回荡,露营帐篷的灯火点亮旷野的夜空,骑行队伍的身影掠过滨海公路……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美团平台“户外徒步”搜索量同比暴涨253%,“户外漂流”搜索量同比增长121%,这场从“小众爱好”蔓延至“大众生活”的户外热潮,正催生着一个规模逼近3万亿元的新市场。
然而,距北京城区约130公里的北灵山,高山草甸因滥采野韭菜而变得稀疏;海南东寨港滩涂,海草被赶海者成片踩踏,也为这股热潮敲响了警钟,户外经济如何在“燃起来”的同时“走得远”,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产业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三年前入坑徒步,光装备就花了近3万元。”重庆户外爱好者吴雪婷的账单,折射出户外消费的爆发力。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达2亿,总额突破3000亿元,增幅近40%。
从苏州五峰山的徒步集结到青岛崂山区的帐篷营地,从西藏巴松措的徒步路线到内蒙古多伦湖的桨板运动,户外场景的不断丰富推动产业边界持续扩张。
装备市场的爆发最为直观。唯品会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溯溪鞋销量增长56%,冲浪潜水设备销量增长47%,滑雪服类销量增长34%。
品牌竞争日益白热化:伯希和以5.2%的市场份额跻身国产高性能户外服饰前三,启动港股IPO;李宁打造“行天地 探河山”沉浸式展,推动户外用品“生活化”;大疆Pocket3累计销量突破千万台,影石创新推出全球首款8K全景无人机,智能装备成为新风口。
更深远的是对区域经济的激活。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西藏阿里巴嘎镇因徒步热迎来“酒店爆满”,牧民普布的向导服务日均收入400元;截至2024年底,全国17.18万条健身步道、2055个露营地,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到2025年末,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生态红线与行业乱象制约发展
“刚清理完这片垃圾,下周再来又是一地狼藉。”深圳“东西涌穿越线”的志愿者无奈表示。这并非个例:距北京市中心一百多公里的北灵山的高山草甸因滥采野韭菜而变得稀疏,海南东寨港的滩涂海草被赶海者成片踩踏,陕西秦岭“鳌太线”的非法穿越导致原生植被退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魏国学指出:“脆弱生态系统一旦破坏,恢复可能需要上百年。”
安全隐患与行业乱象同样突出。内蒙古青山国家地质公园因游客擅闯未开放区域,被迫发布禁令;“鳌太线”虽明令禁止,仍有驴友频频遇险。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上大量“野线徒步”组织者无经营资质,所谓“资深向导”缺乏专业认证,埋下多重风险。
标准缺失成为发展瓶颈。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丁瑶认为,目前在户外装备质量、营地建设、服务规范等领域尚无统一标准,既导致消费者维权难,也制约产业升级。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户外装备投诉量同比增长28%,主要集中在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宣传等方面。
多方协同破局
9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户外运动产业”,要求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这与《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形成政策合力,核心是“生态优先”。
调查发现,地方实践已见成效。深圳在“东西涌穿越线”部署无人机24小时巡查,智能系统实现环境问题快速响应;重庆将登山步道设为生态教育场所,通过解说牌引导文明出行;北京、青海等地开展“净山净滩”活动,今年已清理户外垃圾超200吨。魏国学强调:“必须严守生态红线,让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相适配。”
户外品牌正在成为环保理念的践行者。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伯希和联合阿里文旅局举办“冈仁波齐52环保徒步”,百余名参与者全程“无痕户外”;李宁户外以“东方叙事+科技”为内核,推动装备轻量化、可回收。技术创新更成为关键抓手,有机构预测,2025年30%的户外装备将搭载AI助手,环保材料渗透率将从2023年的5%升至30%。
产业融合开辟新路径。携程《2024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亲子客群暑期整体订单占比达35%,研学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75%;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西藏阿里地区巴嘎镇牧民推出的牦牛租赁、向导服务,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双赢。
山东大学李铁岗教授建议:“通过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融合,让户外经济成为共同富裕的纽带。”
公众参与,做自然的守护者。“现在出发前必须带垃圾袋,这是户外人的基本素养。”参加过环保徒步的欧阳女士说。这种理念转变正在蔓延,小红书“无痕户外”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
从海坨山的云海日出到冈仁波齐的朝圣之路,户外经济的魅力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3万亿元的市场蓝图徐徐展开,唯有坚守“生态红线”、筑牢“标准防线”、激活“创新主线”,才能让这场山野间的经济热潮,真正走得稳、走得远。正如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黄金所言:“户外经济的终极价值,是让每个人在亲近自然中懂得守护自然。”
本报综合报道 徒步鞋碾过积叶的脆响在山林间回荡,露营帐篷的灯火点亮旷野的夜空,骑行队伍的身影掠过滨海公路……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美团平台“户外徒步”搜索量同比暴涨253%,“户外漂流”搜索量同比增长121%,这场从“小众爱好”蔓延至“大众生活”的户外热潮,正催生着一个规模逼近3万亿元的新市场。
然而,距北京城区约130公里的北灵山,高山草甸因滥采野韭菜而变得稀疏;海南东寨港滩涂,海草被赶海者成片踩踏,也为这股热潮敲响了警钟,户外经济如何在“燃起来”的同时“走得远”,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产业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三年前入坑徒步,光装备就花了近3万元。”重庆户外爱好者吴雪婷的账单,折射出户外消费的爆发力。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达2亿,总额突破3000亿元,增幅近40%。
从苏州五峰山的徒步集结到青岛崂山区的帐篷营地,从西藏巴松措的徒步路线到内蒙古多伦湖的桨板运动,户外场景的不断丰富推动产业边界持续扩张。
装备市场的爆发最为直观。唯品会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溯溪鞋销量增长56%,冲浪潜水设备销量增长47%,滑雪服类销量增长34%。
品牌竞争日益白热化:伯希和以5.2%的市场份额跻身国产高性能户外服饰前三,启动港股IPO;李宁打造“行天地 探河山”沉浸式展,推动户外用品“生活化”;大疆Pocket3累计销量突破千万台,影石创新推出全球首款8K全景无人机,智能装备成为新风口。
更深远的是对区域经济的激活。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西藏阿里巴嘎镇因徒步热迎来“酒店爆满”,牧民普布的向导服务日均收入400元;截至2024年底,全国17.18万条健身步道、2055个露营地,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到2025年末,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生态红线与行业乱象制约发展
“刚清理完这片垃圾,下周再来又是一地狼藉。”深圳“东西涌穿越线”的志愿者无奈表示。这并非个例:距北京市中心一百多公里的北灵山的高山草甸因滥采野韭菜而变得稀疏,海南东寨港的滩涂海草被赶海者成片踩踏,陕西秦岭“鳌太线”的非法穿越导致原生植被退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魏国学指出:“脆弱生态系统一旦破坏,恢复可能需要上百年。”
安全隐患与行业乱象同样突出。内蒙古青山国家地质公园因游客擅闯未开放区域,被迫发布禁令;“鳌太线”虽明令禁止,仍有驴友频频遇险。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上大量“野线徒步”组织者无经营资质,所谓“资深向导”缺乏专业认证,埋下多重风险。
标准缺失成为发展瓶颈。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丁瑶认为,目前在户外装备质量、营地建设、服务规范等领域尚无统一标准,既导致消费者维权难,也制约产业升级。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户外装备投诉量同比增长28%,主要集中在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宣传等方面。
多方协同破局
9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户外运动产业”,要求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这与《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形成政策合力,核心是“生态优先”。
调查发现,地方实践已见成效。深圳在“东西涌穿越线”部署无人机24小时巡查,智能系统实现环境问题快速响应;重庆将登山步道设为生态教育场所,通过解说牌引导文明出行;北京、青海等地开展“净山净滩”活动,今年已清理户外垃圾超200吨。魏国学强调:“必须严守生态红线,让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相适配。”
户外品牌正在成为环保理念的践行者。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伯希和联合阿里文旅局举办“冈仁波齐52环保徒步”,百余名参与者全程“无痕户外”;李宁户外以“东方叙事+科技”为内核,推动装备轻量化、可回收。技术创新更成为关键抓手,有机构预测,2025年30%的户外装备将搭载AI助手,环保材料渗透率将从2023年的5%升至30%。
产业融合开辟新路径。携程《2024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亲子客群暑期整体订单占比达35%,研学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75%;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西藏阿里地区巴嘎镇牧民推出的牦牛租赁、向导服务,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双赢。
山东大学李铁岗教授建议:“通过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融合,让户外经济成为共同富裕的纽带。”
公众参与,做自然的守护者。“现在出发前必须带垃圾袋,这是户外人的基本素养。”参加过环保徒步的欧阳女士说。这种理念转变正在蔓延,小红书“无痕户外”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
从海坨山的云海日出到冈仁波齐的朝圣之路,户外经济的魅力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3万亿元的市场蓝图徐徐展开,唯有坚守“生态红线”、筑牢“标准防线”、激活“创新主线”,才能让这场山野间的经济热潮,真正走得稳、走得远。正如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黄金所言:“户外经济的终极价值,是让每个人在亲近自然中懂得守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