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创纪录
2025年10月17日
字数:2331
本报综合报道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3日,今年以来向港交所递交IPO招股材料的内地公司达269家,创下历史新高。其中,A股公司递表数量超过过去10年总和,政策支持、市场回暖与企业国际化需求形成“三方共振”,推动赴港上市热潮。
年度递表数量破纪录
2025年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情空前,不仅年度递表总数刷新历史纪录,月度数据也呈现显著高峰。
从历史数据看,2015年至2024年,各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的公司数量分别是:50家、9家、172家、169家、149家、97家、130家、75家、68家、83家。
分月份看,2025年6月是今年以来递表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65家。其次是9月份,达到60家。1月至10月各月递表港交所的公司数量分别为27家、13家、5家、30家、31家、65家、8家、26家、60家和4家。
10月以来,坦博尔、诚益生物、阳光电源、岚图汽车4家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引发市场关注。
从行业分布看,2025年以来递表的公司中,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工业、可选消费、材料、日常消费占比较高。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108家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达到40.15%;49家医疗保健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达到18.22%;37家工业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达到13.75%;35家可选消费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达到13.01%。此外,材料类和日常消费类各有15家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均达到5.58%。
在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律师汪翊看来,赴港上市不仅是一次融资渠道的拓展,更是一次公司治理水平和国际化运营能力的全面升级。
A股公司递表数量激增香港资本市场凭借国际化融资平台优势,成为境内企业和A股上市公司拓展融资渠道的重要选择,汽车、科技等领域企业尤为踊跃。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1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实现“A+H”模式。其中,8家公司是年内递表的A股公司。数量上仅次于2015年的15家、1997年的13家。
从A股上市公司递表情况看,2025年以来,83家A股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一数字已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2015年至2024年,各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是:8家、3家、0家、8家、3家、5家、5家、1家、3家和4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政策利好推动A股企业加快赴港上市步伐。继为百亿港元市值以上的A股公司开设快速审核通道后,今年8月份,香港联交所进一步放宽了对“A+H”股公司的公众持股限制,满足“30亿港元预期市值”或“10%公众持股量”其中一项即可,由原规则的双重要求改为二选一。
罗兵咸永道香港资本市场服务主管合伙人黄金钱表示:“监管机构针对上市条例进行多项修订,提供更有利于不同企业上市的举措,优化审批流程,提升上市透明度与效率,吸引更多企业赴港。近期新股表现亮丽,进一步提升了投资者信心;整体资金流动性改善、估值水平回升,吸引更多企业通过香港资本市场上市集资。”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2025年出现“赴港上市潮”是政策、市场与企业需求三方共振的结果,短期看热度仍有延续基础,但中长期节奏会随估值、流动性与监管环境变化而波动。在政策鼓励、制度便利化与全球化需求三重驱动下,本轮赴港上市潮“既有基本面也有情绪面”,2025全年及2026上半年预计维持高节奏。但伴随估值修复到位、美元利率走向不确定以及A股融资环境可能的再平衡,预计2026年下半年港股递表数量或有所回落。对企业而言,能否抓住当前窗口,充分利用港股市场所提供的融资、国际化与估值重估等机遇,将成为未来两年资本市场竞争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赴港上市热潮推动下,中资券商正通过“新设子公司和存量增资”双线布局香港市场,强化服务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中资券商对香港子公司的增资总额已超过50亿港元,叠加新设公司的资本金投入,行业在港资本布局力度创近三年新高。从布局策略看,头部券商聚焦全牌照服务,完善业务链条;中小券商则侧重细分领域,弥补业务短板。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看来,中资券商完善香港牌照体系,既能拓宽服务边界,又能构建“保荐承销+并购+发债”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跨境金融解决方案,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合规成“必答题”
港交所上市规则优化虽降低了准入门槛,但“A+H”双重上市需企业同时满足两地监管要求,合规挑战显著增加。
今年2月,快递柜龙头丰巢因未满足港交所合规要求,上市进程暂停,这一事件也凸显了合规的重要性。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倩思指出,赴港上市企业需严守多维度合规标准:信息披露需遵循“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原则,这是上市的“生命线”;财务层面,主板企业需通过盈利、市值或现金流测试中的一项,其中盈利测试要求近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8000万港元;公司治理方面,独董任期不得超过9年,提名委员会需包含不同性别成员,且需强制披露高管性别比例,这些要求均与A股存在差异。
对于A股企业来说,汪翊认为,A股公司赴港上市需实现“双达标”:境内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完成合规申报;香港则需对标联交所上市规则,“任何一方疏漏都可能导致上市停滞”。
陈倩思进一步提示,A股企业需重点关注两地信息披露时限、审批流程的协调,提前测算合规成本,建立适配港股投资者的沟通机制,同时清理股权代持、税务瑕疵等历史遗留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的赴港上市潮,既是企业把握国际化机遇、拓展融资空间的主动选择,也是香港资本市场优化规则、提升吸引力的直接体现。当前,政策红利与市场信心仍为热潮提供支撑,但企业需正视合规挑战,券商需平衡业务扩张与风险防控。未来,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赴港上市节奏或有调整,但香港作为中资企业“出海”重要平台的地位,及资本市场双向联通的价值,将持续凸显。
年度递表数量破纪录
2025年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情空前,不仅年度递表总数刷新历史纪录,月度数据也呈现显著高峰。
从历史数据看,2015年至2024年,各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的公司数量分别是:50家、9家、172家、169家、149家、97家、130家、75家、68家、83家。
分月份看,2025年6月是今年以来递表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65家。其次是9月份,达到60家。1月至10月各月递表港交所的公司数量分别为27家、13家、5家、30家、31家、65家、8家、26家、60家和4家。
10月以来,坦博尔、诚益生物、阳光电源、岚图汽车4家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引发市场关注。
从行业分布看,2025年以来递表的公司中,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工业、可选消费、材料、日常消费占比较高。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108家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达到40.15%;49家医疗保健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达到18.22%;37家工业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达到13.75%;35家可选消费类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达到13.01%。此外,材料类和日常消费类各有15家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占比均达到5.58%。
在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律师汪翊看来,赴港上市不仅是一次融资渠道的拓展,更是一次公司治理水平和国际化运营能力的全面升级。
A股公司递表数量激增香港资本市场凭借国际化融资平台优势,成为境内企业和A股上市公司拓展融资渠道的重要选择,汽车、科技等领域企业尤为踊跃。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1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实现“A+H”模式。其中,8家公司是年内递表的A股公司。数量上仅次于2015年的15家、1997年的13家。
从A股上市公司递表情况看,2025年以来,83家A股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一数字已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2015年至2024年,各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是:8家、3家、0家、8家、3家、5家、5家、1家、3家和4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政策利好推动A股企业加快赴港上市步伐。继为百亿港元市值以上的A股公司开设快速审核通道后,今年8月份,香港联交所进一步放宽了对“A+H”股公司的公众持股限制,满足“30亿港元预期市值”或“10%公众持股量”其中一项即可,由原规则的双重要求改为二选一。
罗兵咸永道香港资本市场服务主管合伙人黄金钱表示:“监管机构针对上市条例进行多项修订,提供更有利于不同企业上市的举措,优化审批流程,提升上市透明度与效率,吸引更多企业赴港。近期新股表现亮丽,进一步提升了投资者信心;整体资金流动性改善、估值水平回升,吸引更多企业通过香港资本市场上市集资。”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2025年出现“赴港上市潮”是政策、市场与企业需求三方共振的结果,短期看热度仍有延续基础,但中长期节奏会随估值、流动性与监管环境变化而波动。在政策鼓励、制度便利化与全球化需求三重驱动下,本轮赴港上市潮“既有基本面也有情绪面”,2025全年及2026上半年预计维持高节奏。但伴随估值修复到位、美元利率走向不确定以及A股融资环境可能的再平衡,预计2026年下半年港股递表数量或有所回落。对企业而言,能否抓住当前窗口,充分利用港股市场所提供的融资、国际化与估值重估等机遇,将成为未来两年资本市场竞争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赴港上市热潮推动下,中资券商正通过“新设子公司和存量增资”双线布局香港市场,强化服务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中资券商对香港子公司的增资总额已超过50亿港元,叠加新设公司的资本金投入,行业在港资本布局力度创近三年新高。从布局策略看,头部券商聚焦全牌照服务,完善业务链条;中小券商则侧重细分领域,弥补业务短板。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看来,中资券商完善香港牌照体系,既能拓宽服务边界,又能构建“保荐承销+并购+发债”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跨境金融解决方案,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合规成“必答题”
港交所上市规则优化虽降低了准入门槛,但“A+H”双重上市需企业同时满足两地监管要求,合规挑战显著增加。
今年2月,快递柜龙头丰巢因未满足港交所合规要求,上市进程暂停,这一事件也凸显了合规的重要性。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倩思指出,赴港上市企业需严守多维度合规标准:信息披露需遵循“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原则,这是上市的“生命线”;财务层面,主板企业需通过盈利、市值或现金流测试中的一项,其中盈利测试要求近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8000万港元;公司治理方面,独董任期不得超过9年,提名委员会需包含不同性别成员,且需强制披露高管性别比例,这些要求均与A股存在差异。
对于A股企业来说,汪翊认为,A股公司赴港上市需实现“双达标”:境内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完成合规申报;香港则需对标联交所上市规则,“任何一方疏漏都可能导致上市停滞”。
陈倩思进一步提示,A股企业需重点关注两地信息披露时限、审批流程的协调,提前测算合规成本,建立适配港股投资者的沟通机制,同时清理股权代持、税务瑕疵等历史遗留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的赴港上市潮,既是企业把握国际化机遇、拓展融资空间的主动选择,也是香港资本市场优化规则、提升吸引力的直接体现。当前,政策红利与市场信心仍为热潮提供支撑,但企业需正视合规挑战,券商需平衡业务扩张与风险防控。未来,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赴港上市节奏或有调整,但香港作为中资企业“出海”重要平台的地位,及资本市场双向联通的价值,将持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