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之“绵”
□白来勤
2025年10月17日
字数:2987
我深深地感悟到:绵山之美,不在其柔,而在其刚;不在其静,而在其动;不在其形,而在其神。
绵山位于三晋大地的腹地、太岳山北麓,以奇崛秀美兼具的姿态横亘于介休、灵石与沁源三县之间。她虽不似五岳那般声名赫赫,却以“绵亘百里”的雄浑之势,将自然之秀与人文之魅紧紧织就。
绵山之景,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光雕琢而成的杰作。
步入山中,便觉尘嚣顿远,迎面而来的是满目苍翠与沁人肺腑的清新。原始森林、次生原始林,春夏季节如云雾、如海洋,或鹅黄、或淡绿,或翠绿、或墨绿,覆盖群山,古木参天,藤蔓缠绕,林间鸟鸣婉转,听得野花绽开笑颜,乐得溪水欢快歌唱,交汇合奏出一首永不停歇的自然交响曲。称其为“天然氧吧”实在不为过誉,因为在这里每每做一次呼吸,清新的空气都在洗涤你的肺腑,满目生机都在唤醒你没有完全激活的生命力。
行至绵山精华风光所在的水涛沟,你会由衷地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泉飞瀑涌,溪流交错,大小瀑布多达百余处,如银练垂落,似珠飞玉溅。气势磅礴的五龙瀑,由自高崖奔涌而下的五股清泉组成,如五条白龙腾跃于山谷之间,水声轰鸣,震撼人心。溪水清澈见底,如一条蜿蜒的碧带,缠绕于山石之间。沿溪而行,怪石嶙峋,或如虎踞龙盘,或如仙人思考,或似刀劈,皆有名称,如“五虎山”“刀劈石”,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一个远古的传说。溪中石像惟妙惟肖,牧童骑牛,悠然自得;或如怪兽扮鬼脸,张牙舞爪。仿佛时光在此凝固,仿佛造化让顽石在这里有了灵性、有了生命、有了思想。
而水帘洞,则是绵山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奇观。洞口被一道巨大的瀑布所遮掩,宛如天然门帘,需攀岩而上,穿水而入。洞内宽广可容百人,虽无钟乳奇观,却因“水帘”之险与幽,平添了几分神秘。传说中,这里是介子推隐居之地,泉水清冽,可疗痼疾,仿佛天地也为这位忠贞之士留下了一方净土。
栖贤谷则以险峻著称。峭壁如削,栈道悬空,铁板木板间隔而设,仅容一人通行,旁有铁链可攀。行于其上,头顶飞瀑倾泻,脚下激流奔涌,时而穿行于岩缝,时而凌空于深涧,惊险刺激,令人屏息。然而,正是这份险,锤炼了人的意志,也映照出绵山山水的另一重气质——不是温婉的柔美,而是刚毅中的壮美。
绵山的山不是软绵绵的山,而是“连绵不绝”的山,延绵不绝的坚挺。崖壁如刀劈斧凿,直插云霄,历经风雨侵蚀而不倒,如沉默的守护者,静观千年变迁。那些建于悬崖之上的寺庙——云峰寺、大罗宫,依山而筑,凌空飞架,仿佛从山体中生长而出。大罗宫高百余米,层楼叠阁,青墙金瓦,雕梁画栋,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宫。它们的存在,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人类精神与自然力量对话的见证。
考诸典籍,方知绵山之名,源于其山势“绵亘不绝”,而其魂,却系于一位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公元前7世纪,晋国公子重耳流亡19年,介子推随行不离,割股奉君,助其复国,是为晋文公。然功成之后,晋文公封赏经常游走其周围争功邀宠的群臣,却独忘了割肉让他续命的介子推。介子推不争不显、不露不怨,携母隐入绵山的怀抱。后晋文公幡然悔悟,亲赴绵山相请,然介子推坚辞不出。为逼其下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一面以待其出。谁知介子推抱母坚守不出,终被焚于山中。后人为纪念他,将绵山又称“介山”,并在山中建祠立庙,世代祭祀。
这一段历史,亦如山间清泉,流淌不息。它不仅是一个地方的记忆,更被升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孝、洁、贞”的象征。每年清明节,人们禁火寒食,相传便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起的习俗。绵山因此不再仅仅是一座山,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节日的发源地,一种难忘的情愫和记忆,一座令人仰视的精神文化丰碑。那被焚的山林虽早已重生,但那份坚贞不屈的气节,却如山石般永恒屹立,如溪水般不舍昼夜地吟唱。
绵山的历史,当然不止于介子推。自秦汉以来,这里便是佛道共存的圣地。云峰寺中,香烟缭绕,钟声悠扬;大罗宫内,神像庄严,壁画精美。千百年来,僧道在此修行,文人墨客在此题咏,留下无数诗文碑刻。唐玄宗曾巡幸绵山,题“洁惠”二字以颂介子推之德;历代高僧大德在此讲经说法,使绵山成为北方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包容的气度、执着的求索,相得益彰,风流迭现。
抗战时期,绵山又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屏障。八路军曾在此建立秘密交通线,利用复杂的地形开展游击战。那些藏于山洞中的指挥部,那些刻在石壁上的标语,那些战士们踏过的崎岖小道,都成为民族不屈精神的见证。绵山的崖壁,不仅承载过介子推的忠贞,也铭刻着民族危亡时的勇猛。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仿佛都在低语:山可崩,石可裂,但精神坚不可摧。
“绵”字常被误解为柔软,但在绵山,它恰恰诠释了另一种力量——延绵不绝的坚韧。这里的山,是坚挺的。那千仞绝壁,历经风霜雨雪,始终巍然屹立;那古树盘根,深扎于石缝之间,向死而生,展现出生命的顽强。
这里的水,是坚韧的。溪流从高崖跃下,化作瀑布,撞击岩石,粉身碎骨,却依旧奔流不息,终汇成河。正如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坚守信念的人们,纵使遭遇磨难,依然前赴后继,精神不灭。
而介子推,正是这种精神的化身。他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富贵所诱,宁可焚身于山火,也不愿背弃内心的洁净与尊严。他的选择,不是懦弱地逃避,而是忠贞地坚守。他用生命诠释了“士志于道”的信念,成为后世士人精神的灯塔。他的精神,如绵山的山脊,绵延不绝,屹立于天地之间。
走进绵山,感悟她的神奇,聆听她的心跳,我一下子觉得一个“绵”字,既道出了其山势的连绵起伏,更暗含了时间与精神的延绵不绝。这里的“绵”,不是柔弱的缠绕,而是坚挺、坚定、坚韧、坚强地延伸——是山脊的延绵,是涧水的延绵,是草木的延绵,是历史的延绵,更是精神的延绵。它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贯穿古今,串联起自然的壮美、人文的厚重与灵魂的挺立。
抗战时期的英雄们,同样继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在绵山的密林中穿行,在悬崖间设伏,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坚定,如山间栈道,虽经风雨侵蚀,依然连接着希望与未来。
今日的绵山,已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精神的课堂。当旅人游走于栖贤谷的悬梯之上,手握铁链,脚踏险阶,心中所感,不仅是惊险,更是一种对自我意志的挑战。那每一步的攀登,都是对坚韧的体悟;每一次的回望,都是对来路的敬畏。
绵山的“绵”,是时间的延展,是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一时的张扬,而在于持久的坚守;不在于外在的柔顺,而在于内心的刚毅。就像那水帘洞的瀑布,日复一日冲刷着岩石,终将刻下深深的印记;就像沟壑里的流水走势,虽然蜿蜒迂回像太极图般圆润,但却以它的毅力与信念切割得河岸岩石棱角分明,壁立千仞;就像那悬崖上的古松,年复一年地迎向风雨,终将长成参天之姿;就像中国的古钱、做人的境界——外圆内方、不卑不亢。
那天,我的思绪在绵山徜徉。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绵山的峰峦之上,金光与绿意交织,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山风拂面,带着草木的清香与历史的回响。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听见介子推的沉默,听见抗战将士的脚步,听见千年钟声在山谷间回荡。
我深深地感悟到:绵山之美,不在其柔,而在其刚;不在其静,而在其动;不在其形,而在其神。她的“绵”,是山水的连绵,是历史的绵延,更是精神的绵延不绝。它以坚挺的崖壁对抗时间的侵蚀,以坚贞的传说守护文化的根脉,以坚定的信念照亮后人的心灵。
这,便是绵山之“绵”——一种不绵柔的大气精神,一种挺立于天地之间的中国气魄——坚贞如石,挺立如峰,坚韧如水,炽烈如魂,永远绵延,永不断绝。
绵山位于三晋大地的腹地、太岳山北麓,以奇崛秀美兼具的姿态横亘于介休、灵石与沁源三县之间。她虽不似五岳那般声名赫赫,却以“绵亘百里”的雄浑之势,将自然之秀与人文之魅紧紧织就。
绵山之景,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光雕琢而成的杰作。
步入山中,便觉尘嚣顿远,迎面而来的是满目苍翠与沁人肺腑的清新。原始森林、次生原始林,春夏季节如云雾、如海洋,或鹅黄、或淡绿,或翠绿、或墨绿,覆盖群山,古木参天,藤蔓缠绕,林间鸟鸣婉转,听得野花绽开笑颜,乐得溪水欢快歌唱,交汇合奏出一首永不停歇的自然交响曲。称其为“天然氧吧”实在不为过誉,因为在这里每每做一次呼吸,清新的空气都在洗涤你的肺腑,满目生机都在唤醒你没有完全激活的生命力。
行至绵山精华风光所在的水涛沟,你会由衷地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泉飞瀑涌,溪流交错,大小瀑布多达百余处,如银练垂落,似珠飞玉溅。气势磅礴的五龙瀑,由自高崖奔涌而下的五股清泉组成,如五条白龙腾跃于山谷之间,水声轰鸣,震撼人心。溪水清澈见底,如一条蜿蜒的碧带,缠绕于山石之间。沿溪而行,怪石嶙峋,或如虎踞龙盘,或如仙人思考,或似刀劈,皆有名称,如“五虎山”“刀劈石”,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一个远古的传说。溪中石像惟妙惟肖,牧童骑牛,悠然自得;或如怪兽扮鬼脸,张牙舞爪。仿佛时光在此凝固,仿佛造化让顽石在这里有了灵性、有了生命、有了思想。
而水帘洞,则是绵山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奇观。洞口被一道巨大的瀑布所遮掩,宛如天然门帘,需攀岩而上,穿水而入。洞内宽广可容百人,虽无钟乳奇观,却因“水帘”之险与幽,平添了几分神秘。传说中,这里是介子推隐居之地,泉水清冽,可疗痼疾,仿佛天地也为这位忠贞之士留下了一方净土。
栖贤谷则以险峻著称。峭壁如削,栈道悬空,铁板木板间隔而设,仅容一人通行,旁有铁链可攀。行于其上,头顶飞瀑倾泻,脚下激流奔涌,时而穿行于岩缝,时而凌空于深涧,惊险刺激,令人屏息。然而,正是这份险,锤炼了人的意志,也映照出绵山山水的另一重气质——不是温婉的柔美,而是刚毅中的壮美。
绵山的山不是软绵绵的山,而是“连绵不绝”的山,延绵不绝的坚挺。崖壁如刀劈斧凿,直插云霄,历经风雨侵蚀而不倒,如沉默的守护者,静观千年变迁。那些建于悬崖之上的寺庙——云峰寺、大罗宫,依山而筑,凌空飞架,仿佛从山体中生长而出。大罗宫高百余米,层楼叠阁,青墙金瓦,雕梁画栋,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宫。它们的存在,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人类精神与自然力量对话的见证。
考诸典籍,方知绵山之名,源于其山势“绵亘不绝”,而其魂,却系于一位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公元前7世纪,晋国公子重耳流亡19年,介子推随行不离,割股奉君,助其复国,是为晋文公。然功成之后,晋文公封赏经常游走其周围争功邀宠的群臣,却独忘了割肉让他续命的介子推。介子推不争不显、不露不怨,携母隐入绵山的怀抱。后晋文公幡然悔悟,亲赴绵山相请,然介子推坚辞不出。为逼其下山,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一面以待其出。谁知介子推抱母坚守不出,终被焚于山中。后人为纪念他,将绵山又称“介山”,并在山中建祠立庙,世代祭祀。
这一段历史,亦如山间清泉,流淌不息。它不仅是一个地方的记忆,更被升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忠、孝、洁、贞”的象征。每年清明节,人们禁火寒食,相传便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起的习俗。绵山因此不再仅仅是一座山,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重要节日的发源地,一种难忘的情愫和记忆,一座令人仰视的精神文化丰碑。那被焚的山林虽早已重生,但那份坚贞不屈的气节,却如山石般永恒屹立,如溪水般不舍昼夜地吟唱。
绵山的历史,当然不止于介子推。自秦汉以来,这里便是佛道共存的圣地。云峰寺中,香烟缭绕,钟声悠扬;大罗宫内,神像庄严,壁画精美。千百年来,僧道在此修行,文人墨客在此题咏,留下无数诗文碑刻。唐玄宗曾巡幸绵山,题“洁惠”二字以颂介子推之德;历代高僧大德在此讲经说法,使绵山成为北方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包容的气度、执着的求索,相得益彰,风流迭现。
抗战时期,绵山又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屏障。八路军曾在此建立秘密交通线,利用复杂的地形开展游击战。那些藏于山洞中的指挥部,那些刻在石壁上的标语,那些战士们踏过的崎岖小道,都成为民族不屈精神的见证。绵山的崖壁,不仅承载过介子推的忠贞,也铭刻着民族危亡时的勇猛。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仿佛都在低语:山可崩,石可裂,但精神坚不可摧。
“绵”字常被误解为柔软,但在绵山,它恰恰诠释了另一种力量——延绵不绝的坚韧。这里的山,是坚挺的。那千仞绝壁,历经风霜雨雪,始终巍然屹立;那古树盘根,深扎于石缝之间,向死而生,展现出生命的顽强。
这里的水,是坚韧的。溪流从高崖跃下,化作瀑布,撞击岩石,粉身碎骨,却依旧奔流不息,终汇成河。正如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坚守信念的人们,纵使遭遇磨难,依然前赴后继,精神不灭。
而介子推,正是这种精神的化身。他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富贵所诱,宁可焚身于山火,也不愿背弃内心的洁净与尊严。他的选择,不是懦弱地逃避,而是忠贞地坚守。他用生命诠释了“士志于道”的信念,成为后世士人精神的灯塔。他的精神,如绵山的山脊,绵延不绝,屹立于天地之间。
走进绵山,感悟她的神奇,聆听她的心跳,我一下子觉得一个“绵”字,既道出了其山势的连绵起伏,更暗含了时间与精神的延绵不绝。这里的“绵”,不是柔弱的缠绕,而是坚挺、坚定、坚韧、坚强地延伸——是山脊的延绵,是涧水的延绵,是草木的延绵,是历史的延绵,更是精神的延绵。它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贯穿古今,串联起自然的壮美、人文的厚重与灵魂的挺立。
抗战时期的英雄们,同样继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在绵山的密林中穿行,在悬崖间设伏,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坚定,如山间栈道,虽经风雨侵蚀,依然连接着希望与未来。
今日的绵山,已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精神的课堂。当旅人游走于栖贤谷的悬梯之上,手握铁链,脚踏险阶,心中所感,不仅是惊险,更是一种对自我意志的挑战。那每一步的攀登,都是对坚韧的体悟;每一次的回望,都是对来路的敬畏。
绵山的“绵”,是时间的延展,是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一时的张扬,而在于持久的坚守;不在于外在的柔顺,而在于内心的刚毅。就像那水帘洞的瀑布,日复一日冲刷着岩石,终将刻下深深的印记;就像沟壑里的流水走势,虽然蜿蜒迂回像太极图般圆润,但却以它的毅力与信念切割得河岸岩石棱角分明,壁立千仞;就像那悬崖上的古松,年复一年地迎向风雨,终将长成参天之姿;就像中国的古钱、做人的境界——外圆内方、不卑不亢。
那天,我的思绪在绵山徜徉。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绵山的峰峦之上,金光与绿意交织,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山风拂面,带着草木的清香与历史的回响。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听见介子推的沉默,听见抗战将士的脚步,听见千年钟声在山谷间回荡。
我深深地感悟到:绵山之美,不在其柔,而在其刚;不在其静,而在其动;不在其形,而在其神。她的“绵”,是山水的连绵,是历史的绵延,更是精神的绵延不绝。它以坚挺的崖壁对抗时间的侵蚀,以坚贞的传说守护文化的根脉,以坚定的信念照亮后人的心灵。
这,便是绵山之“绵”——一种不绵柔的大气精神,一种挺立于天地之间的中国气魄——坚贞如石,挺立如峰,坚韧如水,炽烈如魂,永远绵延,永不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