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规模超过1.2万亿元 房企化债能否迎来“拐点”
2025年10月21日
字数:1596
继碧桂园后,又一家大型房企化债迎来新进展。
10月14日晚间,融创中国(下称“融创”)披露其境外债重组方案已获得所需大多数计划债权人批准,表决结果远超75%金额门槛。香港高等法院将于11月5日举行聆讯,对其重组方案作出最终裁决。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三季度以来,已有碧桂园、融创、中国奥园、旭辉集团、合景泰富、龙光集团、远洋集团、金科股份、佳兆业、碧桂园、富力地产、时代中国等十余家房企披露化债相关进展。
融创有望成无境外债大型房企
10月14日,融创发布的公告显示,在当日举行的境外债重组计划会议中,合计共有1492名债权人投票,其中1469名债权人投票赞成重组计划,赞成票人数占比达98.5%,对应债务金额支持率94.5%。至此,融创中国境外债重组方案已获得所需大多数计划债权人的批准。
鉴于本次表决结果远超75%金额门槛,已满足法院批准的核心要求,方案随之将迎来法院批准流程。公告明确,香港高等法院将于11月5日举行聆讯,对其重组方案作出最终裁决。
在公布债权人投票结果后,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10月15日,融创股价高开近4%,截至收盘,每股报1.57港元,小幅上涨1.29%。
根据融创此前披露的境外债重组计划,全额债权转股权方案中,针对总规模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融创计划向债权人分派两个系列的新强制可转债。其中,新强制可转债选项一转股价为6.8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起转股,重组生效后6个月触发强制转股;新强制可转债选项二转股价为3.85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期后第18个月开始转股,重组生效后30个月强制转股,该类选项占比不超过债权总额的25%,若选择超过上限,将按比例分配至新强制可转债选项一。
事实上,对于融创而言,化解债务一直是近两年的工作重点。就在今年初,融创完成总规模154亿元的境内公司债整体重组,预计可削减约70%的境内债务。
此番债转股方案如果顺利完成,融创将有机会成为第一家基本上无境外债务的大型房企。
在此之前的10月13日深夜,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披露,香港法庭已同意公司于11月5日召开债权人会议,对前期已公布的重组方案进行投票,而重组成功后公司最高降债规模可达约1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0亿元)。风险缓释仍待市场回暖
“金九银十”是楼市传统销售旺季,也是年内房企化债的“窗口期”。
据不完全统计,除融创和碧桂园外,9月份以来,陆续有超10家房企的债务重组、重整传出新进展,包括中国奥园、旭辉集团、合景泰富、龙光集团、远洋集团、金科股份、佳兆业、富力地产、时代中国、宝龙地产、禹洲集团等。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2021年以来77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截至目前已有超60家房企公布了债务重组进展,其中超20家完成了债务重组或重整,债务化解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从进展来看,华晨地产、协信远创、金科股份、新华联等房企已陆续完成了破产重整,而港股房企福晟国际也于2023年以股本重组及定增的代价实现了债务重组。以此来看,当前完成破产重整或股本重组的房企共计5家。
在债务重组方面,旭辉、龙光、融创3家房企完成了境内债的重组;世茂集团、佳兆业、中梁控股、中国奥园、时代中国控股、远洋集团以及禹洲集团共计7家企业境外债重组方案落地生效,共计10家房企实现了境内或境外部分的债务重组。
在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看来,化债提速得益于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监管层持续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存量商品房收购、专项债收储土地等政策落地,为房企盘活资产提供了直接支撑;同时债权人态度更趋理性,相较于资产贬值后的清算损失,更认可重组方案的长期偿债价值。
“债务重组成功只是迈出了风险缓释的第一步,企业真正走出危机仍需市场回暖作为根基。”刘水强调,当前房企现金流修复仍依赖销售端改善,而资产价值回升才能进一步提升偿债能力。
亿翰智库地产研究总监于小雨则认为,从行业趋势看,出险房企正从“被动展期”转向“主动削债”的深度转型,通过债转股、资产抵债等多元化工具优化债务结构成为主流。未来房企将持续聚焦流动性管理,在风险化解中逐步重建抗风险能力。 宗 禾
10月14日晚间,融创中国(下称“融创”)披露其境外债重组方案已获得所需大多数计划债权人批准,表决结果远超75%金额门槛。香港高等法院将于11月5日举行聆讯,对其重组方案作出最终裁决。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三季度以来,已有碧桂园、融创、中国奥园、旭辉集团、合景泰富、龙光集团、远洋集团、金科股份、佳兆业、碧桂园、富力地产、时代中国等十余家房企披露化债相关进展。
融创有望成无境外债大型房企
10月14日,融创发布的公告显示,在当日举行的境外债重组计划会议中,合计共有1492名债权人投票,其中1469名债权人投票赞成重组计划,赞成票人数占比达98.5%,对应债务金额支持率94.5%。至此,融创中国境外债重组方案已获得所需大多数计划债权人的批准。
鉴于本次表决结果远超75%金额门槛,已满足法院批准的核心要求,方案随之将迎来法院批准流程。公告明确,香港高等法院将于11月5日举行聆讯,对其重组方案作出最终裁决。
在公布债权人投票结果后,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10月15日,融创股价高开近4%,截至收盘,每股报1.57港元,小幅上涨1.29%。
根据融创此前披露的境外债重组计划,全额债权转股权方案中,针对总规模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融创计划向债权人分派两个系列的新强制可转债。其中,新强制可转债选项一转股价为6.8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起转股,重组生效后6个月触发强制转股;新强制可转债选项二转股价为3.85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期后第18个月开始转股,重组生效后30个月强制转股,该类选项占比不超过债权总额的25%,若选择超过上限,将按比例分配至新强制可转债选项一。
事实上,对于融创而言,化解债务一直是近两年的工作重点。就在今年初,融创完成总规模154亿元的境内公司债整体重组,预计可削减约70%的境内债务。
此番债转股方案如果顺利完成,融创将有机会成为第一家基本上无境外债务的大型房企。
在此之前的10月13日深夜,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披露,香港法庭已同意公司于11月5日召开债权人会议,对前期已公布的重组方案进行投票,而重组成功后公司最高降债规模可达约1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40亿元)。风险缓释仍待市场回暖
“金九银十”是楼市传统销售旺季,也是年内房企化债的“窗口期”。
据不完全统计,除融创和碧桂园外,9月份以来,陆续有超10家房企的债务重组、重整传出新进展,包括中国奥园、旭辉集团、合景泰富、龙光集团、远洋集团、金科股份、佳兆业、富力地产、时代中国、宝龙地产、禹洲集团等。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2021年以来77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截至目前已有超60家房企公布了债务重组进展,其中超20家完成了债务重组或重整,债务化解规模超过1.2万亿元。
从进展来看,华晨地产、协信远创、金科股份、新华联等房企已陆续完成了破产重整,而港股房企福晟国际也于2023年以股本重组及定增的代价实现了债务重组。以此来看,当前完成破产重整或股本重组的房企共计5家。
在债务重组方面,旭辉、龙光、融创3家房企完成了境内债的重组;世茂集团、佳兆业、中梁控股、中国奥园、时代中国控股、远洋集团以及禹洲集团共计7家企业境外债重组方案落地生效,共计10家房企实现了境内或境外部分的债务重组。
在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看来,化债提速得益于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监管层持续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存量商品房收购、专项债收储土地等政策落地,为房企盘活资产提供了直接支撑;同时债权人态度更趋理性,相较于资产贬值后的清算损失,更认可重组方案的长期偿债价值。
“债务重组成功只是迈出了风险缓释的第一步,企业真正走出危机仍需市场回暖作为根基。”刘水强调,当前房企现金流修复仍依赖销售端改善,而资产价值回升才能进一步提升偿债能力。
亿翰智库地产研究总监于小雨则认为,从行业趋势看,出险房企正从“被动展期”转向“主动削债”的深度转型,通过债转股、资产抵债等多元化工具优化债务结构成为主流。未来房企将持续聚焦流动性管理,在风险化解中逐步重建抗风险能力。 宗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