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住进养老院
“跨代共居”走红背后的经济账
□王 慧
2025年10月21日
字数:1649
10月的浙江乐清,颐心养老院的晚餐时间总有一道年轻身影——女孩小蒋。她每月支付1500元,就能在这里获得一间带基础家电的房间,还包含早晚两餐与定期保洁服务,隔壁房间住的正是她的奶奶。这看似寻常的“家庭日常”,因发生在养老院而引发社交平台热议,也让“年轻人入住养老院”的“跨代共居”模式进入公众视野。
年轻人的“安居账”
对小蒋而言,选择养老院居住是一笔清晰的“经济账”与“便利账”。在乐清当地,1500元租单间本不算低价,但养老院的配套服务大幅降低了生活成本:早晚两餐省去做饭精力,符合健康饮食需求;每周保洁免去家务负担;通勤上,从原居住地柳市到工作地需日耗30余元、耗时久,如今公交直达仅需几分钟,日成本降至4元,每月22个工作日可节省约572元。
“房间像小型酒店式公寓,除了公用洗衣机,家电家具都齐全,实用性完全够。”小蒋坦言,虽因性格内向、早出晚归与其他老人交流不多,但“双向安心”是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老人无需自己做饭打扫,状态更优;自己能常伴奶奶左右,生活也更省心。不过,养老院晚8点关门、晚归需叫保安开门,是相比普通租房的不便之处。
小蒋的经历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她认为有两点关键:一是打破了大众“养老院价格高”的固有认知,1500元的高性价比超出预期;二是“年轻人住养老院”的稀缺性自带话题性。她在社交平台分享后,收到的咨询多围绕“位置、价格、隔音、周边配套”等实用问题,折射出年轻人对低成本安居的迫切需求。
数据更能印证这一需求:《中国青年租住蓝皮书》显示,18岁至30岁群体中43%处于“月光租房”状态,近六成渴望“稳定的社交环境”;而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中国空巢老人比例已达54%,独居老人超1200万。正如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健所言:“年轻人在陌生城市独居缺情感支撑,老年人孤独缺陪伴,这种双向缺口为‘跨代共居’提供了可能性。”
养老院的“生存账”
年轻人算得清“安居账”,养老院经营者则在算“资源盘活账”。颐心养老院院长赵乐萍的探索颇具代表性:她投入约700万元,将村里闲置房屋改造成共6层的中高端养老院,内设书法室、棋牌室、理发室等多功能空间,9月20日开业初期因床位大量空置,便尝试接纳年轻人入住。
从成本结构看,老年人每月3000元费用中,护理、洗衣等服务需专人负责,人力成本占比高;而年轻人1500元费用仅覆盖餐饮与保洁,可共享现有后勤资源,额外成本极低。“一开始没明确标准,靠沟通了解对方工作生活状态‘凭感觉选’,曾拒绝过工作不稳定的申请者,怕影响养老院环境。”赵乐萍称。
随着关注度的提升,养老院的规则逐渐调整。如今,年轻人入住养老院需满足“必须与家中老人一同居住”的前提,目前除小蒋外,已有两名考研学生入住,且需在周末固定时间陪伴老人;养老院还计划预留整层作为青年居住区,通过活动促进代际互动。“这样既能避免养老院沦为单纯青年廉租房,又能让老人多些陪伴,实现双向适配。”赵乐萍坦言,1500元的定价几乎无法覆盖成本,目前只是“床位不空着,能挣一点是一点”的权宜之计。
事实上,类似探索早有先例。浙江缙云县养老院、北京石景山区老年福养老服务中心等,曾推行“志愿服务换住宿”模式:年轻人通过陪伴老人、组织文体活动等方式累积服务时长,可兑换住宿资格或减免部分房租,本质上都是养老院为盘活资源、分摊成本的尝试。
多重制约待解
“跨代共居”模式虽具积极意义,却面临多重制约,短期内难以规模化推广。宋健认为,这一模式是流动社会下对传统多代共居的替代,但其核心挑战在于“适配性”与“合规性”。
地理位置上,年轻人认可通勤便利,养老机构却多因控成本选址偏远,仅中小城市或城乡接合部可兼容,限制推广范围;政策层面,公立养老院享税收减免等福利,低价接纳年轻人或致补贴转移,存“政策套利”风险;代际互动上,年轻人多短期居住,与老人对稳定陪伴的需求存在矛盾。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张华认为,此模式是养老院分摊成本的“阶段性无奈选择”,非长期商业模式。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养老机构入住率仅45.4%,且我国养老体系以居家养老为主,该模式服务群体规模有限。
来源:经济观察报
年轻人的“安居账”
对小蒋而言,选择养老院居住是一笔清晰的“经济账”与“便利账”。在乐清当地,1500元租单间本不算低价,但养老院的配套服务大幅降低了生活成本:早晚两餐省去做饭精力,符合健康饮食需求;每周保洁免去家务负担;通勤上,从原居住地柳市到工作地需日耗30余元、耗时久,如今公交直达仅需几分钟,日成本降至4元,每月22个工作日可节省约572元。
“房间像小型酒店式公寓,除了公用洗衣机,家电家具都齐全,实用性完全够。”小蒋坦言,虽因性格内向、早出晚归与其他老人交流不多,但“双向安心”是这一模式的核心价值:老人无需自己做饭打扫,状态更优;自己能常伴奶奶左右,生活也更省心。不过,养老院晚8点关门、晚归需叫保安开门,是相比普通租房的不便之处。
小蒋的经历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她认为有两点关键:一是打破了大众“养老院价格高”的固有认知,1500元的高性价比超出预期;二是“年轻人住养老院”的稀缺性自带话题性。她在社交平台分享后,收到的咨询多围绕“位置、价格、隔音、周边配套”等实用问题,折射出年轻人对低成本安居的迫切需求。
数据更能印证这一需求:《中国青年租住蓝皮书》显示,18岁至30岁群体中43%处于“月光租房”状态,近六成渴望“稳定的社交环境”;而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中国空巢老人比例已达54%,独居老人超1200万。正如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健所言:“年轻人在陌生城市独居缺情感支撑,老年人孤独缺陪伴,这种双向缺口为‘跨代共居’提供了可能性。”
养老院的“生存账”
年轻人算得清“安居账”,养老院经营者则在算“资源盘活账”。颐心养老院院长赵乐萍的探索颇具代表性:她投入约700万元,将村里闲置房屋改造成共6层的中高端养老院,内设书法室、棋牌室、理发室等多功能空间,9月20日开业初期因床位大量空置,便尝试接纳年轻人入住。
从成本结构看,老年人每月3000元费用中,护理、洗衣等服务需专人负责,人力成本占比高;而年轻人1500元费用仅覆盖餐饮与保洁,可共享现有后勤资源,额外成本极低。“一开始没明确标准,靠沟通了解对方工作生活状态‘凭感觉选’,曾拒绝过工作不稳定的申请者,怕影响养老院环境。”赵乐萍称。
随着关注度的提升,养老院的规则逐渐调整。如今,年轻人入住养老院需满足“必须与家中老人一同居住”的前提,目前除小蒋外,已有两名考研学生入住,且需在周末固定时间陪伴老人;养老院还计划预留整层作为青年居住区,通过活动促进代际互动。“这样既能避免养老院沦为单纯青年廉租房,又能让老人多些陪伴,实现双向适配。”赵乐萍坦言,1500元的定价几乎无法覆盖成本,目前只是“床位不空着,能挣一点是一点”的权宜之计。
事实上,类似探索早有先例。浙江缙云县养老院、北京石景山区老年福养老服务中心等,曾推行“志愿服务换住宿”模式:年轻人通过陪伴老人、组织文体活动等方式累积服务时长,可兑换住宿资格或减免部分房租,本质上都是养老院为盘活资源、分摊成本的尝试。
多重制约待解
“跨代共居”模式虽具积极意义,却面临多重制约,短期内难以规模化推广。宋健认为,这一模式是流动社会下对传统多代共居的替代,但其核心挑战在于“适配性”与“合规性”。
地理位置上,年轻人认可通勤便利,养老机构却多因控成本选址偏远,仅中小城市或城乡接合部可兼容,限制推广范围;政策层面,公立养老院享税收减免等福利,低价接纳年轻人或致补贴转移,存“政策套利”风险;代际互动上,年轻人多短期居住,与老人对稳定陪伴的需求存在矛盾。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张华认为,此模式是养老院分摊成本的“阶段性无奈选择”,非长期商业模式。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养老机构入住率仅45.4%,且我国养老体系以居家养老为主,该模式服务群体规模有限。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