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差异+版权+跨界:促进声乐专业经济价值释放
2025年10月22日
字数:3391
作为人类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声乐艺术活动的有效组织,无论是对声乐人才的培养,还是对声乐艺术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就以往来看,一般都是从“纯艺术”的角度来对声乐专业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做出讨论,很少会增加对其经济属性、经济价值的思考。而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实现艺术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了文化经济当中的重要增长点。通过对声乐专业经济价值的深入研究,既可以让更多的声乐从业者获得更广阔的就业发展前景,也能够为文化产业方面的资源整合、艺术人才的市场化培养提供更多参考,应给予足够重视。
一、声乐专业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表现
(一)直接经济价值
简单来讲,直接经济价值就是声乐艺术直接输出和市场消费获得的即时收益之间的转化。一是演艺演出市场方面,主要涉及商业演唱会、剧场演出等不同形式。如周杰伦等头部艺人演唱会票房很亮眼;音乐节等一些大型活动也会吸引大量观众,除了门票,还会带动周边消费;二是音乐内容发行市场方面,发行载体转向数字平台、短视频平台,收益模式是多元的,如数字音乐付费、版权授权,以及短视频流量分成等。以其中的版权授权为例,热门影视主题曲的授权费可以达到数百万元;三是商业代言与合作方面,声乐从业者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会成为品牌代言的优选,头部歌手年度代言费可以达到数千万元。除此之外,若参与定制推广曲制作,或者是线下站台等合作,也会有一定的拓展收益。
(二)间接经济价值
通过和产业链联动,声乐专业也可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形成辐射效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第一,文旅产业的“流量引擎”。近几年,“音乐主题文旅项目”得到了重视,如张家界森林音乐会等,在举办过程中让周边消费增长了30%以上。还有就是“声乐IP+文旅”模式,如《印象·刘三姐》中的包含民歌元素的音乐主题等内容,可将声乐文化合理地转化为文旅资源;第二,教育培训产业方面的“刚需赛道”,声乐培训主要涉及艺考升学、少儿启蒙等不同领域。这方面教学形式多元,一些头部在线声乐教育平台的年营收能够突破10亿元,其中声乐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了这些平台的师资核心来源;第三,周边衍生产业方面的消费拉动。声乐IP可以给周边消费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音乐周边产品的利润率超过了50%,再加上一些大型演唱会的周边收入,能突破千万元。此外,声乐相关设备的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而像艺人穿搭也可以带动市场消费。
(三)衍生经济价值
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整合,也为声乐专业的跨界融合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形成了一些新型业态。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流量变现”新业态。例如,头部声乐主播的单场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虚拟歌手不仅能够发行作品,还能够进行虚拟演唱会的举办,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声乐与知识付费模式的整合,也更好地适应了大众需求,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选择通过知识平台来变现。声乐IP跨界开发,如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动画、舞台剧等形式。长尾运营能够让很多经典老歌通过翻唱授权、背景音乐使用来做到持续盈利,歌手个人IP孵化也能够让其职业价值链条持续延长。
二、声乐专业经济价值转化面临的挑战
第一,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声乐作品、培训市场和演出市场都存在很多的同质化内容,如跟风创作的诸多“流量歌曲”,培训机构推出的课程内容也很相似,很容易导致消费者出现审美疲劳,不利于差异化价值的形成,自然也会影响到经济收益的可持续性。
第二,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一些声乐专业在进行教学活动组织中过于追求技巧上的突破,未对市场运营、跨领域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出充分考虑,这也是一些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化场景的原因之一,如对数字音乐发行规则不够了解,会一定程度上给其价值转化带来阻碍。
第三,版权保护体系不完善。近几年,声乐作品的盗版侵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未经授权就翻唱、使用等,不仅会损害创作者的合法收益,也会影响创作积极性。再加上版权交易机制有待优化,也会给实现优质内容的合理定价、价值变现带来制约。
第四,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声乐专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很大联系,无论是经济环境、公众消费意愿,还是政策调整都会带来很大影响。比如,疫情期间的线下演出市场停滞,会使得很多声乐从业者的收入大幅度减少,这也充分说明了价值转化方面存在显著的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
三、促进声乐专业经济价值释放的建议
第一,对人才培养体系做出调整,发展艺术和市场相结合的“双能力”。声乐专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开展中要突破“纯艺术”的束缚,要构建将专业技术与市场思维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可以将“数字音乐运营”“声乐IP打造”“音乐版权管理”等市场化课程纳入到课程设置当中,邀请专业的音乐制作人、音乐平台运营等行业从业人员来授课;其次,组织项目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真实声乐作品创作、课程开发等项目中掌握更多的市场运营技巧;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要增加与音乐公司、教育平台的合作,通过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来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
第二,注重差异化内容的制定,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面对同质化市场,要想更好地实现经济价值,就不能忽视“差异化内容”。一方面,要多鼓励声乐创作者加强对“特色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比如,可以将地方民歌、传统戏曲和现代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将更具文化辨识度的作品打造出来。如《茉莉花》的流行改编、说唱歌曲当中引入京剧元素等;另一方面,可对市场打造的“垂直内容”做出细致分析。比如,可以为少儿群体创作出“益智声乐儿歌”,或者打造出“经典老歌翻唱专辑”这类更适合老年群体的内容,以及设置可以帮助职场人群缓解压力的“解压声乐冥想课程”。此外,演出形式的创新探索也是重点,可以通过推出“沉浸式声乐剧场”“跨界融合演唱会”来让观众有更新的体验感,产生更强烈的消费意愿。
第三,加强版权保护、完善运营机制。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可以在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下,做好声乐作品的“版权存证”,以确保作品创作时间、权利归属等都能够做到可追溯。盗版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也要加大,以法律手段来为创作者的权益提供有力维护。完善版权交易体系,将声乐作品版权交易平台搭建起来,对版权授权流程、定价机制做出进一步优化,以确保企业、平台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合法版权,让创作者获得更稳定的收益渠道。另外,版权运营要实现多元化。鼓励创作者针对声乐作品开展全版权开发,如将歌曲改编成铃声、游戏BGM,又或者是授权给影视使用,真正做到“一次创作,多次变现”。只有更好地保护版权,形成完善科学的运营机制,才能够让更多的原创音乐人更加热爱创作,积极创作出更新、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声乐专业拥有更大的经济价值。
第四,重视跨界融合创新的推进,将更广阔的价值空间拓展出来。在声乐与文旅融合方面,要从地方文化特色着手,通过打造“音乐主题小镇”“民歌旅游线路”等方式来拓展价值空间。比如,在山西打造的“秦腔音乐小镇”,以及在四川推出的“藏族民歌体验之旅”等,都是更进一步地绑定声乐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重要路径。在声乐和数字的融合上,可在虚拟技术的助力下,进行“虚拟歌手IP”的开发,通过“虚拟演唱会”的举办来创造更多价值,又或是运用元宇宙技术来进行“沉浸式音乐空间”的打造,让更多用户可以使用VR设备,使其对演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此外,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对用户偏好做出全面细致的分析,为后续的声乐作品、课程的个性化推荐提供参考。在声乐和商业的深度融合上,可以通过增加与更多品牌的合作来实施“定制化营销”。例如,可以专门为品牌创作主题曲、进行声乐IP联名产品的开发,以及品牌冠名演唱会活动的组织,以此更好地完成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结语:综上所述,声乐专业的经济价值是艺术魅力与市场需求碰撞后形成的产物,同样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无论是演出票房、数字音乐等方面的直接收入,还是教育培训、衍生的数字经济等方面的间接收入,声乐专业都形成了多维度、全链条的价值体系,这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但就现阶段来看,因为人才、版权和市场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声乐专业的经济价值释放得还不够理想,还需要声乐教育者、从业者等多方一起努力来做出更多探索和尝试,以此来让声乐专业在未来的艺术传承、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
注: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声乐专业能力的研究(项目号:HXSK2525)
作者:李得茂(陇东学院)
一、声乐专业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表现
(一)直接经济价值
简单来讲,直接经济价值就是声乐艺术直接输出和市场消费获得的即时收益之间的转化。一是演艺演出市场方面,主要涉及商业演唱会、剧场演出等不同形式。如周杰伦等头部艺人演唱会票房很亮眼;音乐节等一些大型活动也会吸引大量观众,除了门票,还会带动周边消费;二是音乐内容发行市场方面,发行载体转向数字平台、短视频平台,收益模式是多元的,如数字音乐付费、版权授权,以及短视频流量分成等。以其中的版权授权为例,热门影视主题曲的授权费可以达到数百万元;三是商业代言与合作方面,声乐从业者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会成为品牌代言的优选,头部歌手年度代言费可以达到数千万元。除此之外,若参与定制推广曲制作,或者是线下站台等合作,也会有一定的拓展收益。
(二)间接经济价值
通过和产业链联动,声乐专业也可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形成辐射效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第一,文旅产业的“流量引擎”。近几年,“音乐主题文旅项目”得到了重视,如张家界森林音乐会等,在举办过程中让周边消费增长了30%以上。还有就是“声乐IP+文旅”模式,如《印象·刘三姐》中的包含民歌元素的音乐主题等内容,可将声乐文化合理地转化为文旅资源;第二,教育培训产业方面的“刚需赛道”,声乐培训主要涉及艺考升学、少儿启蒙等不同领域。这方面教学形式多元,一些头部在线声乐教育平台的年营收能够突破10亿元,其中声乐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了这些平台的师资核心来源;第三,周边衍生产业方面的消费拉动。声乐IP可以给周边消费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音乐周边产品的利润率超过了50%,再加上一些大型演唱会的周边收入,能突破千万元。此外,声乐相关设备的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而像艺人穿搭也可以带动市场消费。
(三)衍生经济价值
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整合,也为声乐专业的跨界融合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形成了一些新型业态。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流量变现”新业态。例如,头部声乐主播的单场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虚拟歌手不仅能够发行作品,还能够进行虚拟演唱会的举办,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声乐与知识付费模式的整合,也更好地适应了大众需求,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选择通过知识平台来变现。声乐IP跨界开发,如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动画、舞台剧等形式。长尾运营能够让很多经典老歌通过翻唱授权、背景音乐使用来做到持续盈利,歌手个人IP孵化也能够让其职业价值链条持续延长。
二、声乐专业经济价值转化面临的挑战
第一,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声乐作品、培训市场和演出市场都存在很多的同质化内容,如跟风创作的诸多“流量歌曲”,培训机构推出的课程内容也很相似,很容易导致消费者出现审美疲劳,不利于差异化价值的形成,自然也会影响到经济收益的可持续性。
第二,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一些声乐专业在进行教学活动组织中过于追求技巧上的突破,未对市场运营、跨领域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出充分考虑,这也是一些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化场景的原因之一,如对数字音乐发行规则不够了解,会一定程度上给其价值转化带来阻碍。
第三,版权保护体系不完善。近几年,声乐作品的盗版侵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未经授权就翻唱、使用等,不仅会损害创作者的合法收益,也会影响创作积极性。再加上版权交易机制有待优化,也会给实现优质内容的合理定价、价值变现带来制约。
第四,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声乐专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很大联系,无论是经济环境、公众消费意愿,还是政策调整都会带来很大影响。比如,疫情期间的线下演出市场停滞,会使得很多声乐从业者的收入大幅度减少,这也充分说明了价值转化方面存在显著的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
三、促进声乐专业经济价值释放的建议
第一,对人才培养体系做出调整,发展艺术和市场相结合的“双能力”。声乐专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开展中要突破“纯艺术”的束缚,要构建将专业技术与市场思维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可以将“数字音乐运营”“声乐IP打造”“音乐版权管理”等市场化课程纳入到课程设置当中,邀请专业的音乐制作人、音乐平台运营等行业从业人员来授课;其次,组织项目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真实声乐作品创作、课程开发等项目中掌握更多的市场运营技巧;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要增加与音乐公司、教育平台的合作,通过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来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
第二,注重差异化内容的制定,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面对同质化市场,要想更好地实现经济价值,就不能忽视“差异化内容”。一方面,要多鼓励声乐创作者加强对“特色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比如,可以将地方民歌、传统戏曲和现代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将更具文化辨识度的作品打造出来。如《茉莉花》的流行改编、说唱歌曲当中引入京剧元素等;另一方面,可对市场打造的“垂直内容”做出细致分析。比如,可以为少儿群体创作出“益智声乐儿歌”,或者打造出“经典老歌翻唱专辑”这类更适合老年群体的内容,以及设置可以帮助职场人群缓解压力的“解压声乐冥想课程”。此外,演出形式的创新探索也是重点,可以通过推出“沉浸式声乐剧场”“跨界融合演唱会”来让观众有更新的体验感,产生更强烈的消费意愿。
第三,加强版权保护、完善运营机制。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可以在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下,做好声乐作品的“版权存证”,以确保作品创作时间、权利归属等都能够做到可追溯。盗版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也要加大,以法律手段来为创作者的权益提供有力维护。完善版权交易体系,将声乐作品版权交易平台搭建起来,对版权授权流程、定价机制做出进一步优化,以确保企业、平台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合法版权,让创作者获得更稳定的收益渠道。另外,版权运营要实现多元化。鼓励创作者针对声乐作品开展全版权开发,如将歌曲改编成铃声、游戏BGM,又或者是授权给影视使用,真正做到“一次创作,多次变现”。只有更好地保护版权,形成完善科学的运营机制,才能够让更多的原创音乐人更加热爱创作,积极创作出更新、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声乐专业拥有更大的经济价值。
第四,重视跨界融合创新的推进,将更广阔的价值空间拓展出来。在声乐与文旅融合方面,要从地方文化特色着手,通过打造“音乐主题小镇”“民歌旅游线路”等方式来拓展价值空间。比如,在山西打造的“秦腔音乐小镇”,以及在四川推出的“藏族民歌体验之旅”等,都是更进一步地绑定声乐文化和旅游消费的重要路径。在声乐和数字的融合上,可在虚拟技术的助力下,进行“虚拟歌手IP”的开发,通过“虚拟演唱会”的举办来创造更多价值,又或是运用元宇宙技术来进行“沉浸式音乐空间”的打造,让更多用户可以使用VR设备,使其对演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此外,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对用户偏好做出全面细致的分析,为后续的声乐作品、课程的个性化推荐提供参考。在声乐和商业的深度融合上,可以通过增加与更多品牌的合作来实施“定制化营销”。例如,可以专门为品牌创作主题曲、进行声乐IP联名产品的开发,以及品牌冠名演唱会活动的组织,以此更好地完成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结语:综上所述,声乐专业的经济价值是艺术魅力与市场需求碰撞后形成的产物,同样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无论是演出票房、数字音乐等方面的直接收入,还是教育培训、衍生的数字经济等方面的间接收入,声乐专业都形成了多维度、全链条的价值体系,这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但就现阶段来看,因为人才、版权和市场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声乐专业的经济价值释放得还不够理想,还需要声乐教育者、从业者等多方一起努力来做出更多探索和尝试,以此来让声乐专业在未来的艺术传承、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
注: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声乐专业能力的研究(项目号:HXSK2525)
作者:李得茂(陇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