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高校出版社的产业突围与市场接轨
2025年10月22日
字数:1766
在文化产业逐渐发展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今天,高校出版社作为连接学术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关键载体,不仅要承担传承学术、服务教育的使命,更需通过产业升级激活经济潜力,有效应对内部革新挑战和外部市场风险。依托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与科研优势,高校出版社具备将学术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的独特条件,如果能吃透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形态、拓展传播边界,便能在文化产业竞争中突破重围,实现育人规律与出版规律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增长。
一、锚定内容开发,传统现代协同并进
党的二十大以来,出版行业成绩显著、成果丰硕,选题范围逐渐扩大,叙事角度日趋多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面向“十五五”,高校出版社应持续深耕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联动现代图书产品市场需求,实现传统价值与现代产业的协同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所具备的持久性与厚重感赋予了图书产品独特的竞争力。高校出版社可借助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力量,深挖传统文化中的产业价值,真正做到源于文化、体现文化、传播文化。例如,“你‘孝’起来真好看”孝文化系列丛书以中华孝道的当代解读和温暖故事,赋予孝敬美德鲜明的时代特色,让“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基因历久弥新、世代相传。与此同时,高校出版社也需紧扣现实需求,聚焦重大时代背景、重大战略决策、重要时间节点。围绕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等理念,高校出版社可依托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成果,策划兼具实用性与可读性的图书产品。例如,《生态文明思与行》全景式展示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反映了湖南乃至全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二、聚焦业态融合,线上线下一齐发力
在电子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传统纸质阅读场景逐渐弱化,数字化转型成为出版行业突破发展瓶颈、拥抱技术变革的新道路。然而,真正的业态融合绝非简单地将内容电子化,而是构建一个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在数字化浪潮中开辟新的增长极。
在线上端,LED多折幕大屏、裸眼3D平板、VR阅读一体机、VR头显等技术设备,正在构建沉浸式的阅读场景,让读者能够“走进”书籍内容,直观感受“小桥流水”、“花谢花开”,赋予阅读更强的互动性与代入感。哔哩哔哩等平台则突破传统宣传边界,通过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等文化内容,以故事化叙事点燃大众阅读兴趣,开辟出版宣传的全新赛道。此外,直播推广也已成为行业标配,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直播介绍图书亮点,直接链接读者需求,大幅提升内容传播效率与销售转化效果。而在线下端,各类技术设备的实体展示与体验,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数字阅读的机会,也为出版社搭建了品牌互动的线下阵地。线上技术创新与线下场景体验的深度融合,既延续了出版的文化内核,又借助技术催生了“数字阅读+文化传播+直播营销”的新业态,为高校出版社探索业态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拓展国际视野,国内国外深度交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高校出版社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高校出版社可依托自身学术优势,筛选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内容资源开展版权输出,将中国学术成果、文化实践转化为多语种出版物。例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兼具国家战略意义与国际关注度的主题,联合相关学科团队打造系列学术丛书,让国际社会更深入理解中国发展路径。此外,还可借助“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深化与共建国家的出版交流。例如,搭建“一带一路”学术出版合作展示与对接机制,集中呈现与沿线国家高校、出版机构联合开发的图书,既为国际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的多元视角,也通过合作出版拓展了海外市场渠道。这不仅能提升高校出版社的国际影响力,更能通过版权收益、合作分成等方式拓宽经济来源,实现“文化出海”与“产业增收”的双向赋能,为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注入高校力量。
高校出版社的产业发展,本质是学术资源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传统业态与创新模式的深度融合。唯有立足高校资源优势,以内容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在产品开发、业态转型与国际传播中持续突破,才能在文化产业升级浪潮中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渠珊珊(湘潭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一、锚定内容开发,传统现代协同并进
党的二十大以来,出版行业成绩显著、成果丰硕,选题范围逐渐扩大,叙事角度日趋多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面向“十五五”,高校出版社应持续深耕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联动现代图书产品市场需求,实现传统价值与现代产业的协同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所具备的持久性与厚重感赋予了图书产品独特的竞争力。高校出版社可借助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力量,深挖传统文化中的产业价值,真正做到源于文化、体现文化、传播文化。例如,“你‘孝’起来真好看”孝文化系列丛书以中华孝道的当代解读和温暖故事,赋予孝敬美德鲜明的时代特色,让“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文化基因历久弥新、世代相传。与此同时,高校出版社也需紧扣现实需求,聚焦重大时代背景、重大战略决策、重要时间节点。围绕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等理念,高校出版社可依托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成果,策划兼具实用性与可读性的图书产品。例如,《生态文明思与行》全景式展示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反映了湖南乃至全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二、聚焦业态融合,线上线下一齐发力
在电子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传统纸质阅读场景逐渐弱化,数字化转型成为出版行业突破发展瓶颈、拥抱技术变革的新道路。然而,真正的业态融合绝非简单地将内容电子化,而是构建一个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在数字化浪潮中开辟新的增长极。
在线上端,LED多折幕大屏、裸眼3D平板、VR阅读一体机、VR头显等技术设备,正在构建沉浸式的阅读场景,让读者能够“走进”书籍内容,直观感受“小桥流水”、“花谢花开”,赋予阅读更强的互动性与代入感。哔哩哔哩等平台则突破传统宣传边界,通过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等文化内容,以故事化叙事点燃大众阅读兴趣,开辟出版宣传的全新赛道。此外,直播推广也已成为行业标配,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直播介绍图书亮点,直接链接读者需求,大幅提升内容传播效率与销售转化效果。而在线下端,各类技术设备的实体展示与体验,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数字阅读的机会,也为出版社搭建了品牌互动的线下阵地。线上技术创新与线下场景体验的深度融合,既延续了出版的文化内核,又借助技术催生了“数字阅读+文化传播+直播营销”的新业态,为高校出版社探索业态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拓展国际视野,国内国外深度交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高校出版社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高校出版社可依托自身学术优势,筛选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内容资源开展版权输出,将中国学术成果、文化实践转化为多语种出版物。例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兼具国家战略意义与国际关注度的主题,联合相关学科团队打造系列学术丛书,让国际社会更深入理解中国发展路径。此外,还可借助“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深化与共建国家的出版交流。例如,搭建“一带一路”学术出版合作展示与对接机制,集中呈现与沿线国家高校、出版机构联合开发的图书,既为国际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的多元视角,也通过合作出版拓展了海外市场渠道。这不仅能提升高校出版社的国际影响力,更能通过版权收益、合作分成等方式拓宽经济来源,实现“文化出海”与“产业增收”的双向赋能,为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注入高校力量。
高校出版社的产业发展,本质是学术资源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传统业态与创新模式的深度融合。唯有立足高校资源优势,以内容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在产品开发、业态转型与国际传播中持续突破,才能在文化产业升级浪潮中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渠珊珊(湘潭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