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双11”花式营销 如何把“流量”转化为“留量”

“双11”期间,多家银行聚焦储蓄卡与信用卡营销,推出支付优惠、分期福利、积分奖励等活动,精准满足用户购物需求。

2025年10月27日 字数:2622
  本报综合报道 一年一度的电商平台“双11”消费旺季已至,随着电商平台积极备战,银行业也“全体总动员”,纷纷加入这场消费“盛宴”。
  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到苏州银行、贵阳银行等地方机构,多家银行近期集体上线“双11”专属活动,不仅覆盖储蓄卡、信用卡持卡人群,还联合支付宝、京东、淘宝等多平台细化优惠规则,在消费旺季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更试图为业务增长注入新动能。
  花式营销抢占消费流量
  “双11”临近,银行业营销比拼全面升温,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推出信用卡或储蓄卡相关促销活动。
  信用卡端的优惠是百花齐放,部分银行在指定电商平台推出“满减直降”,用户使用该行信用卡支付达标,最高可享数百元立减;另有银行针对家电、数码、家居等大额消费品类,推出“分期免息”政策,有效缓解短期支付压力。
  如平安银行信用卡,围绕“三省”理念推出一系列覆盖消费全流程的支付优惠活动。涵盖淘宝、天猫、微信等主流平台,贯穿消费前、中、后全周期,实现“支付即优惠”。此外,该行还创新推出“淘宝、天猫国补分期返红包”活动,将国家补贴与信用卡分期优惠结合,消费者在享受国补的基础上再获分期红包,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中国银行推出“分期享立减”活动,联合支付宝、京东、淘宝、美团等10余家平台覆盖多个消费场景。例如,持卡人在淘宝App购买指定商品,选择中国银行信用卡分期,有机会享受单笔订单满500元立减25元、满1500元立减75元、满5000元立减200元的优惠,同一持卡人每档限享受2次。如该商品免息,可在支付立减同时叠加分期免息优惠。
  徽商银行也推出手机淘宝“双11”分期满减活动,优惠至高400元,活动持续至11月20日。用户在手机淘宝App(部分品类除外)购买实物类商品,选择徽商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即可参与折扣力度不等的优惠。
  此外,支付宝App已上线“银行卡天天减”活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等20余家银行参与。10月20日—11月11日,用户报名后用指定银行卡快捷支付,可享0.2—11.1元不等满减,进一步扩大优惠覆盖范围。
  储蓄卡端“双11”促销亮点突出:多家银行推出“支付返现”“专属折扣券”等福利,部分银行还进一步联动线下商超与线上生活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联动优惠”——用户使用储蓄卡消费,既能享受立减、折扣等价格优惠,还可参与抽奖活动,赢取购物卡、数码产品等礼品。
  中国银行联合支付宝推出“11.11天天减”活动,拆分为预热期与大促期,均需“先报名再享优惠”。具体来看,10月20日—30日预热期内,储蓄卡支付宝绑卡用户报名后,连续5日(含报名当日)内,单笔订单满50元可享随机立减0.2—11.11元,每日最多可享一次,最多可连续享受5日;10月31日—11月11日大促期,满减门槛提升至单笔100元,立减金额区间调整为0.5—11.11元,每日最多可享一次,最多可连续享受7日。
  招商银行则针对储蓄卡用户推出“砸金蛋天天返现”活动。10月10日—11月15日期间,用户可使用储蓄卡参与“支付达标抽锦鲤”活动,抽取至高1111元消费返现券。新绑卡用户还能叠加专属福利,首绑京东支付可领至高128元支付券包及33元京东外卖券,单笔支付满188元可额外抽至高88元京东专用消费返现券,首绑抖音支付并完成支付可享对应首绑礼和支付礼双重权益。
  “‘双11’已是全年最大线上消费节点,银行推出满减、返现等活动,既能换取客户绑卡量和交易活跃度,也能借节日窗口唤醒睡眠客户。”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导向与消费信贷利率走低的背景下,银行更需通过这类营销快速获客冲量,抢占消费场景入口。
  把“流量”转化为“留量”
  花式营销的背后,是银行卡业务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型现实。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国银行卡开立总量达100.68亿张,较2024年同期增长2.09亿张。分类型看,借记卡从91.10亿张增至93.54亿张,延续稳健增长;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则从7.49亿张降至7.15亿张。
  银行信用卡市场已然进入存量时代,借记卡数量虽保持总量增长,但其中也包含着部分睡眠账户。近期,多家银行集中发布公告,宣布将加强对长期不动户的管理,启动异常账户集中清理工作。在此背景下,“双11”成为激活沉睡账户、提升用户活跃度的关键契机。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称,银行在“双11”期间重点发力信用卡与储蓄卡业务,核心原因在于这两类支付工具能够精准对接消费旺季的市场需求与银行业务发展目标。其中,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可有效刺激消费者的超前消费意愿,进而提升整体交易规模;储蓄卡则能通过各类优惠活动引导用户资金归集,加速资金流动效率。在当前银行卡市场存量竞争的背景下,这一举措既能激活沉睡账户、提升用户活跃度,又能积累海量消费数据,为后续精准营销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进一步巩固银行在支付生态中的核心竞争优势。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商业银行借助“双11”的流量效应营销信用卡与储蓄卡,既是响应国家宏观调控、助力消费的具体举措,也是依托节点流量开展获客、活客的重要行动——此举既能与国家提振消费的政策形成共振,也能进一步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
  薛洪言进一步表示,这一策略带来多维度影响:对银行而言,不仅直接推动支付交易量的显著增长,带动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提升,还能增强用户黏性、扩大市场份额;对消费者而言,丰富的优惠活动切实降低了购物成本,但也需警惕因透支便利可能引发的过度消费及还款压力;对消费市场而言,银行支付优惠与电商平台促销形成有效叠加,进一步放大了“双11”的消费规模,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出,“双11”期间作为银行获客、活客的重要窗口,但更多实现的是“短期冲量”。如何将活动期间吸引的用户转化为长期客户,真正完成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已成为银行后续需重点突破的方向。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建议,除了现有优惠模式,银行机构也可以考虑通过信用卡临时提额等举措,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消费便利。除此之外,银行还可以切入民生重点场景及热门场景,例如以旧换新、绿色消费等,与政府消费券活动充分结合,通过加大产品供给、优化服务模式、改善用户体验等方式加强与终端金融消费者的连接。
  柏文喜进一步补充道,银行需从“单次交易营销”转向“客户全生命周期经营”,以“内容经营+场景分期+会员制”为核心抓手。通过消费指南、理财科普等内容增强用户黏性,以家装、教育分期等延伸服务链条,再用等级权益、专属服务等会员制锁定长期价值,最终将“双11”的短期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在存量竞争中构建差异化“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