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秦巴腹地的绿色崛起样本
□记者 张嘉怡
2025年10月27日
字数:2126

10月11日,西康高铁全线铺轨正式启动。
在秦巴山脉与汉江交汇的褶皱地带,一场以生态保护为底色的经济转型正在悄然上演。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陕西省安康市在“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政治责任与“追赶超越”的发展诉求之间,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这座曾因交通闭塞而发展滞后的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9%,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展现出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辩证统一。
生态约束下的发展突围
安康市国土面积的65%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承担着维护秦岭生物多样性和保障汉江水质安全的双重使命。严格的生态管控虽为经济发展设置了“紧箍咒”,却也倒逼其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2025年上半年,全市Ⅰ类至Ⅲ类水质占比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0%,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中,安康市以“三限制一薄弱”(即产业准入受限、开发空间受限、排放总量受限、基础设施薄弱)为发展基点,构建起“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现代产业体系。2025年1—8月,九条市级重点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948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毛绒玩具等特色产业增速显著,成为破解生态约束的关键抓手。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变革
安康市工业经济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底盘、新兴产业挑大梁”的格局。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1%,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最大亮点,增加值增长36.8%,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6倍,医药制造业增长42.5%。
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产业同样表现亮眼。1—4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9%,新型材料产业增长23.6%。汉阴县单晶硅靶材料项目、安康智算产业园等236个重点产业项目加速推进,为工业经济注入新动能。
尽管面临耕地碎片化、自然灾害频发等挑战,安康市通过结构调整仍然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2025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5.61亿元,增长2.5%。其中特色农产品表现突出,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4.1%,园林水果增长5.4%,茶叶增长3.9%。富硒茶综合产值突破120亿元,“安康富硒茶”连续6年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二十强。
全市消费市场呈现出“传统消费稳中有进、新兴消费快速崛起”的特征。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9%,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6%。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60.4%(其中智能手机增长59.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3%,反映出数字经济对消费结构的重塑效应。
投资结构优化与产业链建设
2025年上半年,安康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增速居全省前列。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8.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8%,工业投资占比显著提升。民间投资增长25.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63.2%,成为稳投资的主力军。
围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态旅游等九条重点产业链,安康市实施“链长制”精准施策。2025年1—8月,九条产业链综合产值同比增长15.3%,其中毛绒玩具产业形成“创意设计—原辅料生产—加工制造—贸易销售”全链条,新型材料、秦巴医药等产业年均增速超15%。西康高铁建设、安康无水港多式联运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推进,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协同效应。
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安康市积极争取生态补偿政策。2025年获得省级生态补偿资金5.2亿元,用于汉江流域污染治理、退耕还林等项目。镇坪县通过“生态补偿+产业转移”模式,将天津对口协作资金转化为生态修复和民生改善投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对产业布局的限制,安康市在生态容量较大的区域设立四个省级飞地经济园区,吸引限制开发区域的产业项目集中落地。目前,园区已吸纳企业87家,解决就业1.2万人,成为生态敏感区产业升级的创新载体。
通过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推广“生态贷”等金融产品,安康市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友好型产业。2025年上半年,全市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28%,重点支持富硒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领域。
民生改善与普惠发展
2025年上半年,安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农村增速连续十年高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成效显著,平利县老县镇等安置社区通过发展毛绒玩具工厂、电商服务站等产业,实现搬迁群众户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此外,财政支出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2025年上半年民生支出占比达85.2%,其中生态保护与修复投入增长23.5%。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速推进,安康中学高新校区、市中医医院扩建等项目建成投用,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覆盖率达100%。
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效,安康市仍面临产业能级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基础设施短板等问题。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盯目标、强调度”,不断强化项目支撑,培育创新动能,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加快西康高铁、安康无水港等项目建设,申创中国(安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在秦巴腹地,安康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为全国生态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正如安康市委书记在专题会议上强调的:“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秦巴山区绿色发展样板。”随着四季度冲刺号角的吹响,这座山城有望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交出更亮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