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人形机器人行业“开卷”

2025年10月28日 字数:2060
  本报综合报道 10月23日晚8点,松延动力“Bumi小布米”开启预售,9998元的定价让这款身高约94厘米、体重12公斤、自由度不小于21个的产品,成为全球首款万元以内消费级人形机器人。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式下探至万元市场,行业“消费级时代”大幕初启。
  10月24日,加速进化公司紧随其后发布限时2.99万元起的新品Booster K1,这款身高95厘米、体重19.5公斤、含22个自由度的产品,不仅是该公司最低价机型,更是经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验证的高性能开发平台。两款新品密集亮相,叠加“双11”消费节点,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价格破冰战”正式打响。
  “双11”成为人形机器人“竞技场”
  “之前火箭发射、早期手机都因技术垄断价格高企,直到马斯克降低火箭成本、小米拉低手机售价——人形机器人本就不该贵。”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的观点,贯穿了小布米的发布全过程。
  10月22日,松延动力公开小布米信息时,视频封面中“9998元”的价格与黑色机身形成强烈对比,而其首发价9998元、“双11”至“双12”限量预售的设定,更直接将产品与消费旺季绑定,用户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及京东下单。
  加速进化公司的Booster K1同样瞄准“双11”窗口,即日起至11月11日限时2.99万元起,限量100台。对比参数,两款产品高度、自由度接近,却有明确的定位差异:小布米聚焦娱乐陪伴、教育、展览展示;Booster K1则主打教育、赛事及展演场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面对外界对比,加速进化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程昊表示:“具身智能行业、人形机器人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需要行业的分工和协同,我们欢迎更多参与者共同推进科技进步。不同的定价源于对产品定位的根本不同理解。加速进化Boost⁃er K1不仅是一个机器人,它还是一个经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验证的高性能开发平台。体现在冠军级的运动性能、强劲的算力、完整的开源生态和长期的开发者支持上”。
  价格下探成行业趋势
  小布米的万元定价,在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堪称“颠覆”,此前多数产品价格动辄数十万,数万元机型已属低价。而这款产品能实现成本控制,核心在于两点:大量采用轻量化、低成本复合材料,且大部分结构为自研。“这对产业是好事,机器人降价会带动上游降本,带来普惠价值。”姜哲源介绍称。
  目前,小布米分为普通版与教育版:教育版明年1月发货,已开启排单,10月23日晚8时起按付款顺序交付;9998元的消费版明年3月发货,两版本共线生产。“这款产品毛利率不高,只挣良心钱。”姜哲源补充道。
  在姜哲源看来,价格下行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若一个产业长期维持高毛利,是不健康的。未来所有人形机器人公司都会降价,最终收敛到合理利润率与价格水准,这才能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加快产业普及。”这一判断已现端倪:此前宇树科技R1以3.99万元起售,如今小布米、Booster K1等进一步拉低价格带,人形机器人“低价化”趋势渐明。
  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成长
  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快速发展期,已涌现超20种型号,覆盖教育、服务、科研、工业等领域。优必选、宇树科技、天工机器人、达闼科技、小米、科大讯飞、傅利叶、智元机器人等企业各有专攻,形成“技术突破+量产加速+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竞争力格局。具体来看,企业差异化特征显著:优必选Walker系列主打双足行走稳定性与交互能力,应用于公共服务与家庭;宇树科技聚焦高性能运动控制,其H1型号以高动态平衡、敏捷动作为核心;天工机器人研发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全尺寸机型,搭载视觉感知传感器、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及六维力传感器,算力达每秒550万亿次,更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夺得100米短跑冠军;达闼科技侧重云端智能,借5G实现远程操控;小米CyberOne聚焦情感交互与低成本普及;科大讯飞则融合AI语音技术,强化教育与服务功能。
  从市场空间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千亿美元级的蓝海。据GGII(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50亿美元左右,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行业热度同步传导至资本市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127起投融资事件,总金额达364.36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2025年上半年,已有13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企业冲刺IPO。其中,宇树科技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提交IPO申请,投后估值已超120亿元。
  不过,该行业仍面临盈利挑战。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人形机器人企业亏损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研发成本高、周期长;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不明确、应用场景有限。当前产品主要集中于教育、娱乐、家庭陪伴等消费级市场,及医疗、安防、工业等专业领域,但这些场景的需求尚未完全释放,用户接受度与支付意愿仍存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难以通过规模化销售降本盈利。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从松延动力价格“破万”预售,到资本市场的密集投入,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探索到消费落地”的关键转折。尽管核心技术短板、应用场景待释放仍是待解难题,但随着价格下探、供应链成熟、政策支持加码,这个市场正迎来加速成长的“黄金期”。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差异化竞争中夯实技术、拓展场景,将是抢占先机的关键;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人形机器人从“高精尖”走向“日常化”的脚步,已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