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搬家”持续 银行理财规模大增

2025年10月28日 字数:2743
  在居民财
  富管理需求持续
  释放、理财市场稳步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与投研升级,与投资者的理性配置及风
  险认知提升,共同构
  成市场健康发展
  的核心支撑。
  本报综合报道 利率下行背景下,中国居民的“钱袋子”正流向理财市场。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股理财增长热潮的背后,是存款“搬家”趋势的持续深化。随着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不少手握存款的储户在“保本”与“收益”间纠结,也推动居民理财观念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过渡。32万亿元规模的理财市场,既为居民财富增值提供新空间,也对金融机构投资者引导、产品创新及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固收+”产品成市场宠儿
  《报告》显示,当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181家银行机构与32家理财子公司共存续理财产品4.39万只,存续规模达32.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1%、9.42%,实现产品数量与管理规模同步提升。
  其中,理财子公司已成为市场绝对主力:其存续产品数量达3.06万只,规模为29.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6%,在全市场占比高达91.13%。与规模稳步增长相呼应的是居民理财投资需求的显著上升,截至同期,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39亿个,同比增长12.7%。
  对于理财规模增长的核心原因,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分析指出,一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推动部分投资者转向理财市场寻求“存款替代”产品;二是理财公司依托机制优势,通过加大产品创新与营销力度,精准把握“存款替代”业务机遇,吸纳了存款利率下调催生的存款“搬家”资金。
  在债市利率及收益率走低的背景下,投资者对资产配置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众多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人将目光聚焦于“固收+”产品,近期火热的权益市场也同步受到更多关注。
  据了解,银行理财公司也纷纷转向推荐“固收+”相关理财产品,市场呈现“供销两旺”态势。例如,招银理财推出的“全+福”多策略产品系列,今年9月保有规模突破3000亿元,服务客户逾240万;工银理财近期也推出针对私人银行客户的恒睿系列固收增强开放式理财产品,2025年4月18日至10月15日近6个月的年化收益率达
  4.39%。
  对此,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低利率时期,纯固收产品潜在收益不断降低,“固收+”产品在获取超额收益率方面优势明显。“我们认为,‘固收+’产品未来仍会持续增长,成为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全年‘固收+’产品规模增长有望突破1.4万亿元,预计全年整体理财规模将超过33.5万亿元”。
  居民理财观念转向“再投资”
  理财收益不再由银行“刚性兑付”,而是与市场表现挂钩——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居民的理财观念正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过渡,而银行理财市场的持续扩容,正是存款“搬家”现象深化的直接体现。
  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明确银行可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为利率下行提供制度基础。从实践来看,自2022年9月起,主要银行已先后经历多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目前大型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普遍维持在1.25%左右,收益吸引力显著弱化,储户面临“再投资困境”。
  “三季度恰好是此前存入的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的时间窗口。”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存款利率的降幅快于理财收益率,使得理财产品的相对吸引力显著提升。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居民将到期存款转而配置理财产品,形成大规模资金流动。面对市场变化,银行和理财公司积极优化产品策略吸引资金,“固收+”产品因在债券投资基础上增加股票、可转债等资产增厚收益,受到市场广泛青睐。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也认为,理财产品单季存续规模增长1.46万亿元,背后是存款“搬家”效应推动的结果,这与公募债基收益承压形成鲜明对比,也印证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相对稳健的特点更获投资者青睐。
  不过,尽管“存款再投资”逻辑不断深化,资金流向并非呈现单边趋势。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2.73万亿元。从单月数据看,9月居民存款增加2.96万亿元,非银存款减少1.06万亿元,与8月存款“搬家”态势相反——8月居民存款新增1100亿元,同比少增6000亿元;同期非银存款新增1.18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
  这一“搬出”又“回流”的过程,反映出居民资产配置行为的高度灵活性。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存款“搬家”的强度和时间长度,核心取决于资管产品与新存款的收益剪刀差能否持续,以及宏观经济基本面改善预期能否巩固。政策端预计将继续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与包容性,为居民财富向权益资产转移提供制度保障与信心支撑。“若市场能保持稳健表现,这一迁移过程有望延续,但就过程而言会较为漫长,一蹴而就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做好投资者陪伴与引导
  2022年“资管新规”全面落地,银行理财正式告别“保本保息”时代。三年过去,理财市场净值化转型已基本完成,理财产品净值随市场波动成为常态。然而,尽管制度框架已然确立,投资者理念的转变却远未结束,投资者教育仍任重道远。
  以今年7月为例,彼时,债券市场开启调整进程,尤其是利率债长端,10年国债收益率从7月15日的1.6653%上行至7月30日的1.7578%,后又于7月31日回落至1.7144%。债市调整同步传导至投资端,尤其是以债券为打底资产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出现回落。在此背景下,部分投资者晒出所持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截图,感叹“收益越来越少”;还有投资者开始动摇,考虑是否赎回产品。
  “净值化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理财观念的重塑。”一位行业资管人士指出,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银行理财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产品净值随市场波动实时变动,打破了“稳赚不赔”的刚兑预期。但三年过去,许多居民的投资习惯仍停留在“存款思维”,对短期波动容忍度低,易在市场调整时产生恐慌性赎回,进而加剧产品赎回压力与净值回撤。
  在此背景下,产品创新与投研能力提升显得尤为关键。明明进一步指出,银行理财与财富管理业务的产品创新至关重要,针对客户既追求稳健收益又重视流动性的需求,可大力发展采用“固收+”策略的中低风险等级产品,以债券等稳健资产构筑底仓,辅以少量权益类资产增强收益。同时,银行需着力提升投研能力,加强对宏观形势与各类资产的研判,优化资产配置,努力控制产品净值波动,并做好投资者陪伴与教育,引导客户建立合理预期。
  对投资者而言,董希淼建议,应基于自身风险偏好、投资经验和理财需求,做好适配个人及家庭的资产配置,合理选择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资管产品。金融机构则需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加强投资者教育,充分披露信息、提示风险,真正落实“卖者有责,买者自负”原则,助力居民财富实现长期稳健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