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出台西北首个省级“好房子”规划导则
2025年10月28日
字数:2351
近日,甘肃两部门联合发布西北首个省级《“好房子”导则》。它既直面甘肃地质生态复杂、地域差异显著的省情,给出“一区一策”的本土化方案,也为兰州房企带来从“拼价格”到“拼品质”的转型机遇,更成为中西部地区破解居住升级难题的实践样本。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甘肃省“好房子”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这份今年10月起正式实施的文件,不仅为甘肃新建住宅划定“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核心目标,更以“西北地区首个省级‘好房子’专项规划导则”的独特定位,为兰州房企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与转型挑战,同时为中西部地区居住品质升级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加速当地住房需求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打造贴合省情的区域样板
在东部沿海城市早已布局“好房子”建设的背景下,甘肃《导则》未简单复制外地经验,而是深度结合西北地区自然禀赋、发展实际与群众需求,形成兼具“中位度”与普遍性的“区域样板”,为同类城市提供务实解决方案。
《导则》的制定立足西北实际。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会地带,生态脆弱、气候多样,地质条件复杂。对此,《导则》开宗明义将住宅选址安全置于首位,明确要求避开滑坡、泥石流、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威胁地段,且必须完成灾害风险评估,直接回应区域现实挑战。同时,为缓解土地资源紧张问题,《导则》倡导优先利用城市已开发区域和低效用地,推动旧城更新,凸显土地集约利用的紧迫性。
空间设计上,甘肃摒弃“行列式”单调规划模式,要求合理布局组团空间与集中绿地,营造疏密有致、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针对不同高度住宅设置单元宽度限制,确保建筑日照满足国家规范,切实提升居住舒适度。此外,《导则》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尤为突出——其构建涵盖住区环境、内外交通、配套设施、智慧服务等核心维度的完整指标体系,实现从规划源头到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控,为“好房子”建设提供全流程指引。
考虑到甘肃东西纵横1600多公里、地域地貌差异显著的特点,《导则》将全省划分为河西走廊、兰白都市圈、陇中陇东、陇南山地、甘南高原五大风貌区,提出差异化建筑指引。其中,兰白都市圈鼓励发展立体生态住宅,与当前市场热推的“四代宅”项目相呼应;甘南高原则探索低密度特色住宅,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这种“一区一策”的思路,有效避免“千城一面”,让“好房子”既具现代品质,又富含地方韵味。
业内专家指出,甘肃《导则》的“中位度”与普遍性,源于其直面的老城区更新压力大、新城区需科学引导、生态约束明显、地域文化多元等问题,这些正是西安、西宁、银川等中西部城市的共同课题。因此,这份导则提供的务实、可及、可推广方案,能为中西部地区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居住品质跃升提供重要借鉴。
房企以“好房子”破局
《导则》的出台,在兰州房地产市场引发强烈反响。对当地房企而言,这不仅是一份政策合规文件,更是重塑市场竞争力、挖掘营销机遇的关键指引,不少企业已提前布局并收获市场认可。
早在《导则》出台前,兰州多家房企便瞄准居民对品质住宅的需求,推出以露台设计为核心卖点、附带大面积赠送空间的“四代宅”项目。在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城市背景下,这类项目精准契合当地居民期待,市场表现亮眼。“正是抓住了城市居民对‘好房子’的迫切需求,我们5个月内实现四开四捷,接连打破兰州楼市热销纪录。”兰州中海地产工作人员的表述,印证了优质住宅的市场号召力。
尽管“好房子”标准抬高了建设成本,但多数开发商认为,旺盛的市场需求让品质项目更具竞争力。“《导则》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一位房企负责人坦言,如今项目设计会主动融入智慧安防、无障碍设施等,“这不仅是满足合规要求,更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升级,兰州房企正以“好房子”为契机,实现从“拼价格”到“拼品质”的转型。
推动住房从“有”向“优”跨越
除甘肃外,重庆近期商品住宅市场也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其中“好房子”项目的表现尤为突出,为全国市场提供了品质住宅的实践参考。
数据显示,重庆近期商品住宅成交12.25万平方米,均价13171元/㎡,环比上涨5%;建发、联发、万华等房企表现突出,占据销售榜单前列。作为重庆首个“好房子”项目,建发望江云启的市场表现堪称亮眼。该项目于10月18日开盘,首推3栋共280套房源,户型面积123㎡至186㎡,最终成交161套,成交建面均价30311元/㎡,总价区间330万元至680万元。高价区间下仍实现高去化,凸显“好房子”对改善型需求的吸引力。
事实上,“好房子”已成为全国多省市提升城市建设与居住品质的共同行动。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到地方实践的百花齐放,一场关乎居住品质的深刻变革正在推进。2023年以来,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已相继出台省级“好房子”技术导则或建设方案。尽管各地政策各有侧重,如浙江强调“全龄友好”、宁波聚焦“防风防腐”、南京注重“文脉传承”。但核心目标高度一致:推动居住需求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追求“好不好”的体验。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了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迈进的时代共识。
不过,政策与企业的努力,最终仍需接受市场与居民的检验。在兰州,不同群体对“好房子”的态度已呈现分化:家住城关区的老住户陈大爷点赞《导则》中“十五分钟生活圈”的规定,期待“以后的小区绿地多点,离菜市场近点”;一位潜在购房者则表达了顾虑:“这么大的花园谁来管?费用由谁出?”
“如何让‘好房子’真正‘好住’,还需要政府、企业、业主三方共同努力。”一位房企负责人坦言,“好房子”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运营好。唯有构建从建设到长期运营的全链条保障体系,明确权责划分与费用机制,才能让“好房子”的价值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居住品质的可持续提升,让“住好房”的时代愿景照进更多百姓的日常生活。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甘肃省“好房子”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这份今年10月起正式实施的文件,不仅为甘肃新建住宅划定“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核心目标,更以“西北地区首个省级‘好房子’专项规划导则”的独特定位,为兰州房企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与转型挑战,同时为中西部地区居住品质升级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加速当地住房需求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转变。打造贴合省情的区域样板
在东部沿海城市早已布局“好房子”建设的背景下,甘肃《导则》未简单复制外地经验,而是深度结合西北地区自然禀赋、发展实际与群众需求,形成兼具“中位度”与普遍性的“区域样板”,为同类城市提供务实解决方案。
《导则》的制定立足西北实际。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会地带,生态脆弱、气候多样,地质条件复杂。对此,《导则》开宗明义将住宅选址安全置于首位,明确要求避开滑坡、泥石流、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威胁地段,且必须完成灾害风险评估,直接回应区域现实挑战。同时,为缓解土地资源紧张问题,《导则》倡导优先利用城市已开发区域和低效用地,推动旧城更新,凸显土地集约利用的紧迫性。
空间设计上,甘肃摒弃“行列式”单调规划模式,要求合理布局组团空间与集中绿地,营造疏密有致、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针对不同高度住宅设置单元宽度限制,确保建筑日照满足国家规范,切实提升居住舒适度。此外,《导则》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尤为突出——其构建涵盖住区环境、内外交通、配套设施、智慧服务等核心维度的完整指标体系,实现从规划源头到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控,为“好房子”建设提供全流程指引。
考虑到甘肃东西纵横1600多公里、地域地貌差异显著的特点,《导则》将全省划分为河西走廊、兰白都市圈、陇中陇东、陇南山地、甘南高原五大风貌区,提出差异化建筑指引。其中,兰白都市圈鼓励发展立体生态住宅,与当前市场热推的“四代宅”项目相呼应;甘南高原则探索低密度特色住宅,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这种“一区一策”的思路,有效避免“千城一面”,让“好房子”既具现代品质,又富含地方韵味。
业内专家指出,甘肃《导则》的“中位度”与普遍性,源于其直面的老城区更新压力大、新城区需科学引导、生态约束明显、地域文化多元等问题,这些正是西安、西宁、银川等中西部城市的共同课题。因此,这份导则提供的务实、可及、可推广方案,能为中西部地区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居住品质跃升提供重要借鉴。
房企以“好房子”破局
《导则》的出台,在兰州房地产市场引发强烈反响。对当地房企而言,这不仅是一份政策合规文件,更是重塑市场竞争力、挖掘营销机遇的关键指引,不少企业已提前布局并收获市场认可。
早在《导则》出台前,兰州多家房企便瞄准居民对品质住宅的需求,推出以露台设计为核心卖点、附带大面积赠送空间的“四代宅”项目。在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城市背景下,这类项目精准契合当地居民期待,市场表现亮眼。“正是抓住了城市居民对‘好房子’的迫切需求,我们5个月内实现四开四捷,接连打破兰州楼市热销纪录。”兰州中海地产工作人员的表述,印证了优质住宅的市场号召力。
尽管“好房子”标准抬高了建设成本,但多数开发商认为,旺盛的市场需求让品质项目更具竞争力。“《导则》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一位房企负责人坦言,如今项目设计会主动融入智慧安防、无障碍设施等,“这不仅是满足合规要求,更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升级,兰州房企正以“好房子”为契机,实现从“拼价格”到“拼品质”的转型。
推动住房从“有”向“优”跨越
除甘肃外,重庆近期商品住宅市场也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其中“好房子”项目的表现尤为突出,为全国市场提供了品质住宅的实践参考。
数据显示,重庆近期商品住宅成交12.25万平方米,均价13171元/㎡,环比上涨5%;建发、联发、万华等房企表现突出,占据销售榜单前列。作为重庆首个“好房子”项目,建发望江云启的市场表现堪称亮眼。该项目于10月18日开盘,首推3栋共280套房源,户型面积123㎡至186㎡,最终成交161套,成交建面均价30311元/㎡,总价区间330万元至680万元。高价区间下仍实现高去化,凸显“好房子”对改善型需求的吸引力。
事实上,“好房子”已成为全国多省市提升城市建设与居住品质的共同行动。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到地方实践的百花齐放,一场关乎居住品质的深刻变革正在推进。2023年以来,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已相继出台省级“好房子”技术导则或建设方案。尽管各地政策各有侧重,如浙江强调“全龄友好”、宁波聚焦“防风防腐”、南京注重“文脉传承”。但核心目标高度一致:推动居住需求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追求“好不好”的体验。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了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迈进的时代共识。
不过,政策与企业的努力,最终仍需接受市场与居民的检验。在兰州,不同群体对“好房子”的态度已呈现分化:家住城关区的老住户陈大爷点赞《导则》中“十五分钟生活圈”的规定,期待“以后的小区绿地多点,离菜市场近点”;一位潜在购房者则表达了顾虑:“这么大的花园谁来管?费用由谁出?”
“如何让‘好房子’真正‘好住’,还需要政府、企业、业主三方共同努力。”一位房企负责人坦言,“好房子”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运营好。唯有构建从建设到长期运营的全链条保障体系,明确权责划分与费用机制,才能让“好房子”的价值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居住品质的可持续提升,让“住好房”的时代愿景照进更多百姓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