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三季报陆续披露

2025年10月29日 字数:2967
  在业绩
  分化的同时,已披露三季报的6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或下降,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本报综合报道 随着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截止日临近,银行业三季度经营业绩进入集中披露阶段。截至10月27日,华夏银行、重庆银行、平安银行、无锡农商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6家银行已率先交出三季报“答卷”。
  今年一季度,受市场利率下行、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上市银行经营普遍承压,二季度业绩有所改善后,三季度能否延续恢复增长态势,受到市场高度关注。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6家银行整体业绩表现稳健,部分银行实现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双增,暂处下降区间的银行则显现降幅收窄态势,资产质量呈现好转趋势。
  整体盈利稳健
  从率先披露前三季度业绩的6家银行来看,不同类型机构的盈利表现呈现鲜明分化特征:城商行与农商行凭借区域资源优势和业务结构特点,实现较高增速;两家股份制银行虽尚未扭转盈利下滑局面,但已释放出降幅收窄的积极信号,经营改善趋势逐步显现。
  具体来看,重庆银行的盈利增长势头最为强劲,营收、净利润两项核心指标同比增幅均突破10%。数据显示,该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7.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06亿元,增幅10.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79亿元,同比增幅10.19%,在已披露业绩的银行中表现突出。
  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则延续了一贯的稳健盈利风格,两家银行的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增速均稳定在8%以上。其中,南京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9.49亿元,同比增长8.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0.05亿元,同比增长8.06%,盈利规模与增速均保持区域城商行领先水平。宁波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49.76亿元,同比增长8.3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4.45亿元,同比增长8.39%,展现出较强的盈利韧性。
  作为区域农商行代表,无锡农商行也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该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7.65亿元,同比上升3.8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33亿元,同比上升3.78%,在农商行群体中展现出较强的经营抗风险能力。
  与城商行、农商行的高增长形成对比,华夏银行、平安银行两家股份行前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仍处于同比下降区间,但相较于上半年,降幅已出现明显收窄。其中,华夏银行前三季度营收648.81亿元,同比下降8.79%;归母净利润179.82亿元,同比下降2.8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5.09个百分点。平安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6.68亿元,同比下降9.8%;归母净利润383.39亿元,同比下降3.5%,营收、净利润降幅较上半年分别收窄0.2个、0.4个百分点。
  针对营收与净利润的波动,两家股份制银行均结合自身业务实际作出解释。华夏银行行长瞿纲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不过作为营收核心支柱的利息净收入基本保持稳定。”针对这一情况,该行明确了后续改进方向:通过扩大资产规模增长、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高收益资产和低成本负债占比、盘活低效资产,同时加强市场与客户分析、提升定价能力等方式,进一步稳定净息差水平与收入来源。
  平安银行则指出,业绩波动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受贷款利率下行和业务结构调整等影响,前三季度净息差为1.79%,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基点,利息收入承压;另一方面,市场波动导致债券投资等业务的非利息净收入有所下降。为对冲业绩压力,该行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降本增效,前三季度业务及管理费降至276.49亿元,同比下降9.6%;同时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为259.89亿元,同比下降18.8%。
  对于6家银行的业绩分化,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分析认为,本质是银行资产管理能力与业务结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他分析称,重庆银行作为优质城商行,核心优势在于存贷款业务的高增速,依托区域内旺盛的信贷需求支撑,通过“以量补价”策略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增超10%;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受非息资产业务波动影响更大,且此前业务转型中的资产结构调整尚未完全释放红利,因此业绩呈现“降幅收窄而非直接增长”的态势。
  谈及当前上市银行整体盈利稳健的支撑因素,王蓬博进一步解释,核心支撑来自两方面:一是负债成本持续优化,银行通过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加强活期存款沉淀等方式,有效降低利息成本压力;二是信用减值压力明显缓解,随着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加大,信用减值支出同比减少,直接增厚了利润空间,这也是上市银行利润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保障。
  风险压力“趋缓”
  在业绩分化的同时,已披露三季报的6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或下降,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具体数据显示,无锡农商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上年末持平,分别为0.78%、0.83%、0.76%,持续保持行业较低水平,风险管控成效显著。其余3家银行不良率均实现同比下降:截至2025年9月末,重庆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14%,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8%,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5%,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指标逐步改善。
  针对不良率的变化,多家银行管理层在业绩沟通中给出回应,并明确了后续风险防控规划。瞿纲表示:“2025年三季度末,我行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拨备覆盖率较上半年末和年初略有下降。”他同时强调,后续华夏银行将继续强化资产质量精细化管理,按照“有序处置存量风险、有效控制新增风险”的原则,不断强化授信业务的准入、存续和退出管理,聚焦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和化解,多措并举,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全力压降不良贷款。同时,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做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确保拨备覆盖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
  南京银行则从“控新增、化存量”两个维度解释了资产质量稳定的原因。该行表示,2025年以来,该行一方面持续优化客户策略,严把风险入口关以提高新增授信质量,另一方面完善管控机制,加强风险防控前置力度、加快存量风险处置,进一步夯实了资产质量基础。对于四季度的风险管控工作,该行明确表示将继续坚持严管严控策略,推进落实“控新降旧”系列措施,不断提升风险防控质效与处置效率,确保资产质量平稳运行。
  对于部分银行资产质量指标的改善,王蓬博表示:“这充分体现了银行风险处置的显著成效,但仍需客观看待行业风险形势——地产、城投等行业存量规模较大,其风险缓释仍高度依赖后续行业复苏进度及相关政策落地效果;同时部分零售型银行的信用卡、消费贷不良暴露压力尚未完全消除,资产质量管控仍需保持高压态势,不能有丝毫松懈。”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从6家银行三季报来看,资产质量整体向好更多是风险压力‘趋缓’的体现,而非风险彻底‘释放’。”在他看来,宏观经济企稳背景下,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加大存量不良资产清收核销力度,快速压降风险规模;另一方面在信贷投放上更为审慎,从源头上控制新增风险,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不良率指标的修复。但当前经济修复基础仍需巩固,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不能简单认为风险已完全出清。
  展望未来银行业整体经营趋势,王蓬博预测,银行业业绩有望保持稳健态势,但结构分化将持续加剧。“优质城商行凭借区域信贷需求支撑与灵活的经营策略,增速可能进一步加快;而行业整体表现仍高度依赖经济修复进度,政策端的宽松导向能提供支撑,但实体需求复苏、地产风险缓释等核心变量,才是决定业绩稳定性的关键”。综合来看,他预计上市银行板块盈利将维持正增长,延续“稳中有进”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