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逆袭 燃油车回暖能否延续

2025年10月30日 字数:1490
  在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连续五个月超50%的市场浪潮中,中国车市近期出现了一则引人关注的转折——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连续三月同比增长,不仅打破了“燃油车式微”的单一预期,更以智能化升级重塑产品价值。
  在北京某汽车4S店,一位消费者的体验颇具代表性:“现在的燃油车像换了新面貌,辅助驾驶能自动跟车、记忆泊车,连方言都能听懂,智能体验一点不输新能源车。”
  这并非偶然的月度波动。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6月至8月,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同比增幅分别达9.7%、9.5%和13.5%,呈现持续攀升态势。其中8月表现尤为亮眼:当月乘用车国内销量200.7万辆,环比增长12.3%、同比增长15.1%;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达90.2万辆,较上年同期增加10.7万辆,环比增长10.9%、同比增长13.5%。拉长周期看,1月至8月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累计1714万辆,较上年增加7.5万辆,同比微增1.1%,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55.2%的市场中,燃油车的逆势回暖引发行业对动力格局的重新审视。
  多因素推动燃油车市场回暖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燃油车的阶段性复苏,离不开政策、价格与技术的三重合力。
  政策层面,国家“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成为激活换购需求的关键引擎。“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了大量家庭换购需求,燃油车作为传统主力车型,自然受益明显。”一位业内人士直言。
  价格则是燃油车抢占市场的直接武器。此前多家车企推出“一口价”模式,通过全国统一售价、大幅下调终端价格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试图在新能源浪潮中夺回主动权。
  “部分车企通过降价策略推动终端售价下探,有效激发了潜在消费潜力。”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分析道。
  更具突破性的是技术升级——燃油车正通过智能化革新打破“智能落后”的刻板印象。“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领域的持续优化,让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智能化差距不断缩短。”高政扬指出。
  据了解,当前,南北大众、丰田、奥迪、长城汽车等中外品牌均在加速实施“油电同智”战略,形成多维度技术突破:一汽大众于2025年9月启动大规模OTA升级,覆盖迈腾B9、高尔夫、探岳L等主力燃油车型,带来超400项功能优化,彻底终结燃油车“出厂即定型”的历史。升级后,智能座舱支持“关闭车窗并调低空调至22摄氏度”等复杂语音指令,提供通勤、长途、雨雪等6种情景模式一键切换,还新增车载KTV与音乐星球个性化推荐功能;驾驶辅助层面,部分车型配合端到端高速NOA功能,可自动完成跟车、变道与避障。奥迪则以交互系统升级巩固优势,燃油车全系搭载新一代MMI智能交互系统,语音唤醒速度提升至0.3秒,支持OTA持续迭代,进一步拉近与新能源车的智能差距。
  新能源车主导地位已不可逆
  尽管燃油车短期回暖,但行业共识明确:新能源车的主导地位已不可逆转。数据显示,2025年8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55.2%,
  1月至8月新能源车销量达965万辆,同比增长36.7%,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里斯战略咨询中国区合伙人何松松甚至断言,2025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历史性转折点,预计全年销量将达1500万辆至1600万辆,同比增长40%至50%,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销量。
  不过,燃油车并非没有长期发展空间。业内人士认为,在长途驾驶、重载运输、低温环境等场景中,燃油车仍具备不可替代性,而智能化升级更延长了其生命周期。
  “燃油车的短期复苏是市场结构调整的阶段性表现,新能源车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但燃油车通过智能化、场景化升级,已在特定市场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一位业内人士总结道。
  值得关注的是,混动车型正成为连接燃油与纯电的关键过渡形态。插电混动(PHEV)与增程式车型因“兼具油电优势”,成为市场折中优选,在自主品牌中增速迅猛。2025年8月数据显示,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42%,占新能源车销量的38%;同时,部分车企已开始将燃油车的智能化技术迁移至混动车型,进一步强化产品竞争力。 宗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