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绘就金融发展新蓝图

2025年10月31日 字数:2271
  本报综合报道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五年,中国金融业将走向何方?
  答案就写在近日出炉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五五”规划建议)中。
  核心目标:
  以“金融强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的是,“十五五”规划建议并未提出明确的经济增速目标,而是要求“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并新增了“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等表述,从而使得“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指出,要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并要求“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解读称,这一要求意味着未来五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将摒弃“大放大收”的波动模式,从源头防范高通胀、政府债务过重及金融风险隐患,以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为金融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如何夯实金融强国的制度基础?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提出三大关键举措,具体包括:一是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破除利率传导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利率更精准反映市场供求;二是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合,避免政策“单打独斗”,形成服务实体经济的合力;三是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通过三大政策有机衔接,切实助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点领域:
  深耕“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一部署并非偶然,而是金融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每一篇“文章”都有明确的发力方向。
  在科技金融领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建议,需引导银行、证券公司通过贷款、股权投资等多路径服务科创企业,针对性打通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堵点,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绿色金融领域则聚焦“双碳”目标,娄飞鹏提出两大重点:一是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绿色金融的国际认可度与影响力;二是探索碳金融衍生品试点,同时重点支持储能、氢能等新兴绿色产业融资,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普惠金融领域的核心是“精准滴灌”。曾刚认为,普惠金融需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抓手,开发线上化、智能化的小微企业与“三农”金融产品,降低服务门槛与成本;同时推进农村金融服务覆盖与信用体系建设,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向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群体。此外,还需完善风险补偿、政策性信贷等配套制度,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则着眼长远需求与技术赋能。娄飞鹏提出,养老金融领域要加快个人养老金账户产品货架建设,鼓励保险、理财公司开发长期限、稳健型养老产品,同时推动养老产业REITs试点,丰富养老金融供给,满足居民多元化养老财富管理需求;在数字金融领域,曾刚强调金融机构需坚定投入金融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金融科技提升服务效率与风控能力,同时打造开放生态与场景化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严守金融安全与数据合规底线,避免因技术应用引发风险。体系优化:
  推动金融机构错位发展构建多元生态
  “优化金融机构体系,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专注主业、完善治理、错位发展”,“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这一表述,为未来五年金融机构发展划定了“差异化”主线;同时提出的“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则为体系优化提供了硬件支撑。
  据了解,当前,我国已形成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其中银行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体。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这一体系下,各类银行需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产品与服务,持续提升金融供给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曾刚进一步解读了未来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大型银行需加快综合化、国际化转型,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持跨国企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小银行应深耕细分市场与区域经济,专注特色化服务,比如,聚焦县域经济、小微企业等领域,打造“小而美”的发展模式;非银行金融机构则需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发挥自身优势,与银行形成互补,共同完善金融服务链条。
  风险防控:
  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十五五”规划建议将这一要求作为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强化央地监管协同,丰富风险处置资源和手段,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同时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部分,进一步明确“统筹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有序化解,严防系统性风险”。这一系列部署,凸显了“防风险”在未来五年金融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在风控与合规管理层面,曾刚提出三大关键措施:一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动态识别、量化、监控各类风险,尤其针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建立差异化、前瞻性风控模型;二是应用数字化手段,通过大数据、AI风控等实现贷前至贷后全链条防控,提升风险处置效率;三是完善合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健全内审、信息披露机制与合规问责机制,筑牢内部防线。
  娄飞鹏表示,金融业需以防风险为首位,构建“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早纠偏”机制;中小金融机构需推进兼并重组、减量提质,优化股权与治理以提升抗风险能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需强化央地协同,推动隐性债务“控新化旧”并优化债务结构,防范风险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