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迈出“新步伐”

2025年11月03日 字数:2280
  本报综合报道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添关键注脚。
  近日,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布的三年一度调查显示,人民币全球日均交易量已飙升至8170亿美元,在全球汇市交易中的占比升至8.5%,较三年前提升1.5个百分点,成为同期增幅最大的货币。
  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夯实
  近期,人民币国际化在多个核心维度持续突破,各项关键指标均刷新纪录,国际使用场景与认可度不断提升。
  从跨境收付规模看,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投融资领域的人民币使用同样取得新进展。截至2025年7月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进一步凸显。
  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的全球地位也稳步攀升。目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达2.88%,稳居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与2016年IMF首次公布人民币储备数据(占比1.08%)时相比,这一比例增长超过270%,储备货币功能持续强化。
  在全球支付领域,人民币排名也实现跃升。SWIFT(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9月,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上升一位,位列第五位,占比3.17%。环比来看,2025年9月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增长15.53%,支付活跃度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大宗商品结算再破冰
  2025年10月9日,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达成的一项协议引发广泛关注:自今年第四季度起,双方部分铁矿石现货贸易将改用人民币结算,首批覆盖30%的现货交易量,中长期合约则设置观察期,未来有望全面转向人民币结算。这一合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铁矿石贸易中首次获得部分定价权,结束此前作为买方全盘接受卖方定价的被动局面,更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在大宗商品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从实际效益看,据测算,此次铁矿石贸易改用人民币结算后,预计每年可减少700亿至800亿美元外汇需求,直接推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中的占比提升。对国内企业而言,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能有效降低结汇风险,规避国际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同时,省去美元中间兑汇环节,还可进一步降低企业结汇成本,提升贸易便利度。
  事实上,人民币在矿业领域的跨境结算已积累相当经验。2022年,力拓公司就曾以人民币销售150万吨铁矿石;2025年7月,鞍钢集团向力拓公司开立总金额2.6亿元人民币的区块链电子信用证,标志着双方在区块链技术赋能下,实现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新突破。正如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所言,“人民币国际化是在市场驱动下水到渠成的过程”,企业对汇率避险、降低成本的需求,正成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核心动力。离岸市场、数字人民币成为关键抓手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朗,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窗口。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稳健发展、金融市场持续开放的内部基础,叠加“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拓宽人民币国际使用场景,而离岸市场建设与数字人民币创新,则成为未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路径。
  从外部环境看,国际货币格局正从美元“单极”主导向“多极”体系演变。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和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均呈下降趋势,以欧元、人民币为代表的非美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投融资和外汇交易中的份额正稳步提升。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也表示,新兴市场央行资产多元化意愿增强,“尽管仍处早期阶段,但这一需求有望为未来几年人民币加速国际化打开大门”。
  从内部支撑看,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基础,金融市场持续开放则扩大了人民币资产的国际供给。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更在共建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丰富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场景,人民币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覆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主要经济体及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协议总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为全球市场提供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支持。
  在具体推进路径上,离岸人民币市场被视为“主战场”。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师、研究部执行负责人缪延亮建议,应从增加离岸人民币安全资产供给入手,辅以在岸货币市场和衍生品工具的扩大开放,提升人民币“无风险资产”的可得性与便利度,强化人民币储备功能;同时,进一步发展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例如引入人民币国债期货、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等衍生品,构建完善的离岸人民币生态。
  数字人民币则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全新的数字化路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宋科表示,相比传统金融,数字金融具有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据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信息,当前数字人民币已形成多元合作模式: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为范本的多边合作模式,以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和区块链服务平台为依托的双边系统。其中,双边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显著,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已实现与香港“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联通,目前正推进与老挝、新加坡等相关系统的联通工作,未来将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民币支付效率。
  在近日召开的2025年外滩年会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经济学教授巴里·艾肯格林对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线表示认可。他明确表示:“中国当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是正确的。”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初期聚焦跨境贸易结算及相关支付,同步构建全球人民币清算体系、与多国央行建立本币互换以提供流动性;现阶段拓展至更广泛国际场景,包括支持中资银行海外人民币贷款;“未来应继续审慎推进,保持耐心,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