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十强省稳挑GDP增长“大梁”
2025年11月05日
字数:2244
本报综合报道 三季度作为全年经济运行的“承上启下”关键期,其表现直接关系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实现与长远发展根基。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及经济十强省市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悉数披露,一组组数据勾勒出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运行图景。其中,广东、江苏两省创下历史性突破,前三季度GDP双双跨越10万亿元大关。从整体格局看,十强省市合计贡献GDP达61.99万亿元,占全国总量比重超61%,相当于扛起全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头部省份引领突破
作为中国经济的“头雁”,经济大省在前三季度展现出强劲韧性。数据显示,广东前三季度GDP达10.52万亿元,江苏紧随其后为10.28万亿元,两省首次实现前三季度GDP破10万亿元,刷新地方经济总量新高度。
紧随其后的山东以7.71万亿元的体量、5.6%的增速稳步前行,按照当前增速推算,其全年GDP有望突破10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10万亿俱乐部”成员。
“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标志。”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山东的发展成效为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提供了“样板”,推动全国经济从“头部引领”向“多强并存”演进。
此外,福建、北京也有望在全年迈上新台阶,分别冲击“6万亿元”和“5万亿元”关口;甘肃(6.1%)、湖北(6.0%)、宁夏(5.8%)等19个省份增速均快于全国,凸显地方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活力。
曾刚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加持”,叠加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补链强链”“两重两新”等宏观政策部署,为多数省份实现较快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也让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持续增强。
新质生产力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前三季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从工业领域看,装备制造业“顶梁柱”作用凸显,江苏、安徽等多地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70%;高技术制造业增速领跑,浙江、海南、安徽、四川、湖北等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超10%,广西、安徽更是以27.8%的增速领跑,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51.8%。
“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正加速显现:广东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4.6%、37.6%、75.3%;上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8.5%,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速达12.8%,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强化。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样表现亮眼,成为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例如,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北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直接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重庆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深。消费和外贸协同发力
在需求端,消费与外贸的双重发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消费方面,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经济十强省中7个省份跑赢全国,河南以6.2%的增速领跑,山东、四川分别增长5.6%、5.8%。其中,“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四川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8.0%,增速较上半年加快5.3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54.3%、11.3%,三类商品合计拉动全省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4.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既是新供给的提供者,又是新消费的需求者,更是促进消费的新增量。”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表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达12.09亿,同比增长25%,印证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外贸方面,经济十强省贡献了全国75.5%的进出口总额,成为外贸“主力军”。江苏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元,增速6.4%,创历史同期新高,其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近70%,拉动全省出口增长8.7个百分点;浙江“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19.7%,以3.1%的出口占比贡献6.6%的增量;湖北进出口增速达25.3%,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增长117.7%,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差异化施策冲刺年度目标
尽管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但挑战依然存在:部分省份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处深度调整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5%,经济十强省中至少4个省份降幅超全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也为外贸增长带来潜在压力。不过,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未变,各省正结合自身禀赋,以差异化举措冲刺年度目标。
从共性举措看,“抓项目扩投资”与“强产业促升级”成为各省共识: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同时将制造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壮大。
“经济大省将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作为重点,契合高质量发展核心需求,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巩固产业优势的抓手。”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评价道。
差异化路径同样清晰:沿海省份聚焦“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如广东提出高质量办好秋季广交会,帮助企业抢抓订单、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内陆省份侧重“内需挖掘与区域辐射”,河南明确分层分类精准调度,发挥经济大市带动作用,释放消费与项目潜力。此外,湖北、上海通过优化投资结构破解短板,湖北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制造业投资占比提升至33.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上海投资增速达6.0%,有效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
“推动2025年经济持续‘质升量稳’,核心在于将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曾刚强调,需确保宏观政策精准发力、新旧动能协同转换、国内国际市场良性互动,在四季度黄金期全力以赴巩固回升向好势头,为“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交上优异答卷。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及经济十强省市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悉数披露,一组组数据勾勒出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运行图景。其中,广东、江苏两省创下历史性突破,前三季度GDP双双跨越10万亿元大关。从整体格局看,十强省市合计贡献GDP达61.99万亿元,占全国总量比重超61%,相当于扛起全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头部省份引领突破
作为中国经济的“头雁”,经济大省在前三季度展现出强劲韧性。数据显示,广东前三季度GDP达10.52万亿元,江苏紧随其后为10.28万亿元,两省首次实现前三季度GDP破10万亿元,刷新地方经济总量新高度。
紧随其后的山东以7.71万亿元的体量、5.6%的增速稳步前行,按照当前增速推算,其全年GDP有望突破10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三个“10万亿俱乐部”成员。
“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标志。”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山东的发展成效为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提供了“样板”,推动全国经济从“头部引领”向“多强并存”演进。
此外,福建、北京也有望在全年迈上新台阶,分别冲击“6万亿元”和“5万亿元”关口;甘肃(6.1%)、湖北(6.0%)、宁夏(5.8%)等19个省份增速均快于全国,凸显地方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活力。
曾刚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加持”,叠加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补链强链”“两重两新”等宏观政策部署,为多数省份实现较快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也让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持续增强。
新质生产力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前三季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从工业领域看,装备制造业“顶梁柱”作用凸显,江苏、安徽等多地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70%;高技术制造业增速领跑,浙江、海南、安徽、四川、湖北等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超10%,广西、安徽更是以27.8%的增速领跑,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51.8%。
“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正加速显现:广东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4.6%、37.6%、75.3%;上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8.5%,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速达12.8%,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强化。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样表现亮眼,成为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例如,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6%,北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直接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重庆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深。消费和外贸协同发力
在需求端,消费与外贸的双重发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消费方面,前三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经济十强省中7个省份跑赢全国,河南以6.2%的增速领跑,山东、四川分别增长5.6%、5.8%。其中,“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四川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8.0%,增速较上半年加快5.3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54.3%、11.3%,三类商品合计拉动全省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4.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既是新供给的提供者,又是新消费的需求者,更是促进消费的新增量。”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表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达12.09亿,同比增长25%,印证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外贸方面,经济十强省贡献了全国75.5%的进出口总额,成为外贸“主力军”。江苏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元,增速6.4%,创历史同期新高,其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近70%,拉动全省出口增长8.7个百分点;浙江“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19.7%,以3.1%的出口占比贡献6.6%的增量;湖北进出口增速达25.3%,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增长117.7%,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差异化施策冲刺年度目标
尽管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但挑战依然存在:部分省份房地产开发投资仍处深度调整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5%,经济十强省中至少4个省份降幅超全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也为外贸增长带来潜在压力。不过,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未变,各省正结合自身禀赋,以差异化举措冲刺年度目标。
从共性举措看,“抓项目扩投资”与“强产业促升级”成为各省共识: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同时将制造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壮大。
“经济大省将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作为重点,契合高质量发展核心需求,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巩固产业优势的抓手。”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评价道。
差异化路径同样清晰:沿海省份聚焦“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如广东提出高质量办好秋季广交会,帮助企业抢抓订单、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内陆省份侧重“内需挖掘与区域辐射”,河南明确分层分类精准调度,发挥经济大市带动作用,释放消费与项目潜力。此外,湖北、上海通过优化投资结构破解短板,湖北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制造业投资占比提升至33.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上海投资增速达6.0%,有效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
“推动2025年经济持续‘质升量稳’,核心在于将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曾刚强调,需确保宏观政策精准发力、新旧动能协同转换、国内国际市场良性互动,在四季度黄金期全力以赴巩固回升向好势头,为“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交上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