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时光悠悠好

□白建平

2025年11月07日 字数:1447
  夜幕下的岚漪河泛起细碎的银光,我站在新修的观景平台上,望着对岸鳞次栉比的楼宇,恍惚间又回到了那个踮着脚在村口眺望县城方向的清晨。这座承载着我半生记忆的晋西北小城岢岚,在近四十年的时光长河里悄然蜕变,而我与它的故事,恰似一本写满岁月痕迹的厚重书卷。
  儿时的家在距离县城15公里的小山村,黄土坡上错落着几十户人家。每逢赶集日,父亲总会套上驴车,载着山货去县城换煤油和盐巴。10岁那年,我坐在父亲的毛驴车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第一次进了城。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两侧商铺林立,我攥着父亲给的五分钱,在供销社买了人生第一根冰棍。冰凉甜美的滋味在舌尖化开时,望着街道上骑着二八自行车呼啸而过的年轻人,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走出大山,到县城里读书生活。
  15岁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高中。背着母亲手工缝制的被褥,真正走进这座魂牵梦绕的小城。学校宿舍是一排青砖平房,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的两铺炕上。在我眼里,这里的一切都充满新奇:明亮的电灯、宽敞的教室、装满图书的阅览室。
  星期天的清晨,我和同学们沿着岚漪河晨跑。那时的河岸还是一片荒滩,长满芦苇和野草。冬天河水结冰,我们就在冰面上打滑溜。周末常和室友去老街逛,在国营饭店买上一碗刀削面,倒上老陈醋,吃得津津有味。
  高中三年,我见证了县城的点滴变化。第一家录像厅开业时,放学路上总能听见里面传来港片的打斗声;百货大楼装上了玻璃幕墙,橱窗里陈列着时髦的的确良衬衫。这些新鲜事物不断冲击着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渴望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1985年,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临行前,在县城照相馆拍了几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我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站在斑驳的城墙根,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忐忑与期待。火车缓缓驶出小站时,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县城轮廓,泪水模糊了视线。
  在外学习工作的近四十年,岢岚始终是心底最深的牵挂。夜深人静时,总会想起县城的种种:母亲在老街买的油茶面,冬日里热乎乎的烤红薯,还有同学们挤在宿舍里分享的烤土豆……这些细碎的记忆,像窖藏的老酒,随着岁月流逝愈发醇香。每次收到老家来信,字里行间都是县城的新消息:老街改造了,建起了第一座高楼,通了高速公路……
  去年退休后,我毅然决定回到阔别已久的岢岚。当绿皮火车驶入小城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几乎不敢相认:宽阔的柏油马路,林立的现代化建筑,清澈的岚漪河两岸建起了漂亮的湿地公园。曾经低矮破旧的老街,如今变成了古色古香的文化街区。
  住进新建的小区,推开窗就能望见儿时心心念念的县城全貌。清晨沿岚漪河散步,河边的健身步道上,年轻人跑步锻炼,老人们打太极、跳广场舞。昔日荒滩上,建起了现代化的体育馆和图书馆。周末常去非遗展馆,看着展出的老物件,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最让我感动的是,小城在发展的同时,始终保留着那份独特的烟火气。老街深处的羊汤店还在,老板依旧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农贸市场里,熟悉的乡音此起彼伏;逢年过节,街头巷尾依然能看到热闹的社火表演。
  如今的我,每天过着闲适的生活。上午去老年大学学书法绘画,下午和老友们喝茶聊天,傍晚在河边看夕阳西下。看着小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内心充满欣慰。这里既有现代化的便利,又保留着浓浓的乡情。
  岚漪河的水依旧静静流淌,带走了岁月,却带不走记忆。这座小城,既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最终的归处。在这里,时光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让我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
  站在人生的黄昏,回望来时路,我深深懂得:所谓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出生地,更是心灵的栖息之所。这座陪伴我走过半生的小城,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