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精心布局

2026年“开门红”提前开战

2025年11月11日 字数:2674
  营销周期不断前置,本质上是中小银行应对净息差收窄、信贷需求下降的焦虑体现,也是行业存量竞争白热化的必然结果。
  本报综合报道 “起跑即冲刺,抢占时间窗口!”年初银行“开门红”的口号声还未远去,一场比往年来得更早的2026年“开门红”战役,已经悄然打响。
  “开门红”作为银行业一年一度的重头戏,聚焦存款吸纳、信贷投放、客户拓展等关键目标,为全年经营“定调子、打基础”。为尽早抢占市场份额、锁定客户资源,10月以来,多家银行已提前启动2026年“开门红”筹备工作,从召开动员会议、明确目标方案,到落地营销举措、储备客户资源等。
  分析人士称,“开门红”演变为“全年红”的背后,是银行业普遍面临的业绩增长压力。在净息差持续收窄、信贷需求疲软的背景下,银行亟须通过年初冲量锁定全年业绩基本盘。
  双线作战
  国庆中秋长假刚过,银行业便迅速切换至“战时状态”,将2025年“收官战”与2026年“开门红”无缝衔接。“凝心聚力决胜收官,谋篇布局抢占先机”,成为多家银行近期会议的核心主题。
  在地方中小银行阵营,“开门红”筹备动作尤为密集。10月11日,宁波东海银行召开三季度经营工作会议,同步部署“收官攻坚战”与“‘开门红’主动仗”;扬中农商银行在工作会上明确提出,要以决战决胜姿态打赢“‘开门红’储备前哨战”;渭滨农商银行、东台农商银行、宝应农商行等多家机构也通过四季度工作会议,完成“双线作战”的战略排布。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加快了布局节奏。招商银行成都分行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已着手推进“开门红”相关工作;10月21日,华夏银行太原分行召开专题会议,要求突出“快”字抢占先机,确保2025年圆满收官与2026年“开门红”稳步衔接。11月2日,浦发银行合肥分行召开2026年“开门红”启动会。会议不仅明确了该行“开门红”目标方案及2026年目标讨论情况,还播放了各经营机构的“开门红”宣战视频,组织29家经营机构现场签署目标责任书。会上,各经营机构及一线员工就“开门红”现场表态发言,明确将以“坚定决心、团结协作”的态度推进业务开展,全力确保“开门红”目标达成。
  村镇银行作为本地化作战的“主力军”,更是提前进入“备战模式”。浙江桐乡民泰村镇银行举办旺季“开门红”专题培训,针对定期存款续存业务制定三大精准策略:深耕“银发客户”归集养老金与闲置资金,聚焦“临界客户”实施名单制管理,紧盯“到期客户”建立预提醒机制;兴山农商行、晋中开发区农商银行等则通过三季度工作会议,明确“开门红”业务计划与资源储备,部分机构还邀请专业培训师解读专项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开门红”已不再是年初的专属活动,逐渐演变为贯穿全年的营销常态。有银行员工如此描述:“‘开门红’的‘门’就没关上过,从年头开到年尾,竞赛、冲刺、大干60天,总有各类营销任务。”部分银行甚至将“开门红”提法改为“首季综合金融服务”,试图弱化短期冲刺色彩,但本质仍未脱离规模导向的营销逻辑。
  “抢跑”动因
  营销周期不断前置,本质上是中小银行应对净息差收窄、信贷需求下降的焦虑体现,也是行业存量竞争白热化的必然结果。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银行提前启动“开门红”是资产荒和负债端竞争白热化的必然选择,“在净息差持续收窄、信贷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年初冲量能有效锁定业绩基本盘。通过签署目标责任书、一线誓师等形式,核心是将考核压力前置传导,激发基层产能,争夺有限的时间窗口与客户资源。”
  竞争格局的失衡进一步倒逼中小银行“抢跑”。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银行间“开门红”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手段趋于雷同,缺乏创新空间的中小银行只能通过延长周期、加大优惠力度等方式争夺市场。加之大型银行持续下沉服务,挤压区域中小银行生存空间,后者不得不凭借决策灵活、本地化深耕的优势提前布局,巩固存量客户资源。
  考核机制的短板则加剧了这种非理性竞争。多数银行采用“基数法”确定业绩目标,以上一年业绩为基数按固定比例上调,形成“永远增长”的刚性要求,与区域经济实际脱节。这种“规模至上”的考核逻辑,迫使银行通过“运动式”营销冲刺短期目标,不仅可能扰乱信贷市场正常节奏,还易导致贷后管理跟不上,出现年初数据亮眼、年中增速放缓的全年发展失衡现象,甚至埋下资产质量隐患。
  此外,中小银行的揽储策略还面临成本压力。湖北银行已推出“存款享好礼”预热活动,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75%,大额存单利率最高1.5%,同时设置新户礼、推荐礼、晒单礼等,预约存款可享3倍积分兑换米面粮油、小家电等礼品,活动周期延续至2026年3月。福建上杭农商行、紫金农商行等则发布“开门红”宣传品采购招标公告,紫金农商行采购预算高达721.0463万元。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这类“短平快”的揽储方式虽能短期见效,但会抬高负债成本,挤压净息差空间,长远来看若缺乏后续服务支撑,仍难逃客户流失的困境。
  破局之路
  面对“开门红”异化带来的诸多问题,银行业正尝试调整方向,行业内外呼吁重塑“开门红”核心价值,摆脱规模依赖,转向高质量发展路径。
  “‘开门红’不应该是简单的存款大战,而应该是客户关系的深化期。”一位资深理财经理表示,希望银行优化考核指标,减少对规模的单一追求,增加客户满意度、服务质量等权重;同时让动员仪式更贴近市场与员工,“增加一线员工分享环节,让了解客户需求的人发声,而不是单向下达任务,让员工从‘执行者’变成‘参与者’。”
  部分银行已开始探索转型。除了将“开门红”更名外,浙江桐乡民泰村镇银行聚焦精准营销,针对不同客群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兰州银行则调整业务结构,通过拓展代销理财、信用卡等中间业务,弥补传统业务增长短板。在产品与服务层面,多家银行尝试跳出“利率优惠+礼品赠送”的传统模式,转向场景化服务与交叉营销,试图提升客户黏性。
  专家建议,银行业需从考核机制、业务创新、合规经营等多方面发力,推动“开门红”回归理性。在考核体系上,应打破“规模至上”的逻辑,设立弹性激励方案,将客户质量、中收贡献、资产质量等纳入综合评价,注重长期价值创造;在业务发展上,强化客户画像与需求洞察,推动产品与服务差异化匹配,中小银行应聚焦本地经济特色,避免盲目对标大行;在行业生态上,监管机构与行业协会要引导银行摆脱“抢滩式内卷”,鼓励差异化定位与良性竞争。
  王蓬博强调,短期来看,提前启动“开门红”可能成为行业常态,但长期而言,银行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精准洞察客户需求,实现产品服务差异化;另一方面要优化考核机制,避免唯规模论,让‘开门红’真正服务于长期经营目标”。苏筱芮则提醒,银行揽储需坚守监管合规底线,兼顾负债成本控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异业合作、存量客户深度挖掘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