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长期限存款加速退场

2025年11月12日 字数:2843
  净息差持续承压倒逼银行优化高成本存款产品序列,未来可能有更多银行跟进下架长期限存款产品。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的一则公告打破了银行业存款产品的固有格局——自2025年11月5日起,该行正式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产品,成为业内首家停售该类产品的商业银行。
  与此同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的5年期大额存单早已踪迹难寻,3年期以上长期限存款利率持续走低。
  从利率倒挂、“长存利少”到产品直接下架,长期限存款的加速退场,背后是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的严峻现实。一场以压降负债成本为核心的结构调整正在全行业深度推进,标志着银行业盈利逻辑与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
  长期限存款“集体缺位”
  继存款利率倒挂现象显现、长期限存款“利薄价高”成为常态后,中小银行率先打响了长期限存款调整的“第一枪”。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发布的利率调整公告称,综合考量同业利率水平,该行不仅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还同步下调了短期及中期定期存款利率:1年期定存年化利率由1.50%下调5个基点至1.45%,2年期定存年化利率由1.60%下调5个基点至1.55%,3年期定存年化利率降幅最大,下调10个基点至1.85%。
  “此举是银行息差下行压力在产品端的直接传导。”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后,银行贷款收益率持续走低,中小银行由于规模、资源等方面的限制,稳住净息差的压力更为突出。
  事实上,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的调整并非孤例,此前平阳浦发村镇银行、嵩县兴福村镇银行、汕头湾海农商银行等10余家中小银行已在上月集中发布存款利率下调公告,最高降幅达80个基点,成为行业负债结构调整的缩影。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在息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银行吸收长期限存款的意愿显著下降。出于成本控制与负债结构管理的双重考量,金融机构普遍倾向于通过下调利率、压缩长端产品供给等方式优化负债端,这也直接导致了长期限与中短期存款利率倒挂现象的出现。
  如果说中小银行停售普通5年期定存是行业调整的“破冰之举”,那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对5年期大额存单的“断供”则早已成为普遍趋势。目前国有六大行的手机银行App中,均无5年期大额存单在售,剩余在售产品期限集中在1个月至3年期,年化利率区间为0.9%至1.55%。
  股份制银行的调整步调更为彻底。招商银行手机银行显示,在售大额存单均为20万元起售,最长年限仅为2年期,年化利率1.40%,与1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持平;转让专区中虽有少量3年期大额存单挂牌,年化利率在1.41%至1.5%之间,略高于在售产品,但数量稀少。
  头部城商行同样跟进调整,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机构的在售大额存单,期限多集中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期产品已属稀缺,5年期产品彻底缺位。
  长期限存款产品的“缺位”,倒逼储户转向替代产品。某国有大行理财经理表示:“现在客户咨询大额存单时,我们会推荐储蓄型保险、国债或结构性存款。”但该经理也坦言,替代产品各有局限:储蓄型保险虽能复利增值、锁定长期利率,但流动性较差;国债安全性高,但发行频率有限、额度紧张;结构性存款则存在收益不确定性,并非所有客户都能接受。
  息差承压下的必然选择
  这场长期限存款的“退场潮”,本质上是银行业在低息差时代的被动应对与主动转型。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银行净息差已跌至1.42%的历史低位。在2025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直言,受资产收益率下行及存款定期化趋势影响,四季度息差仍面临一定压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分析,从上市银行三季报来看,净息差仍在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银行加大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力度,LPR多次下行。“未来一段时间,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背景下,银行净息差可能继续下降,但降幅或趋缓”。
  在贷款端收益率持续走低的同时,长期限存款的高成本特性成为银行盈利的“拖累项”。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指出,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下,银行难以通过提升贷款利率改善收益,只能通过压降负债成本维持盈利水平。“五年期等长期限存款利率相对较高,显著推升了银行中长期资金成本,下调甚至取消该类产品,成为金融机构的理性经营选择”。
  “当前贷款收益率走低,若持续吸收5年期定期存款,银行难以用贷款端利息收入覆盖负债成本,这种模式不可持续。”王蓬博强调,净息差持续承压倒逼银行优化高成本存款产品序列,未来可能有更多银行跟进下架长期限存款产品。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此次调整更具现实紧迫性。长期以来,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凭借相对较高的存款利率吸引本地储户,尤其在县域和农村市场,长期限定期存款一度是核心揽储工具。然而,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这种“高息换规模”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一方面,贷款需求疲软导致优质资产稀缺,银行难以找到匹配长期负债的高收益资产;另一方面,监管对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的管控日趋严格,迫使中小银行重新审视负债结构的可持续性。因此,主动停售既是顺应行业趋势的被动调整,也是优化资产负债表的主动选择。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银行为应对净息差持续收窄的盈利压力,纷纷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等长期限存款产品,以降低负债成本。“银行压降成本的行动正在深化,此举也波及了5年期整存整取定存”。低息差时代的双向调整
  面对息差收窄的长期压力,银行正从被动调整转向主动重构负债结构,探索低息差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兴业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林舒透露,下一步将通过抓实定期存款到期对接、优化存款产品组合、拓展结算性存款等措施,稳定存款规模、夯实负债基础。
  多位业内人士预测,未来银行负债结构将呈现明显的短期化、低成本化趋势。王红英表示,银行将更注重灵活搭配各类理财产品,通过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增强客户黏性,在保障基本收益的前提下提升综合回报水平。廖鹤凯则认为,银行会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增加中短期存款产品供给,提高活期存款和低成本核心存款占比,同时通过客户分层、综合金融服务等方式平衡盈利与客户需求。
  从行业发展逻辑来看,长期限存款的加速退场,标志着银行业从“规模优先”向“质量优先”的转型深化。过去依赖高息揽储、赚取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银行必须通过优化负债结构、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来拓展盈利空间。未来,结算性存款、财富管理业务、中间业务等将成为银行竞争的核心领域,行业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
  对于储户而言,在长期限存款产品选择减少的情况下,资产配置需要更趋理性。王蓬博提醒,储户应谨慎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主动掌握理财知识,平衡风险与收益;同时需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理财产品,警惕各类非法集资和诈骗骗局。
  从高息揽储到主动压降长期负债,从依赖利差盈利到发力综合金融服务,长期限存款的加速退场,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深化背景下银行业的深刻变革。未来,随着负债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银行将在低息差环境中探索新的盈利平衡点,而储户也需适应市场变化,构建更为多元的资产配置体系。这场行业与市场的双向适配,终将推动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更趋健康的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