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在体验与本真间寻求平衡

2025年11月12日 字数:74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如,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特定地域和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冲击,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困境,甚至濒临失传。与此同时,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更加追求深度、个性化的文化体验。“非遗+文旅”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满足游客需求、推动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二者的融合,不仅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非遗+文旅”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游客体验与文化本真性成为了关键问题。一方面,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旅游体验,可能会对非遗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编。另一方面,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和游客体验,可能会导致非遗的文化本真性受到损害,失去其原有的内涵和价值。因此,如何在保护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提升游客体验,实现二者的平衡,是“非遗+文旅”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非遗+文旅”模式的多样性
  “非遗+文旅”模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为游客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非遗主题小镇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非遗资源为依托,打造集文化展示、体验、传承、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例如,某地的作坊小镇,不仅山清水秀,地理位置优越,还融汇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建有多个传统手工作坊,如麻糖制作、古法榨油、草鞋编织等。游客可以亲临现场观摩非遗技艺的展示和制作过程,与艺人们交流互动,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非遗旅游演艺则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将非遗项目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展现非遗的独特魅力。《云南映象》便是将云南的民族歌舞、民间技艺等非遗元素巧妙融合,通过精彩的舞蹈编排、独特的音乐创作和绚丽的舞台效果,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人们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深入了解云南的民族文化和非遗魅力。这种将非遗与演艺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也为非遗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
  非遗文化展览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游客近距离接触非遗实物和技艺,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在一些博物馆、文化馆中,常常会举办非遗文化展览,展示各类非遗项目的精美作品,如剪纸、刺绣、木雕等,同时还会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让游客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这种展览形式能够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此外,还有非遗研学旅行、非遗主题民宿等多种“非遗+文旅”模式。非遗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非遗知识和技艺,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非遗主题民宿则将非遗元素融入住宿环境和服务中,让游客在住宿过程中感受非遗的氛围,体验独特的文化生活。
  二、游客体验与文化本真性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游客体验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游客体验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知到的所有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其核心要素丰富多样,在非遗文旅的独特情境中,这些要素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环境氛围是游客踏入非遗文旅场所时最先感受到的元素,它涵盖了物理环境与文化氛围两个层面。物理环境包括场地的布局、设施的完善程度、卫生状况等。以非遗主题小镇为例,古朴的建筑风格、蜿蜒的石板路、传统的装饰元素,共同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传统的生活场景之中。文化氛围则体现在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等方面。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游客能感受到独特的民族风情,如传统的服饰、独特的语言、热情好客的民风,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使游客沉浸其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
  服务质量是影响游客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优质的服务不仅包括热情周到的接待、专业准确的讲解,还涉及对游客需求的及时响应和满足。在非遗文化展览中,讲解员不仅要熟悉展品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游客传递信息,让游客更好地理解非遗的魅力。
  文化接触是游客体验非遗文旅的核心内容。游客通过观赏非遗表演、参与非遗技艺制作、参观非遗展示馆等方式,直接接触和感受非遗文化。在非遗旅游演艺中,精彩的舞蹈、悠扬的音乐、精湛的技艺展示,让游客近距离领略非遗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参与非遗技艺制作,如,学习剪纸、刺绣、陶艺等,使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不仅能掌握一定的技能,还能更深刻地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
  个人需求的满足是游客体验的重要维度。不同的游客有着不同的需求,有的游客追求知识的获取,希望通过旅行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有的游客注重情感的体验,渴望在旅行中获得独特的情感共鸣;还有的游客追求休闲娱乐,希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假期。非遗文旅应尽可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丰富的体验项目和个性化的服务。
  (二)文化本真性的内涵与价值
  文化本真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它是非遗的核心价值所在,对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文化本真性体现了文化的独特性。每一项非遗项目都源自特定的地域、民族和历史背景,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传统的戏曲艺术,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服装道具等,都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体现,与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紧密相连。这些独特的元素体现了戏曲艺术的本真性,使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这种独特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文化本真性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让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文化本真性传承了历史记忆。非遗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的生活智慧。古老的民间传说、传统的手工艺技艺等,都是先辈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传统的手工造纸技艺,从原料的选取、制作工艺的过程到成品,都反映了古代人民在造纸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些非遗项目,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的历史,感受先辈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使历史记忆得以延续。
  文化本真性还具有精神价值。非遗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情趣等,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意义。传统的农耕文化中蕴含着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价值观。
  文化本真性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非遗的本真性,才能确保其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失去核心价值,不被商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所淹没。如果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随意改变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使其失去原有的特色和内涵,那么非遗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两者平衡的重要性
  在“非遗+文旅”模式中,平衡游客体验与文化本真性对于实现非遗文旅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游客满意度以及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衡游客体验与文化本真性是实现非遗文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优质的游客体验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为非遗文旅带来经济效益,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支持。丰富多样的体验项目、良好的服务质量,能够让游客流连忘返,吸引他们再次前来,同时也会通过口碑传播吸引更多的潜在游客。另一方面,保持文化本真性能够确保非遗文旅的独特魅力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才能真正满足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和向往,使非遗文旅项目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如果只注重游客体验而忽视文化本真性,非遗文旅项目可能会变得千篇一律,失去特色,最终被市场淘汰;反之,如果只强调文化本真性而不考虑游客体验,非遗文旅项目可能会因为缺乏吸引力而难以发展壮大。
  平衡游客体验与文化本真性有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游客在非遗文旅中,既希望获得丰富有趣的体验,又渴望接触到真实、纯粹的传统文化。当游客能够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亲身参与非遗活动,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并且感受到非遗的本真性时,他们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在非遗研学旅行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参与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还能聆听非遗传承人的亲身讲述,了解技艺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既有趣又有深度的体验能够让学生们对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从而提升他们的满意度。相反,如果游客在旅行中发现非遗项目被过度商业化、形式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他们会感到失望和不满,降低对非遗文旅项目的评价。
  平衡游客体验与文化本真性对文化传承保护具有积极作用。游客体验的提升能够促进非遗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非遗,从而为非遗的传承培养更多的潜在人群。当游客在旅行中对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们可能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甚至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来。而文化本真性的保护则是确保非遗传承的基础,只有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才能将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涵完整地传承下去。通过平衡两者关系,能够在促进非遗传播的同时,确保其传承的质量,使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非遗+文旅”模式下保护性开发面临的风险
  (一)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在“非遗+文旅”模式中,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地区在开发非遗资源时,保护意识淡薄,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原生态的非遗形式发生变异。一些传统手工艺者为了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采用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摒弃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使得手工艺品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在某些以剪纸艺术为特色的旅游景区,为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剪纸不再是艺人一刀一刀精心创作,而是采用机器批量生产,缺少了手工剪纸中蕴含的情感与匠心。
  开发与保护的平衡难以把握,这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非遗项目需要借助旅游开发来提升其价值和影响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在开发的同时有效保护其文化属性和历史价值,是一个复杂的难题。部分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缺乏科学性,没有系统的管理和长远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对非遗项目的长期保护,给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一些古老的传统村落,在开发成旅游景点后,大规模地进行商业改造,破坏了村落原有的古朴风貌和文化氛围,使非遗项目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可能会对当地的文化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在一些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热潮引发了大量的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改变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生态平衡,导致非遗资源在本土文化中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传承。
  (二)非遗项目的市场化问题
  非遗项目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部分非遗项目为了吸引游客,过度商业化,进行过度包装和宣传,导致文化内涵被削弱。一些传统的民俗表演,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加入了大量低俗、商业化的元素,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某些地方的传统戏曲在表演中加入了过多的现代流行元素和搞笑情节,虽然在短期内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但却破坏了戏曲的传统韵味和艺术完整性。
  部分非遗项目在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对市场需求的理解不够深刻,未能形成有效的市场定位。一些地方的非遗项目在旅游市场中的定位模糊,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受众是谁,也不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喜好,导致其受众群体不明确,难以吸引目标游客的关注和兴趣。一些非遗项目开发的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与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会掩盖其本应具备的文化与社会价值。一些非遗项目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规模地生产旅游纪念品,但却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使得这些纪念品仅仅成为了一种商品,而失去了传承非遗文化的功能。一些地方的非遗传承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频繁地参加商业演出和活动,而忽视了对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导致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三)旅游体验的单一性
  当前,“非遗+文旅”模式下的旅游体验存在单一性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对非遗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很多非遗项目在与旅游结合时,其内容停留在表面的展览和演出形式上,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游客在参观非遗展览或观看非遗演出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难以真正理解非遗的深层价值。一些非遗博物馆,仅仅展示了非遗的实物和图片,缺乏详细的讲解和互动体验环节,游客很难从中了解到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文化背景和传承故事,无法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些非遗演出中,虽然舞台效果华丽,但缺乏对非遗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观众只是欣赏了一场表演,却没有真正理解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与非遗相关的旅游产品大多以观赏为主,缺乏游客的主动参与性,无法提供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不能让游客深入体验非遗项目的内涵与精髓。在一些传统手工艺展示区,游客只能观看艺人的制作过程,却不能亲自参与制作,无法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乐趣。一些民俗活动,游客也只是作为旁观者,无法真正融入其中,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氛围。这种缺乏参与性的旅游体验,使得游客对非遗的印象不够深刻,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也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四、“非遗+文旅”实现游客体验与文化本真性的平衡策略
  (一)科学规划与管理
  科学规划与管理是实现“非遗+文旅”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能有效协调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障非遗文化的本真性,提升游客体验。
  在规划过程中,应明确开发与保护的边界。这需要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和评估,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和开发方案,明确哪些部分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哪些部分需要严格保护。在开发非遗手工艺品时,要确保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不能为了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而牺牲工艺的本真性。可以规定手工艺品的制作必须遵循一定的传统工艺流程,使用传统的材料和工具,保证手工艺品的质量和文化内涵。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建立健全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技艺的研究和创新、展示场馆的建设等。在旅游开发方面,要注重规划的合理性和前瞻性,避免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
  加强监管与评估是确保规划和措施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加强对非遗旅游项目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定期对非遗旅游项目进行评估,从游客体验、文化保护、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完善规划和措施。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能够在保护非遗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实现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非遗+文旅”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内涵挖掘与创新表达
  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并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表达,是开发特色文旅产品的关键,也是吸引游客、提升游客体验的重要途径。
  非遗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等,全面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对于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非遗项目,可以将其与当地的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相结合,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表达,能够让非遗文化更贴近现代生活,吸引更多游客。在创新表达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化展示等技术,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通过VR技术,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或表演场景,增强参与感和互动性。利用数字化展示技术,将非遗项目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进行整合展示,让游客更全面、直观地了解非遗文化。还可以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文旅产品。
  开发特色文旅产品,要注重产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设计出多样化的文旅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对于喜欢动手实践的游客,可以开发非遗手工制作体验产品,如,陶艺制作、刺绣体验等;对于喜欢艺术欣赏的游客,可以推出非遗表演观赏产品,如戏曲演出、民间舞蹈表演等。还可以开发非遗主题的旅游线路,将多个非遗项目串联起来,让游客在一次旅行中体验多种非遗文化。(三)提升游客参与度与互动性
  设计丰富的互动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非遗制作、表演等,是增强游客体验感的重要方式,能够使游客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在非遗制作体验活动中,可以设置多个环节,让游客逐步了解制作过程和技巧。在陶艺制作体验中,先由专业的陶艺师傅向游客介绍陶艺的历史、种类、制作工具等基本知识,然后示范陶艺的制作步骤,包括揉泥、拉坯、塑形、装饰等。游客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上手体验揉泥的手感,感受泥土的质地和可塑性;尝试拉坯,掌握拉坯的力度和节奏,制作出自己心仪的形状;进行塑形和装饰,发挥自己的创意,用各种工具和材料为陶艺作品增添独特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游客不仅能够学习到陶艺制作的技艺,还能体会到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和精神。
  非遗表演互动环节可以让游客更近距离地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在戏曲表演中,除了精彩的演出外,可以安排游客学习戏曲的基本动作和唱腔。邀请专业的戏曲演员为游客讲解戏曲动作的要领,如手势、台步、身段等,并亲自示范,让游客模仿学习。教游客唱一些简单的唱腔,感受戏曲独特的音乐韵味。还可以设置戏曲化妆体验环节,让游客穿上戏服,画上戏曲妆容,拍照留念,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设计一些与非遗相关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热情。例如,举办剪纸比赛,提供各种剪纸材料和工具,让游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幅剪纸作品,然后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评选,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这样的活动既能激发游客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又能让他们在比赛中提高剪纸技艺,加深对剪纸文化的理解,实现游客体验与文化本真性的有机结合。
  作者:李志广(辽宁省大连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心)
  结 语
  “非遗+文旅”模式作为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创新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新活力。在这一模式中,实现游客体验与文化本真性的平衡至关重要。未来,“非遗+文旅”模式的发展需要各方携手合作,才能实现“非遗+文旅”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游客体验与文化本真性的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