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 数字化劳动范式正重释劳动价值论
2025年11月12日
字数:1941
在过去,劳动往往被理解为车间里的操作、办公室里的工作、工地上的建设。而在今天,屏幕背后的点击、算法前的分析、数据中的维护,同样是劳动。全球化让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数字化让劳动的形态更加多样。劳动的价值,不再只是双手的力量,更是数据与知识的融合成果。
一、劳动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划定
在数字经济时代,许多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却在默默创造着价值。一个电商运营人员分析用户画像、优化推荐算法;一个短视频剪辑师在平台上反复调整画面节奏;一个云端运维工程师深夜排查服务器故障——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都在推动产业运转。以字节跳动的“多地协作内容生产体系”为例,北京、上海、成都三地团队共享数据平台,创作者、算法师、审核员分工明确,内容审核和推荐逻辑24小时不间断运行。这背后的劳动已经突破岗位概念,而是由算法与人共同组成的流动网络。劳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碎,却形成更高效的全球化生产链。劳动不再只在厂房中发生,而是嵌入无数个屏幕、云端与系统之中。它的形式在变,但创造价值的本质没有变。
二、价值的创造方式正在发生转向
过去,制造一个产品就是创造价值;而如今,维护一个系统、改进一个模型、优化一个体验,同样是价值的来源。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云+智能”战略中披露:迄今已在全球建成超过600个智能应用、80多个业务场景,构建了近
7000个AI模型,并部署了超过20000名“数字员工”,服务于17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组织。在这样的体系下,员工的劳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机器操作或重复工作,而更多体现在算法模型校正、系统数据维护、数字平台运维、流程优化等“数字劳动”之中。劳动成果从产品件数转变为系统上线个数、模型迭代次数等新指标。类似的改变也在美团中出现。该企业智能调度系统面向全国几百个城市的骑手,该算法不断地计算骑手的线路以及订单密度估算值,并根据路况、天气等状况去分配任务。从数据上看,系统上线之后,全国的平均订单配送时间缩减大约20.96%,骑手平均配送距离缩减大约23.77%。这就意味着每一位骑手的操作行为、每一次系统反馈,都是价值链优化的组成。劳动的价值不再是由“送了多少单”来衡量,而是由算法协同的整体效率来衡量。由制造走向服务,数字劳作让价值不只在制造中生成,而是在协同、优化甚至更新里出现。劳动的成就感,不再只是简单的产量数字上的成就感,更多的成就感来自对于系统改善、流程改良与体验改良。
三、劳动关系正在变得更加开放与流动
数字劳动带来的另一个明显变化就是组织方式的变化。在数字经济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以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单位的劳动组织形式。比如,华为云在许多国家设立了远程运维和服务技术支援中心,工程师利用它给客户做跨地域甚至跨国的服务。一个系统故障可能会被深圳的技术人员发现,马来西亚的同事去分析原因,然后再由波兰团队给出补丁。这样的协作方式,使劳动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而是以数据和网络为纽带实现全球协同。在国内,数字平台也在重塑劳动的边界。拼多多、京东这些电商平台促使农业供应链实现数字化,很多农村青年经由网络直播、数据守护、线上客服等途径加入到市场流通这类平台型劳动当中,这使得劳动者的身份变得更为多元:他们既是执行者,又是数据守护者;既在为平台增添内容,又在创建新的市场网络。劳动关系由固定雇佣变为灵活协作,组织边界从企业内部向外拓展到平台生态。
四、让“看不见”的劳动被看见
数字劳动最大的难题,就是价值被技术遮住了。屏幕背后那些辛苦付出的算法标注员、数据审核员、内容运营人员,他们在数字经济里虽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常常没有存在感。近几年,一些企业开始尝试让这份隐性劳动被看见。比如,京东物流实行的“数智化运作平台”,它自动判定包裹毛病、改良拣货道路的时候仍旧留有人工修正的流程。系统把这些改进数据当作培训和绩效的依据,保证一线员工的经验不会被忽略掉,会变成企业的知识资产。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让数字劳动“有名有份”。数字经济并没有消灭劳动,而是让劳动以新的形态参与到世界中来。一个云南文山的小伙子在直播间或者电商后台管理着全国各地的单子,还有一个在合肥的程序员也许正在和外国人一起编程。劳动的空间在拓展,劳动者的角色也在延伸。
五、劳动的价值,正在被重新书写
当算法、数据和网络成为新的生产工具,人类劳动的意义并未被削弱,而是被延伸——从体力到脑力,从操作到创造,从个体到协同。无论是构建数字工厂的宁德时代,还是让农产品“上云”的拼多多,他们共同展示了一种趋势:劳动不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模样继续存在。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劳动观。在看似冷冰冰的代码和数据背后,依然跳动着人的创造力与热情。而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劳动,在悄然塑造着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的新形象,也在重塑“劳动最光荣”这句话的现代意义。
作者:谢文杰(井冈山大学)
一、劳动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划定
在数字经济时代,许多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却在默默创造着价值。一个电商运营人员分析用户画像、优化推荐算法;一个短视频剪辑师在平台上反复调整画面节奏;一个云端运维工程师深夜排查服务器故障——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都在推动产业运转。以字节跳动的“多地协作内容生产体系”为例,北京、上海、成都三地团队共享数据平台,创作者、算法师、审核员分工明确,内容审核和推荐逻辑24小时不间断运行。这背后的劳动已经突破岗位概念,而是由算法与人共同组成的流动网络。劳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碎,却形成更高效的全球化生产链。劳动不再只在厂房中发生,而是嵌入无数个屏幕、云端与系统之中。它的形式在变,但创造价值的本质没有变。
二、价值的创造方式正在发生转向
过去,制造一个产品就是创造价值;而如今,维护一个系统、改进一个模型、优化一个体验,同样是价值的来源。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云+智能”战略中披露:迄今已在全球建成超过600个智能应用、80多个业务场景,构建了近
7000个AI模型,并部署了超过20000名“数字员工”,服务于17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组织。在这样的体系下,员工的劳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机器操作或重复工作,而更多体现在算法模型校正、系统数据维护、数字平台运维、流程优化等“数字劳动”之中。劳动成果从产品件数转变为系统上线个数、模型迭代次数等新指标。类似的改变也在美团中出现。该企业智能调度系统面向全国几百个城市的骑手,该算法不断地计算骑手的线路以及订单密度估算值,并根据路况、天气等状况去分配任务。从数据上看,系统上线之后,全国的平均订单配送时间缩减大约20.96%,骑手平均配送距离缩减大约23.77%。这就意味着每一位骑手的操作行为、每一次系统反馈,都是价值链优化的组成。劳动的价值不再是由“送了多少单”来衡量,而是由算法协同的整体效率来衡量。由制造走向服务,数字劳作让价值不只在制造中生成,而是在协同、优化甚至更新里出现。劳动的成就感,不再只是简单的产量数字上的成就感,更多的成就感来自对于系统改善、流程改良与体验改良。
三、劳动关系正在变得更加开放与流动
数字劳动带来的另一个明显变化就是组织方式的变化。在数字经济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以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单位的劳动组织形式。比如,华为云在许多国家设立了远程运维和服务技术支援中心,工程师利用它给客户做跨地域甚至跨国的服务。一个系统故障可能会被深圳的技术人员发现,马来西亚的同事去分析原因,然后再由波兰团队给出补丁。这样的协作方式,使劳动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而是以数据和网络为纽带实现全球协同。在国内,数字平台也在重塑劳动的边界。拼多多、京东这些电商平台促使农业供应链实现数字化,很多农村青年经由网络直播、数据守护、线上客服等途径加入到市场流通这类平台型劳动当中,这使得劳动者的身份变得更为多元:他们既是执行者,又是数据守护者;既在为平台增添内容,又在创建新的市场网络。劳动关系由固定雇佣变为灵活协作,组织边界从企业内部向外拓展到平台生态。
四、让“看不见”的劳动被看见
数字劳动最大的难题,就是价值被技术遮住了。屏幕背后那些辛苦付出的算法标注员、数据审核员、内容运营人员,他们在数字经济里虽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常常没有存在感。近几年,一些企业开始尝试让这份隐性劳动被看见。比如,京东物流实行的“数智化运作平台”,它自动判定包裹毛病、改良拣货道路的时候仍旧留有人工修正的流程。系统把这些改进数据当作培训和绩效的依据,保证一线员工的经验不会被忽略掉,会变成企业的知识资产。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让数字劳动“有名有份”。数字经济并没有消灭劳动,而是让劳动以新的形态参与到世界中来。一个云南文山的小伙子在直播间或者电商后台管理着全国各地的单子,还有一个在合肥的程序员也许正在和外国人一起编程。劳动的空间在拓展,劳动者的角色也在延伸。
五、劳动的价值,正在被重新书写
当算法、数据和网络成为新的生产工具,人类劳动的意义并未被削弱,而是被延伸——从体力到脑力,从操作到创造,从个体到协同。无论是构建数字工厂的宁德时代,还是让农产品“上云”的拼多多,他们共同展示了一种趋势:劳动不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模样继续存在。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劳动观。在看似冷冰冰的代码和数据背后,依然跳动着人的创造力与热情。而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劳动,在悄然塑造着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的新形象,也在重塑“劳动最光荣”这句话的现代意义。
作者:谢文杰(井冈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