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路径赋能:驻村干部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025年11月12日
字数:1733
在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驻村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其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更好发挥驻村干部帮扶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驻村干部的主观认知与自主行为,总结其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对转化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驻村干部能否发挥最大效能,首要在于其内在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认知,这直接决定了其外化的行为选择。
实践中,驻村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帮扶地实际,将国家政策本土化,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民众诉求,设身处地解决难题。他们正实现由外来“嵌入者”向村庄“融入者”的身份转变,由“我来帮”变为“我要做,我来做”,并将自身定位为村庄发展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这种清晰的角色定位,是其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同时,驻村干部对中央政策的了解程度与工作成效息息相关。对政策越理解,越能结合实际灵活推动落地,帮扶效果越明显。调研发现,许多优秀驻村干部都对各级乡村振兴及驻村帮扶政策非常熟悉,并视其为工作开展的基础。在政策落地前,他们会与村两委召开政策解读会,将政策本土化;并集中村民召开政策宣讲会,提高村民的政策了解度,为政策推广奠定群众基础。基于这种清晰的认知,驻村干部的行为选择也呈现出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培育的鲜明导向。
这一“认知—行为”的内在逻辑,具体通过产业、治理、人才、文化等多个维度,从四条路径精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搭建发展平台,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一方面,依托帮扶村资源禀赋,发展本土产业、孵化民生项目。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高附加值化,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推动组织建设,提供资源保障。通过走访摸排了解村内发展需求,结合当地资源,推动建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筹集资本成立本土化公司,打造本土品牌。
二是强化组织动员,创设良好发展环境。首先,引进优质治理资源。驻村干部作为国家在基层治理中的“代言人”,充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了治理效能。他们大多来自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具有较高学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本身就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优质的治理资源。其次,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自治。驻村干部通过开展特色党日活动、党员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最后,他们还通过推动建立村民理事会、评选先进标杆等制度,增加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激发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活力,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提供智力支撑,提供坚实发展支持。驻村干部为村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一方面,驻村干部的选派具有较高的专业和能力要求,这意味着他们能给予村庄发展专业的指导。并且,大部分驻村干部对自身工作认知明晰,自知任务艰巨,会随时开展学习培训,不断提升自我胜任力。另一方面,驻村干部提供定制化服务。他们基于实地调研和工作经验,依托村庄资源禀赋,引进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和项目。在执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他们依据村庄具体实际,对政策进行本土化的转变,以更符合乡村发展需要。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延续自我发展活力。乡村振兴时期,驻村干部工作的本质在于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延续村庄自我发展的活力。在产业方面,成立本土公司,增加村集体收益,加大科技助农力度;在人才方面,健全人才回流机制,完善乡土人才培训,提升农民专业技能,有些干部还设立奖助学金,保障本土人才培育的源头活水;在组织方面,加强基层党建,凝聚班子力量,完善基层自治;在文化方面,传承创新优秀民间文化、农耕文化,发扬红色文化,推进移风易俗,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生态方面,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驻村干部作为关键行动者,其认知导向与行为选择最终形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四条主要路径:一是搭建发展平台,培育乡村发展动能;二是组织动员,创设良好发展环境;三是提供坚实智力支撑;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延续村庄自我的独立发展。驻村干部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将驻村工作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杜红艳(云南大学)
实践中,驻村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帮扶地实际,将国家政策本土化,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民众诉求,设身处地解决难题。他们正实现由外来“嵌入者”向村庄“融入者”的身份转变,由“我来帮”变为“我要做,我来做”,并将自身定位为村庄发展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这种清晰的角色定位,是其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同时,驻村干部对中央政策的了解程度与工作成效息息相关。对政策越理解,越能结合实际灵活推动落地,帮扶效果越明显。调研发现,许多优秀驻村干部都对各级乡村振兴及驻村帮扶政策非常熟悉,并视其为工作开展的基础。在政策落地前,他们会与村两委召开政策解读会,将政策本土化;并集中村民召开政策宣讲会,提高村民的政策了解度,为政策推广奠定群众基础。基于这种清晰的认知,驻村干部的行为选择也呈现出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培育的鲜明导向。
这一“认知—行为”的内在逻辑,具体通过产业、治理、人才、文化等多个维度,从四条路径精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搭建发展平台,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一方面,依托帮扶村资源禀赋,发展本土产业、孵化民生项目。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高附加值化,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推动组织建设,提供资源保障。通过走访摸排了解村内发展需求,结合当地资源,推动建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筹集资本成立本土化公司,打造本土品牌。
二是强化组织动员,创设良好发展环境。首先,引进优质治理资源。驻村干部作为国家在基层治理中的“代言人”,充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了治理效能。他们大多来自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具有较高学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本身就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优质的治理资源。其次,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自治。驻村干部通过开展特色党日活动、党员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最后,他们还通过推动建立村民理事会、评选先进标杆等制度,增加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激发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活力,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提供智力支撑,提供坚实发展支持。驻村干部为村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一方面,驻村干部的选派具有较高的专业和能力要求,这意味着他们能给予村庄发展专业的指导。并且,大部分驻村干部对自身工作认知明晰,自知任务艰巨,会随时开展学习培训,不断提升自我胜任力。另一方面,驻村干部提供定制化服务。他们基于实地调研和工作经验,依托村庄资源禀赋,引进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和项目。在执行国家政策的过程中,他们依据村庄具体实际,对政策进行本土化的转变,以更符合乡村发展需要。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延续自我发展活力。乡村振兴时期,驻村干部工作的本质在于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延续村庄自我发展的活力。在产业方面,成立本土公司,增加村集体收益,加大科技助农力度;在人才方面,健全人才回流机制,完善乡土人才培训,提升农民专业技能,有些干部还设立奖助学金,保障本土人才培育的源头活水;在组织方面,加强基层党建,凝聚班子力量,完善基层自治;在文化方面,传承创新优秀民间文化、农耕文化,发扬红色文化,推进移风易俗,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生态方面,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驻村干部作为关键行动者,其认知导向与行为选择最终形成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四条主要路径:一是搭建发展平台,培育乡村发展动能;二是组织动员,创设良好发展环境;三是提供坚实智力支撑;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延续村庄自我的独立发展。驻村干部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将驻村工作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杜红艳(云南大学)